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1
分享

电驴子

文/王纪强

小时候,见惯了农村的骡马牲口,习惯了那慢吞吞的动作,难得见一辆摩托车。即使能见到一辆,那也是公安人员下乡开的三轮摩托车。当时大人叫一溜烟,也就是现在已经不多见的人称“偏三|”的三轮摩托车。而我们把当时农村在外工作的人自己用自行车改装的便利摩托车叫电驴子,当时见到风驰电掣的电驴子,跑起来一溜烟似的,转眼无影无踪,从视线中消失,心中有一股留恋的意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自行车成为奢侈品。当时全村也就几辆。习惯了地里刨食的庄稼人是很少出远门的,进城也非常稀罕。也就很少能骑一次自行车,但毕竟是个稀罕物。正大光明的学自行车是庄稼人最高兴的,我们小孩子们也乐的逍遥。在村里的后湾,村里的小道上,抑或闲暇时的社场院里常去看别人学自行车。老老少少一大群人,别人摔跟头,我们就闹笑。

瞅别人休息,我们就跳上自行车,用力把车把,手里却没劲,方向掌握不住,学一会,走不了几步,象喝醉酒的人摇摇欲坠,有人屁股摔的生疼。人仰马翻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在大人面前要装出一副无所谓的坚强劲,强忍着不落泪。

抱着屁股坐在地上,也顾不上地上摔倒的车轮在飞转,别人害怕给摔坏车子,常过来几次叮嘱。也答应着,说着好话,怕别人不给车子使,这是十二三岁时的心理。

八十年代初期,个人家里的自行车多了起来。当时父亲一月39元的工资,十几年没有变。要买一辆大金鹿或小风凰自行车要积攒好长时间。村里世域二哥干泥瓦匠,日子过的殷实,在当时的农村算好的,二嫂虽然是个不过日子的主,好吃懒做,但二哥管家,天长日久,也就积攒起来钱,换了一辆大金象自行车,能驮二百多斤东西,带人载物一举两得。庄稼人羡慕,二哥也脸上有光。闲暇时,伺候车子,成为二哥最高兴的事。什么上油、紧跗、补胎、擦洗、换零件全是自己动手,也整理的利索。

又过了几年,自行车成了家家司空见惯的工具,在我们的心目中不再是奢侈品,但我们孩子们想拥有一辆仍然是异想天开的。父亲在临淄农行当了领导,下班回家,骑的仍旧是那辆老金鹿,父亲闲暇时,在梧台上学的我天天步行,偶尔骑一次,奋力蹬着脚踏,风驰电掣的,同学们羡慕,偶尔捎一下同学,别人就羡慕的不得了。

不久,在城里工作的中年人或小青年看到了别人改装的自行车,有的加了一个小发动机,用油做动力,风驰电掣的,很吸引人眼球。就突发奇想,自己找人帮忙,改装成了一辆机动与半机动皆可的自行车。我们第一次见村里来了这一怪物,都去人家里看,开开眼。围着问个不停,看着人家外出离村,发动起来,吱吱响,一阵黑烟绝尘而去,羡慕不已。这就是最初期的摩托车的印象,非常好奇,跃跃欲试的想法充斥在少年的日子里。

又过了几年,电瓶改装的电驴子风靡一时。就看到了几辆罕见的新式样的电驴子,既省力,又快捷。有点象目前的电动自行车的雏形,在当时的农村是凤毛麟角,骑上外出,老少的目光被吸引着,非常神气。谁家有人相个媳妇,借去用一天,也会震撼丈母娘的村子,亲事是八九不离十的。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等我辛辛苦苦靠干建筑小工积攒了钱,买了一辆小轮永久自行车,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摩托车悄悄的摆上了临淄的百货大楼,嘉陵、轻骑风靡一时。

50摩托车风靡的时候,人们就忘记了那令人心动的电驴子。“跨上轻骑,马到成功”成为广播电台广告的轩然大波,铺天盖地。殷实的家庭开始把目光投在了时髦的摩托车上,能拥有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成为农村姑娘找婆家的首选,常被人津津乐道,谁家的女婿骑来了一辆红色的抑或是蓝色的崭新的摩托车,也能在村子里引起轰动。姑娘自己神气,家里人在村里也非常光彩。

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如今钱江等摩托车风起云涌,销售的如火如荼。看着目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看着喧嚣一时的摩托车热火朝天的销售场面,变的心安理得、心静如水,再也难以找到二十年前看到电驴子那样的兴奋,那种望眼欲穿的激情和期盼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难忘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电驴子,永远消失在故乡的遥远的记忆里,想来还是充斥着温馨和甜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