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玛瑙的头像

红玛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9/30
分享

乡村小人物进城谋生的写真 ——频阳子《烙饼兄弟》赏析

《烙饼兄弟》是频阳子老师又一精品短篇小说,发表在《满族文学》2015年第三期。该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关注,各种媒介纷纷转载推广。

小说讲述了河南人赵小山因为南阳老家收入甚微,就转租了自己的几亩薄田,来到西安东辛庄打拼,想靠卖烙饼改变穷困的生活现状。为了节省租金,小山烙饼的火炉贴在一家门店的山墙根,位于小区主街道的一侧。

烙饼需要三个人。一个人做后勤,发面,备菜等;一个人揉面,烙饼;一个人招呼顾客,卖饼。小山负责卖饼。堂弟壮壮揉面、烙饼、守火炉。媳妇青叶做后勤。一切安排似乎很妥当,只等着挣钱了。然,新矛盾层出不穷。

一是住宿问题。为省钱,他们租了个十几平米的车库。女儿绒绒淘气好动,青叶不得已,把外甥女枝枝接来,照管绒绒。这间密不透风的车库既是五个人的住处,又是放置各种材料、器材的仓库,拥挤不堪。这一点还好克服,最难应对的是晚上的事情。小山与妻子的“夫妻事”被壮壮隔帘听到,还发出怪异的笑声,小山被打扰,屡次不爽。于是,他就看壮壮不顺眼了,兄弟俩之间开始出现火药味。壮壮去网吧的次数更加频繁,时长加剧。

第二个新矛盾是街道办卫生大检查,小区里的环境秩序受到主管部门的通报批评。东辛庄小区下了决心,开始全面整顿。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之间,严禁摆摊。小山的烙饼摊只有早市、夜市的短暂时间,才可以出去。小山为此困惑不已。壮壮觉得可以转换一种经营方式,他让堂兄堂嫂在家门口烙饼,他去巷口摆一张桌子,专门卖饼。这一变彻底把小山边缘化了!壮壮机灵善变,用香烟、点头哈腰,甜言蜜语搞定了小区督察,又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获得了科技学院学生的建议,促使小山对原来的烙饼进行了创新,生意空前火爆。小山对堂弟壮壮心悦诚服,先前的不快消失无踪。

把小说推向高潮的新矛盾是正当小山安心幕后时,壮壮却领回来一位姑娘,说是南阳老乡,就在附近的科技学院读书。时间不长,壮壮就向堂兄小山请辞,说他想自己烙饼,独立创业。

半个月以后,小山去看壮壮,眼前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壮壮头戴卫生帽,身穿白大褂,在案子的半边揉面、烙饼,生意十分兴旺。先前带回来的学生妹负责包装、收钱,全然一副小老板的样子。小山心里悲喜交加,五味杂陈。

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稳步推向高潮,大有死死抓住读者不放的劲头。读罢静思,这篇小说之所以成功,大概缘于以下几点:

一、 以写实之笔触弃恶扬善,弘扬底层人的淳朴友善。

纵观《烙饼兄弟》全篇,无论是叙写主人公赵小山的农村生活,还是讲述他来到城市打拼的艰辛过程,频阳子老师的笔触始终遵循着写实的格调。但是,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频阳子老师的写实不是揭丑,也不是泄愤,而是通过独到的视角,慧眼识珠,让读者看到底层打拼者身上的坚韧与阳光,当然也有无奈,但是读者绝对看不见他们的抱怨与自暴自弃。具体说来,作者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这一目标。

1、对市井生活洞察秋毫,描写取舍有度。

比如:“顾客来买烙饼,要一斤,或要八两,小山一手操不锈钢夹子,一手操刀,啪啪,在案子的大饼上剁下一块、两块,放上电子台秤,分量就出来了。台秤的数字两面显示,顾客也能看到所显示的斤两。小山大声说:八两半,给两元五。完了拉出一个塑料袋,钢夹子把烙饼放进袋子的同时,听到菜刀又“啪”的一声,小山切下了香烟盒大一块烙饼,他一边装袋一边说:再加一块,欢迎惠顾!大多数顾客会心地一笑,冲着小山点点头。”

