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21
分享

读书里面有人生


文/王纪强
最早读矛盾的作品,那是求学岁月,第一篇就是白杨礼赞,从那以后就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读矛盾的全集。初中没有读书室,直到高中毕业后,从临淄区工人俱乐部办理了借书证,才真正读到了矛盾的书,这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再读茅盾《春蚕》,被深深的感染着;眼前仿佛一张旧中国国情的底片,荒凉,阴冷,苦涩,那是苦难深重的底层的养蚕人的血泪史。故事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没有死气沉沉的感觉,通篇都是蚕农对日子充满的希望,结尾却是苦涩的。
蚕农们日子过得如此艰难,清明前后还穿着冬天的棉袄,因为老通宝及乡亲们的夹袄还在当铺里当着呢。指望一家人辛辛苦苦的养蚕,卖了好价钱,一则赎回那换季的衣服,一则能归还些那陈年的债务。看着那门户关闭的茧厂,他就憧憬着收蚕的火暴景象。
老通宝养了四张土蚕种,一张洋蚕种。把一个中国农民的形象刻划的惟妙惟肖。邻居老婆荷花与老通宝贝的儿子多多的戏谑,也耐人寻味。大姑娘六宝与荷花的叫阵也滑稽可笑,将朴实的农民描绘出来。
老通宝一家借贷买了行情日涨的桑叶,窝种、蒜卜、出火、上山,那蚕花仿佛就是一家人的希望。收获了肥蚕的乡亲们,虽然瘦了,眼眶陷了,嗓子沙了,然而兴奋。等卖了蚕茧,眼前就现出一堆雪白的洋钱,盘算着赎回在当铺里的夹衣、夏衣,过端阳节也许可以吃一条黄鱼。
“卖茧子呢,还是做丝?”亲家的询问,老通宝还是那卖茧的老主意。看着那萧条的茧厂,亲家的提醒令老通宝慌了。但看到那厚实的蚕茧,打死他也不相信,丰收年的好茧子会卖不出去。忙着采茧的老通宝又存了侥幸。
而接下来的景况令他苦闷,收茧人没有踪影,反而债主和催粮的差役挤上了门。丰收的乡村,到处都是嚷骂、诅咒、失望的叹息。
茧子是存不住的,又无人问津,无奈老通宝“自家做丝”;儿媳妇四大娘的话语“四百多斤茧子”打算“摆几部丝车呀!”,老通宝彻底心寒了。黄道士说无锡的茧厂照常收茧,这消息对走投无路的老通宝简直是个喜讯。他“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接下来就是走“三十多九”的“水路”,卖茧子的远征军出发了。
茧子卖了,老通宝贝算了一笔账:收获了110块钱,除去了盘缠,剩下了100元,不够偿还买桑叶的债。白赔了十五担桑叶的桑地和30块钱的债!那一个月来的忍饿熬夜还不算。
而收获蚕茧导致倾家荡产的又何止老通宝一家呢?
春蚕,旧中国蚕乡的一幅浓郁的凄凉国画,也是一张苍白的底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