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2/22
分享

邻里情深----和谐社会的标识符

 

                     文/王纪强

    目前比较时髦的话题是生活的主话题:你说我说邻里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社区的营造,邻里关系的融洽,非常重要。

   常言说得好: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无论居住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的小区,居家过日子,与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这邻居关系处好了,比什么都强。

    在农村居住时,我家的前邻居是景月老爷爷家。老奶奶辈份高,年龄与母亲仿佛大。就是不注意打理一日三餐,不是缺盐了,就是缺米,孩子们没有通知突然间挤上门来。总要伺候饭,难免手忙脚乱。她老人家常来我家,借瓢面,捧斤米,就是日用的油盐酱醋也来借。母亲也不以为然,只要说,就乐意帮助,至于什么时候还,母亲从来不提。隔三差五借的最多的还是那个葫芦瓢,再就是舀水的铝水瓢,和粥、做姑渣头面是最适合的。

    老奶奶人虽然没有了计划性,大多碰上急事临时抱佛脚,有股兵来将挡的劲头。缸里没有了米,面见了底,孩子们一大帮挤进门,忙的热火朝天。就是擀顿饼条子,也非常忙碌,擀饼也费事,就常喊母亲去帮忙烧火或擀饼忌子。母亲天生一副好脾气,不恼不烦,天长日久,这邻居姐妹就好成了一个头。

    老家通街时,房屋就要改造,恰好老奶奶家的那颗不知道长了几辈子的枣树,竟然鬼使神差的圈进了我的家。老奶奶就与母亲说悄悄话:“合他娘,树是有年岁了,杀了可惜,就留几年吧,孩子们也好有个枣吃。”母亲为人正直,自然没有意见。那颗枣树在我家一晃长了好几年,每年的枣子红得发紫时,老奶奶找了人来下园。红枣子、青枣子、绿叶子呼拉拉,落了一地,馋人的枣儿滚了一地。老奶奶也好脾气,让我门放开肚子吃了个

够。临走,还给了半柳条筐个大红彤彤的枣,很喜人。母亲用那瓶六十多度的高阳馆黄汤子陈酒,腌了足有月数日子。几天后,就捞个出来,给我们这几个馋猴解馋。当然羡慕的眼神在街门前闪现,我们也过足了瘾。

     水管铺设时,胡同里挖了沟,也是邻居们帮忙。自然那个大枣树就挡了道,无奈杀了。老奶奶家做了闺女出嫁的陪送。我好几天,心里难受,像掉了魂似的。枣树没了,那解馋的枣香就留在了遥远的记忆里。

    邻里关系相处好也不容易。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勺子难免就碰锅沿,我家起第一口屋时,住了好几年始终也没有盖个像样的大街门。有没有闲钱讲究高门楼的阔气,商量来商量去,就盖个没有门洞的二门凑付。结果门盖起来了,成功饭也吃了。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对门的嫂子目量了半天。我家的比她早盖的略高了几寸,嫂子不让步,非让我家拆下点,与她家一样平。父亲生气了,母亲就劝父亲让步,毕竟是邻舍北家,别伤了和气。给了对门个满意,为母亲的息事宁人的大度,至今嫂子还称赞母亲为人正直。

   盖屋是农村老人眼中的大事,一辈子也盖不了几口屋。这是奶奶的老话,乡里乡亲都来帮忙。邻居更是首当其冲,男人干出力气的活。都是义务的,什么窑匠、小工,女人们就帮着做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家起屋时,泥、灰、石头等料是没一样准备齐的。急了,又没有钱买。钱不够了,仗义的邻居老爷爷景月就给借了钱,张罗起水泥、石灰来,母亲感激的不得了。

     当时父亲挣的不多,积攒个五年八年才勉强起口屋。农村时兴基础石头、面砖的、内里是土坯的屋。最常见的是冲街道的山墙是砖的,有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味道。

    当然屋顶铺的是麦秸,过不了几年就要囤屋。奶奶说,那是驴屎蛋子,外面光。麦秸不够了,只要说出来,邻居们就乐意千方百计帮忙。盖第二口屋时,那苇薄不够了,一个胡同里的邻居秀三爷爷就主动解了围,给用地排车从场里打好了拉了过来。

     盖一口屋如同给儿子娶个媳妇一样,无论经济上,还是身体上,是要大伤元气的。老人们操心,睡不安稳,一个字忙。屋框架起来了,快上梁了。廪条不够了,父亲忙的团团转。邻居效增嫂子,从娘家借来了,全家人非常感激。

     生产队时期,全靠工分吃饭。有一年,生产队杀了头马。社员都分点肉增加点油水,当然肉不是免费的。总要拿点钱,人家都筐子提篮的挎着到社场分肉。我也去了,当然身上没有分文。当着庄稼人的面,队长熊了我一顿。“没钱能白吃肉吗?肉是两个膀子扛个头就能吃吗?”我是个孩子,当然脸上火辣辣的,像吃了屎似的红一阵、白一阵,眼泪在眼框里打着转,扫兴的回了家。母亲听了诉说,也无可挽回,看人家那分肉的眉飞色舞,泪眼巴巴的。

     奶奶就安慰我们这些孩子们,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劝大人孩子们放宽心,一顿肉不吃能憋死吗?人活着,难过的坎还多着呢?母亲也就放心了,别眼馋人家,别去想肉了。怕人来串门,脸上挂不住。索性天没有黑就关了大门,一家人准备消停一宿。门关了,胡同头住的邻居冠三家的奶奶来喊门。母亲嘱咐我们别作声,奶奶喊了一阵子。喊着我的小名叫母亲,母亲经不起喊,就去开了门。邻居奶奶说:“孩子们好不容易吃次肉,日子再难也要过。知道你家没钱,我先给你出上,先去分肉。“母亲感动的说不出话来。送走了邻居的奶奶,母亲喊我去分肉,我撇眼看见母亲眼里的激动的泪。秋后,那肉钱才扭筋把力的还上。

     俗话说:卖盐的喝淡汤,卖苇席的睡光炕。邻居们也不富裕,日子照样捉襟见肘。庄稼人的信条是无时帮把柴,胜似有时扛个垛。农村淳朴的乡情永远难忘,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家人没有离开过邻居们的帮衬。票证年代,扯尺被面那可怜的布票也不够用,邻居奶奶、婶子、大娘想方设法,节约着,借着使,今年借,来年还是司空见惯的。你难了,帮你,我难了,你也不会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人斤斤计较,什么时候还,什么时候去要。

    三言两语道不尽,这亲密无间的近邻。常言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内中道理,细品位,深邃的很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