这一段描写真实自然,机巧流畅,尤其是最后“再加一块”那个细节,把一个敦厚善良,想挣钱又不“扣雀儿屁股”的赵小山形象瞬间立住了。马路边、街道拐角的烙饼摊点比比皆是,短斤少两是家常便饭。条件所限,卫生不保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情。但是,频阳子老师笔下的小山烙饼摊成功避开了这些问题,变成一个令人向往、温暖慷慨的放心饼摊,一个五星级饼摊,让人对他的“千层饼、薄饼、夹心饼”垂涎欲滴。

再如:“车库内没有窗户,三面是主家或邻居。不透风,夏天奇热,秋冬沉闷,空气不好。四五个人晚上拥挤在那里,内外气息难以交流,汗腥味、食油味、青菜味、肉馅味,就是放出来的臭屁,短时间都分化不了,停滞在屋内,刺激一家人的味觉系统。”

这样的环境是名副其实的脏乱差,但是读者从频阳子老师的文字里只看到了无奈的拥挤,没有看到令人作呕的肮脏地板与老鼠屎、蟑螂尸体。光第一句“车库内没有窗户”就牵动了读者深深的同情理解,而不是反感厌恶。

又如:“门口有洗手池。那是租房以后,主家专门给小山一家安装的。水管从屋内引了出来,水龙头就接在洗手池上边。青叶每天洗菜、洗肉、淘米,都在这里。洗衣服、洗抹布、冲刷拖把,都在这里。一家人早晚洗脸、刷牙、冲洗趿拉着拖鞋的臭脚丫子,也在这里。”

看到这段描写,读者本该对小山的烙饼反胃,然而,涌上心头的却是对赵小山一家五口感同身受的同情、担忧,甚至生出强烈的愿望,希望他们的烙饼生意能日进斗金,尽快改变窘迫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原因就在频阳子老师的视角取舍和语言措辞。老师没有描写到处乱飞的苍蝇、蚊子,没有聚焦拥堵难闻的下水道口,而是连续使用了两个充满体恤的“都”,就连最后一个“也”字,道出的也不是一家人洗漱产生的污水,而是让人心酸的眼泪。

2、通过言行举止立体刻画,彰显人物性格。

再来看一看这段叙写:“完了拉出一个塑料袋,钢夹子把烙饼放进袋子的同时,听到菜刀又“啪”的一声,小山切下了香烟盒大一块烙饼,他一边装袋一边说:再加一块,欢迎惠顾!”

这段描写有动作,有声音,有形象,也有语言,四维刻画同时进行,把赵小山这个淳朴、宽厚、智慧的农村青壮年忽地推到读者眼前,并稳稳地站住。

在描写堂弟壮壮猫在网吧聊天一段,作者又一次使用言行举止齐头并进的方式立体刻画人物。“只见壮壮伏在桌面专心聊天。两只手悬在键盘上,十个手指像小鸡啄米似的欢快,随着一阵键盘的敲击声,显示屏上的字符像草丛深处的蚂蚱似的,一个接一个地蹦跶了出来。壮壮满脸喜悦,那双大眼睛眯缝成了一条线。完了他脱了鞋子,一只脚搭在了座椅上。”

又如:作者描写赵小山吃捞面的那一段:“小山喜欢吃捞面,百吃不厌。他蹲在街巷里的水泥地上,一手端着大老碗,一手挥着筷子刨进。呼噜噜一阵子,秋风扫落叶似的,一老碗捞面就下肚了。他站起身子,再让青叶盛上一碗,返回原处,照旧蹲在水泥地上,呼噜噜一阵子,风卷残云,不一刻就狼吞殆尽了。”

作者用“蹲”“端着大老碗”“挥着筷子刨进”“呼噜噜”“秋风扫落叶”“风卷残云”“狼吞殆尽”等表达,再一次巩固了赵小山敦厚、壮硕、朴实可亲的立体形象。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那是城里人的讲究,劳累了一天的赵小山就指望晚饭这一顿捞面支撑身体,早饭的“两碗包谷糁子”几泡尿就流失了。

二、 对底层打拼者的情感真挚感人。

《烙饼兄弟》14000多字,属于大短篇。从头至尾,读者被一种情绪感动着、牵引着,那就是作者对底层打拼者的同情与赞赏。这种情绪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话里话外。譬如:“烙饼是小生意,就像大街上摆小摊卖水果的,走街串巷卖零食的一样,挣几个蝇头小钱,都是最底层人做的事情,一般城里人不看在眼里。”

