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0
分享

那些做无冕之王的日子

文/王纪强

做了四年记者,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辛苦。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行行都有本难念的经,一个记者的酸甜苦辣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没进入这行业时,单纯的认为记者真好,待遇高,练笔杆子,轻描淡写写稿件,压力小,有保障,工作轻松,采访舒服,受人尊重。

2003年,我在做了多年通讯员后,自己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特约记者。担任了北京一家企业在山东的特约记者。记者虽然是特约的,却是不可忽视的。记者证发后,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一名神圣的记者也不容易,没有工资,却有采稿任务。写稿、用稿都有任务押着,毕竟是刚入门,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时这报纸是北京地区的举足轻重的财经报纸,股份制、记者、编辑都是弹性的,流动性很大。我既要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淄博乃至山东当地的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又要针对性的写些财经考试稿件和论文,当然也有经济人物专访任务,压的我喘不过气来。

新闻类稿件采用率高,很受读者欢迎和报社赏识,我很快顺过手来,当然都是地域性的,有点局限性,因为把握了重点和及时性、新颖性,很成功。当然我是财经专业毕业的,担任记者前已经在省级刊物发表过30篇论文。写论文稿件自然是轻车熟路,自己在企业的经历复杂,会计、审计、税法都很在行,这类稿件是难不倒我的。当年采用率月均一篇,名列前茅。

人物采访或专访就是我的弱项了,当时都是自费采访,没有交通工具,近处呢,我就骑自行车,远处就坐车。有人说,经济人物采访是件苦差事,你是特约记者,又不象吃皇粮的专职记者那样有经费。我没有气馁,当作一个自身锻炼的机会,这一干就是四年。

当时报社设置了个CFO专栏,推介国内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也就是CEO,抑或是财务老总。谈管理经验,很时髦。我虽然处在一个区县,这里有一个中央企业。我经过努力,去采访这个企业的两个老总。办了多重手续,当时这个企业正接受审计署审计。CEO很敏感,几经周折,眼看快成的事,因为这企业经济犯罪窝案案发,采访化为泡影。

那几天,下了大雪,我骑自行车去采访。路滑,当我象喝醉酒一样骑车去时,与一辆汽车遭遇,虽然虚惊一场,却摔了几个跟头。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右腿竟然骨折了。这在家里养伤,闷了一个月。别人是冷嘲热讽,说什么,劳心受累的,只挣几个稿费,钱又没有几个,有点得不偿失。说傻瓜的、傻冒的、缺心眼的都有,我很尴尬。别人不理解,我无动于衷。咬牙坚持了下来,当年争了个特约记者考核第一。当年底我去北京开会,戴着大红花,站在领奖台上时,我被感动的泪如雨下。你说,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为我工作成绩突出,报社照顾我一次,免费给了一个指标,采访我的企业负责人。总编辑留出了一个版面,很难得。布置任务是在周五,本来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免费为企业作宣传,别人是求之不得。我告诉分管领导后,出人意料他大发雷霆。一口拒绝了,当然也没有与最高领导沟通。一次难得的机遇丧失了,我汇报总编辑时,总编生气了,说:“你们领导是否头脑有病,别人是求之不得来花钱找我宣传。看在你工作出色的面上,免费给你一个版面。目的是鼓励你为报纸在山东开辟广告客户,竟成了笑话。”等领导回过味来,再协调时,已经是事过境迁了。

我兼职为另两家报纸做特约记者,为搜集新闻线索,我煞费苦心。一些猛料和猝然的事故都是好题材。有一次,一个人跳楼自杀身亡。我去采访,委婉的调查前因后果。吃了人家闭门羹,去了多次,才采访成功。写的稿件上了晚报的头条,在读者中展开了消除压抑和悲观主义的大讨论。

记者的经历丰富多彩,磨练了我,锻炼了我,如今我的文字功底,也许是得益于几年来干记者的实践吧。风雨四年,也是苦辣酸甜在心头啊。也许活的充实是千金难买的。

我是记者,这个称号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有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人生处处焕发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