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6
分享

年味那些事儿

文/王纪强

年味,是乡情的符号。你说,怎么能用三言两语说得通呢?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喜欢那年味很浓的气氛,那红对联、五光十色的萝卜钱、清扫干净的院落和房屋、蒸红枣黏糕、白菜猪肉饺子、干野菜大包子、炸货、蒸白面卷子、扒猪头,那一年到头稀罕的吃食是童年的期盼,还未到腊月,我们就在数指头,天天不厌其烦的询问奶奶阴历的日子。

小时候,常在社场院里跟着老人、大人看戏,看了许多传统剧种。京剧较有名气的戏班有巩家、上口高家、刘家沟、安香丛家等村的京剧班。名扬四海的京剧是《霸王别姬》、《孔雀东南飞》为最绝。吕剧看的最多的有《桃花庵》、《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王小赶脚》、《唐知县审诰命》、《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莫愁女》、《五女拜寿》、《鸳鸯礁》、《姊妹易嫁》等,印象最深的是新编历史剧《戚继光》和现代剧《鸳鸯缘》、《暴风骤雨》、《焦裕禄》、《刘介梅》、《红灯记》、《林海雪原》、《芦荡火种》等剧目。以后最乐意拿腔弄调学唱几句风靡一时的样板戏。

我们小孩子们最愿意看的是关于年的吕剧《借年》、《李二嫂改嫁》、《搬窑》、京剧《白毛女》。《隔门贤》讲的是家境贫寒的李小喜除夕夜到未婚妻家借年的故事。听歌曲〈北风吹.扎红头绳〉,体会很深。听着杨白劳和喜儿唱的歌,“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唉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唉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了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哎进呀进不来

看着遭受欺压的喜儿,感动的我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对另一首歌〈恨似高山仇似海〉也能哼上几句。

进入了腊月,年的脚步逐渐临近,放寒假的我们小孩,就早已经与大人刨埋在地洞里的白菜和水萝卜,冬日奇寒,冷风飕飕,手脚冰凉,喘着气,呼气一会就消散在低温的空气中,象缕缕烟雾缭绕。手握镐头,刨冰冻的泥土,使了不少劲,费了不少了力气,也刨不了多少,刨一会,抄起袖子,跺跺脚,暖和暖和,有时就将脖子隐藏在耸立起的衣领里。

我们小孩与母亲刨完,一趟趟的将菜搬到灶屋里放置起来。在做着过年的准备,山药早已经拿到了暖和的堂屋里,预防冻坏。

在期盼中,腊月初八到了,奶奶盘算着赶个集,购置那腊八醋、腊八蒜,全家擀顿手工面,饱饱的吃一顿。早早给我们做好了过年穿的新衣服,我们喜滋滋的,一天拿出来看好几遍。

过了腊八,逐渐闻到了年的味道,半月工夫,挨到了二十三,一年一度的小年,奶奶等老人是郑重其事的,切肉、剁馅、和面、包饺子,全家人一阵忙活,照例是我们小孩子们烧火,大铁锅水冒着热汽,翻起跟头时,奶奶挪动着小脚端来一簸箕白胖胖的饺子,下上后,开一个滚,就熟练的用柳条笊篱撑一圈,连开锅三次,撑个五六次,饺子就熟了,一个个肥嘟嘟的,舀到碗里,我们小孩子们一趟趟的端到正屋里。父亲已经在暖和的屋里,捣好了蒜,加好了酱油、醋等调好了汁,放好了小饭桌,一溜小木凳就位。筷子数好、摆好了,饺子上桌,先端给炕头上年迈的奶奶,带着笑,全家人大吃起来。

小年后第二天,到了清扫房屋的日子。奶奶把这一天叫屋帽日。说是屋的生日,全家人都早起,遮挡面瓮、用具,用一根长木竿或竹竿绑上条帚,清扫屋子,有时踩着桌子、凳子,扫屋脊、木梁、房屋旯旯的灰尘、蜘蛛网,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着破衣烂衫,一阵忙碌,身上落满了灰尘,鼻空里满是黑污。

