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07
分享

一部三国迷一生

文/王纪强

爱之真,迷之深,读书是第一享受,第二是象棋,第三是写作,第四是旅游,当然第五,第六,第七,........,都会有的,面包会有的,拥有是童年的梦想。

说到读书乃至对书由爱到嗜,到迷,到痴,那是喜悦与苦涩并存的。如今虽然仍旧坚持着读书看报的爱好,但物易时移,这移情别恋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看到本自己感兴趣的书,还有当年的冲动。我想,童年是求知欲最热切的年代,而人到中年,虽然热望略减,虽然看到一本好书没有到孔子式的“三月而不知肉味”的地步,但想起童年时代,看到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激动人心场面,那我敢说这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启蒙的好书也不多,但印象最深的还属这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国演义》了。虽然从小就嗜好这口,比之那杯中物有过之而无不及。童年由连环画洞悉了三国里的众多历史人物,很小的时候,还不识字。不过,美滋滋的偷着看大孩子的一本连环画也很满足。过书瘾,甚过于过馋瘾。如今我这不惑年龄段的人,与一般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说起来,人家就讥笑我这是老掉牙的古董话了。人家不信,我却感觉到当年不只是想占有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即使能看一遍也欢欣鼓舞。那欢快的场面怕是只能从记忆中寻找了,我是记不住老人“老不读红楼,少不读三国”的叮嘱的,一部《三国演义》寄托的是童年的想思,也敲开了我们从图书宝库积累知识的芝麻之门。

那岁月谁能拥有一整套的〈三国演义〉的连环画那就够奢侈了,比吃过“猴头、燕窝、熊掌、鱼翅”这中国四大美味还过瘾。有人说,有爱好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犯了烟瘾的人,我亲眼见过,不让他吞云吐雾,他就无精打彩。而过书瘾,如今属于叫过眼福的一种,也是精神享受的一种。而过馋瘾那就更了不得,童年时代最难忍耐的一是馋瘾,一是书瘾。这半年见不到一点肉星,那能馋得人眼巴巴的“盼”。这个盼字中,还有欲望满足不了时的苦涩,不识连环画里的字时,翻看精彩的画面也能让孩子们手舞足蹈,而识字多了,那看书也轻松了。也就在这猎奇的岁月里,许多三国里的成语的典故那都是来自于连环画的启蒙,如水淹七军、三顾茅庐、舌战群儒,锦囊妙计,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园结义、身在曹营心在汉、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七擒七纵、赤膊上阵、单刀赴会、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单骑救主。一时说也说不完,倘若谁的记忆力好,那说一个成语故事和三国片段也能被人羡慕三分。连环画里的眼福不浅,收音机里的三国评书这耳福饱的更是不得了。

除了三国连环画对我们的滋养外,对三国进一步的亲近,还有童年时代的京剧。一个社场院里搭了台子,电还没有普及的岁月,几盏刺眼的电石灯照的场地如白昼。当然有些戏不是免费的,我们无奈就爬墙头,逃票看戏,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虽然对唱腔不懂,大人鼓掌,我们也喝彩,但也知道了“甘露寺”、“失空斩”,那年月京剧中“三国”戏有很多,从《捉放曹》到《铁龙山》,一直可以将整部《三国演义》用京剧的形式叙述下来。《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是三国戏中的经典。描写孙刘联合破曹,火烧赤壁事。“群”,即蒋干盗书;“借”,即诸葛亮借东风,“华”,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中间又穿插了草船借箭、横槊赋、周瑜施苦肉计等情节。这些我们是耳濡目染的,也不知激动了多少回。虽然我们不属于看门道的一类,但这看热闹也看了不少。在故乡南王村看戏,不是混戏,就是爬墙头,就是到了初中时,在西梧台村也是爬过墙头去看戏。虽然提心吊胆,大都蒙混过关,偷看了一场场好戏。当然,这为我多年来爱好三国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歇后语,让我念念不忘。比如说:·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而看了著名的〈隆中对〉,我对诸葛亮的智谋才能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我这人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圈圈点点。有启示的,有教益的,无论是典故、成语、歇后语还是别的。人家说,你是吃书,不知道爱惜书。杜甫写的《八阵图》,成为我最喜欢的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古诗。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到底是什么意境,我曾大言不惭与喜欢涉猎古史的同事唇枪舌剑了半天。热火朝天之际,查了一番,感觉学到了深意,读诗如读书,知面易,知里难。读书的境界就是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绝之一就是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这也是戏剧中的“隆中对”的预测。第二句盛赞诸葛亮军事才能,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威扬。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字斟句酌再三,总有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你说,读书能读到这层,也算是雄中有千壑了。我想,好书的妙趣横生,乃至妙不可言之境界也好,味道也罢,爱之越深,欲罢不能。倘若一天不读点好东西,有点无所适从,乃至意犹未尽的感觉。好书如甘饴,越吮越甜蜜,越品越有味。而读之乏味的,自然不是好书。说我梦寐以求的〈三国〉是美酒也好,是甘泉也罢,总之那韵味是无穷无尽的。

〈三国演义〉是断断续续看的,而彻头彻尾的看到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事,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线装的三国演义,还是右翻页的。当然是繁体的白话文,虽然比文言文好读,也使我下了不少功夫。理解也是半半拉拉的。四大名著三国我是乐此不疲的看了三遍,有了小说三国,童年时代的三国题材的连环画我就不热心了。这三国情节一直持续到如今,热情不减。我对三国演义热情洋溢多年后,直到字斟句酌了〈三国志〉,才对演义了的三国崇拜之情降温。

取材于〈三国志〉的〈三国演义〉,演义了的典故总不如原汁原味的东西有滋味。〈三国志〉我只是看了“魏书”,就喜欢的不得了。每天不看一段,仿佛对不起自己这一天似的。当然三国演义里的一些精彩,如“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是演绎的,不足信,这让我的视野大开,一部三国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三国里的人物万万千。我却独自最钦佩诸葛亮,中学时读到“出师表”时,也热火朝天,如饥似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亲贤臣,远小人”,都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事是个受益终生的借鉴。从小到大,我对古诗词也是由迷、到痴,疯狂的不得了。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的诗句简直是成千上万,让我爱不释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三顾茅庐 ( 37 、 38 回)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火烧博望坡( 39 回)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 ( 46 回)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七星坛祭风 ( 49 回)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智取华容 ( 50 回)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气周公瑾 ( 51 、 55 、 56 回)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巧布八阵图 ( 84 回)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七擒孟获( 90 回)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 95 回)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挥泪斩马谡( 96 回)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造木牛流马( 102 回)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上方谷困司马( 103 回)

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死诸葛走活仲达( 104 回)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预伏锦囊计( 105 回)

我认为,〈三国演义〉就是精麦粉,是加工了的,而〈三国志〉呢,那就是一遍细,至于对读者的营养,那就不言而喻了。当然也可以把前者比喻为菜鸡,也香,而后者是散养的笨鸡,那煮出的汤是黄黄的诱人,你说,面前摆着这等美味佳肴,你能无动于衷吗?〈三国〉,演义也好,志书也好,我喜爱的第一本书,当弥足珍贵,足以痴迷一生。

知识给人带来的快乐,是物质无法替代的。见书偷笑,心里乐的人,我也是其一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