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19
分享

夏至面

文/王纪强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夏至九九气候歌》说:“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文武百官要放假三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在我的老家梧台的农村,夏至是麦收后的农闲时候。新麦子收下来了,老人们眉梢间笑容多起来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约定俗成流传了千年。到了夏至前后,吃面成为了时尚。

 当时奶奶等老辈人叫”擀汤“。新麦子磨的面粉,吃起来劲道、光滑、口感舒服。奶奶总是将新麦子面粉加上豆面,然后和面,揉好,手抓成一个个大墼子,用擀面杖飞快地将它擀成一个个薄薄的大饼形状,然后层层迭迭的叠起来,左手扶着它,右手麻利地飞刀切片,然后凉在了簸箕上,一边吩咐我们带上提篮到坡里自己家的菜地里摘菜,什么茄子、西红柿、豆角等捡好的摘一篮子。回家后,母亲早已经捣好了蒜泥,和好了麻汁,肥油炼好了锅,洗净菜,上铁锅吵,一阵劈里啪拉,满院香味浓郁起来了。

早已经在粗瓷盆中凉透的开水,已经等得不耐烦,细泡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火苗红得发紫时,第二锅开水翻着跟头咆哮如雷时,我们代替奶奶续柴,奶奶一边擦拭着不断流的汗水,一边挪动着小脚从堂屋到饭屋,来来回回,端簸箕,下面条,开锅一次,大功告成。奶奶捞出雪白的面条,母亲端来凉透的开水盆,用笊篱一古脑儿将面条捞入盆中。我们随后端着碗来盛面条,一人一大碗面条加上菜及蒜泥、麻汁,引得我们快速蚕食。小木桌旁围坐了全家人,板凳、撑凳坐得嘎吱作响,蒲扇扇得心情舒畅起来了。

夏至面,一段难忘的真情和难以割舍的留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