几天后,在嘴里数算中,到了年根子。城市人叫除夕,农村人分大小年,大年过年三十,小年过年二十九。年二十九,该买的东西都买了,当家的奶奶再琢磨一番,看还遗漏下什么,给母亲点钱,让她带我们赶最后的一个铜林集。每年的年前两天,是最忙碌的日子。

父亲一天忙碌,每年这天他照例买回来一个猪头、几个猪蹄。整理猪头是个技术活,父亲在大院里生好了旺炉子,洗好了猪头,熬好了沥青,黑黑的沥青烟雾弥漫,怪味熏人,父亲将猪头伸进了沥青锅,一阵撕心裂肺的响声,沥青就将猪毛剥了下来,屠的光溜溜的。猪踢也如此屠毛,一会完事。父亲就叫我大锅上火,放入大料,盐,葱,红枣,大块姜,煮猪头、猪蹄,大约要煮大半天,我烧火烧的心烦,直到煮熟,父亲就切割整理,取出骨头,剁碎肉,撇出油,加上花生米,做猪头肉冻,做猪蹄冻,年年熬制一盆猪头肉冻、一盆猪蹄冻,香凉可口,是年年少不了的招待亲戚客人的菜肴。

上午随母亲赶集的孩子,在集上穿梭好几个来回,照例买上几张红纸,割上块刀切糕,犒劳犒劳我们。给奶奶请上一个灶王爷,买上几刀上坟的纸,挑选一沓或几沓花花绿绿的萝卜钱,买上几把香,我们望不了的是催促母亲一路的鞭炮。往往大头的、小头的、红皮的、白皮的,总要一人一两挂,足够除夕、初一、初五、十五早晨用的,多买几挂我们空里放放。

胆子大的哥哥,央求母亲给买几个震天响的“大雷子”,担心炸伤,母亲一般说来不给买,哥哥央求多次,才买上几个,哥哥欢喜的跳,我们是不敢放的,因为引芯短,胆子小,怕炸着。

上午痛快的赶了个好集,全家乐颠颠的。

下午,就拿着红纸,到本家二哥继训家求对联,二哥家老少云集,都在排队等着写对联,一天从早到晚,要写大半个村的,累的手疼背酸。我们等到写完,天已经快黑了。急急忙忙的回家,母亲已经熬好了浆糊,照例是拿着浆糊盆子,拿着炊帚、条帚,顺好对联,对准方位,将对联、纸萝卜钱贴上了大门、正屋门、偏房门、灶屋门、猪栏门,当然奶奶也将那请来的灶王爷请上了灶头墙,毕恭毕敬的拜一番。

年三十的饺子包好了,下好后,奶奶毕恭毕敬的先敬奉一家之主灶王爷,央求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敬完后,舀上三碗饺子,放上三双筷子,我们就去坟地给爷爷等先辈人上坟,有神三鬼四的说法。

上完坟,全家人下饺子,此时村中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大家吃饱喝足,老人继续包初一吃的饺子,名曰守岁。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起,下饺子,放鞭炮,全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经久不息。吃完后,换新衣,穿新鞋,戴新帽,内外一新,大开院门,趁黑,挨门逐户,到长辈家拜年。

照例人未进门,嘴先喊,拜年了,进门照例三叩首,老人们早起身迎接,欢喜的问寒问暖,说些吉利的话,赏给我们平时吃不到的花生、糖果、卵枣、红枣等,我们欢声笑语不断。

初二,走姥娘家,又是一阵问好,磕头,玩耍,吃喝。连续几天,走亲戚。初五,又是一顿饺子,一阵鞭炮声声。过了初五,节日的气氛就淡了下来。串村的高翘队、锣鼓队、狮子队热热闹闹的进了村,热火朝天的玩耍一番。过了十五,亲戚也走完了,拌玩的也销声匿迹了,年味也消逝了。

吃够了,玩够了,我们就期待着来年,期待来年那红红火火的日子。在期盼中度过了一个个欢天喜地年味十足的童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