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纪强
看过很多回忆性的纪实文章,都离不开家乡和老人,老家是温暖的港湾,似乎无可置疑。人都爱回忆以前的亲情,却对深厚的母爱、父爱视而不见,母亲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没头没脑的。”在母亲的心目中,疼老人也需要潜移默化,也需要自我表现。
今天看了淄博晚报非常视点介绍明星黄宏的一篇文章,令人震撼,发人深思。明星也是人,也有至爱亲情。“从小珍爱母亲,为了母亲的病急得哭红了眼珠子”,我们看到的是舞台上的一个给观众带来笑脸的黄宏的另一面。他的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抑或对父母的一脉亲情却是鲜为人知的。
母亲疼爱孩子,孩子孝顺母亲,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俗话说:忠孝不能双全。事业的艰难险阻与孝顺父母亲似乎是矛盾的,这也成为一些人冷淡父母亲的借口。一句推辞,我太忙了。
我的一个同事,在单位上当个小中层。母亲、父亲都八十多了,身体很好。他工作忙,常陪领导山南海北的跑,可谓风餐露宿。偶尔回趟家,还没有与老人说上几句话就又走了。也就是公务在身,身不由己。说来也不算是对父母亲刻薄的人,回家买上些好吃的。给父母亲扔下些钱,就溜之大吉了。有心接年迈的双亲到城里,老人又不习惯,就拒绝了。
母亲是天天嚷,父亲是几乎天天去街道上望,盼望着儿子回来。当时农村还烧柴草,他给老人换上了液化汽,令乡亲们刮目相看。有一次,连阴天,母亲家的液化汽没了。打电话催促他回家,他正出发回来,心情不好。母亲又催促的急,就埋怨母亲。母亲委屈的直哭,你想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手无缚鸡之力。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从黄宏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父母亲都有老的时候,是多病之秋,一些事是力不从心的。多给老人点安慰,也是人之常情。母亲病了,黄宏给哥哥打电话:“一定要给妈妈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从物质上,精神上给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是做子女的本份。
母亲重病,黄宏心急“穿帮”,小时候的他,第一次见到了母亲从未吃过的“椰子”,竟然买了几个,不远千里给母亲背回去,直到母亲津津有味的吃了,才心满意足。
举全家之力,给母亲寻医问药,绞尽脑汁的给母亲治病。给母亲梳头、按摩、端水、洗脚、讲笑话,让母亲开心,这些细节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正如黄宏父亲的感慨:儿女的孝心,也是神医良药啊。与之相比,我们这些近在咫尺,离父母亲最近的子女,本该好好的善待父母。而我们对不求索取的父母,又做了些什么呢?父母的需求,我们又能满足多少呢?也许我们的心太狠了,无视父母的苦衷。
但愿我们不要把家庭当作一个驿站,应当作一个温暖的港湾,但愿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空话,使之成为一种习惯,父母亲就心满意足了。哄老人开心,老人健康长寿,当然也是我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