另如:“火炉是油漆桶子改做的。小山是半个瓦工,在老家经常砌猪圈、盖羊舍。他去建材市场花了五元钱,买了一个旧桶子,在建筑工地捡了几根钢筋头,讨了一脸盆砂子。他亲自动手,用砂子和泥土,搅拌均匀,糊上炉膛做填充的耐火炉壁,钢筋头做炉膛的燎齿,炉子烧蜂窝煤,小山把炉膛做得大,依次摆放三块蜂窝煤。三块蜂窝煤的火力强劲,烙饼熟得快。烙饼的鏊子是小山在废品收购站买的,半公分厚的钢板,用氧气切割成圆形,两边电焊上提鋬。既经济,又实惠。”

又如:“小山五短身材,结实得能扛起磨盘。他夏秋穿着白色T恤,蓝色大半截裤,来回趿拉着一双拖鞋。他胸肌爆满,大号的T恤撑得浑圆,胳膊、小腿肚子的肌肉向外鼓着。黝黑皮肤,泛着亮光。”

由始至终,读者被作者的悲悯情怀感染着,被作者的大仁大爱熏陶着,也被作者的思想境界拔高了自己的认知,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像赵小山这样的进城谋生者,他们究竟为城市和城市人做了什么样的贡献?城市的高速发展,他们的功劳占几成?市政府和市民是不是欠他们一声感谢?

三、 精心编织故事情节,矛盾跌出环环相扣。

《烙饼兄弟》虽然属于短篇小说,可信息容量接近中篇,篇幅较大。但是,故事情节之间勾连紧密,节奏明快清晰,毫无拖泥带水的痕迹。从赵小山看清楚困守老家毫无出路,决定带着妻女、堂弟走出南阳老家,在城市打拼,到枝枝的出现,再到与堂弟之间产生嫌隙,又到街道办卫生大检查,小山的烙饼摊位被迫撤回,壮壮支招由他来卖饼。正当小山安于幕后时,壮壮带回来一个学生妹,不久便提出另立炉灶的想法。半月有余,小山怀着忐忑之心前去探望,没承想,壮壮的生意已经超越了他。小山既为堂弟高兴,又有点落寞。

整个故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又如锁链环环相扣,紧锣密鼓又严丝合缝,后浪推前浪又合情合理,带着读者一鼓作气读到结尾,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与小说架构能力。

四、 视野开阔,交错呈现了底层人在乡村、城市的生存状态。

《烙饼兄弟》一开始用了217个字交代了主人公赵小山来到城市谋生的背景缘由,简单、精准勾勒出赵小山农村生活的尴尬艰难,文字间感情饱满,对坚守农村的青年人充满了关爱之情和忧患之心。我们还是来看看原文吧:“老家山地贫瘠,即使鼓足力气,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能够三口人吃饭,已经是老天开恩了。再说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都在慢慢提高,自从生了女儿,他越发感觉压力加大了。油盐酱醋,改善生活,给孩子保健,买营养品,都要花钱。山地的乡村,挣钱的门路狭窄,无非养猪、养鸡、养羊,土地和山林下放到户,饲养家禽、家畜,只能圈养。圈养就要饲料、饲草,花钱去买手头活钱有限,去山里自己割草,常年要占用一两个壮劳力。如果遭遇农副产品跌价,辛苦一年,本钱都难收回来。”

紧接着的一段,作者就将读者带入赵小山的城市生活:“他买了一把遮阳伞,撑在头顶。他花钱做了烙饼的案子,长方形,下面加装了轮子,早晚能推进推入。案板上蒙了镀锌铁皮,一边揉面、擀面,一边摊放着做好的烙饼。案子的顶端,放一台托盘式小电子秤……”

这样快节奏地呈现,让读者感到赵小山此人适应新环境迅速,脑子活,会变通,值得作者写,值得读者看,读者的阅读兴趣刹那间就被调动起来。

再来看看作者交代青叶外甥女枝枝的农村生活:“枝枝是多余的,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子。本来她妈妈想生男孩,一个能续香火的男孩子,天不作美,阴差阳错,却孕育了枝枝。枝枝来到这个世界的当晚,就被爸爸送到姥姥家了。她被寄养到外家了,粉嘟嘟的,她的眼睛还没睁开。外公养了一只山羊,姥姥每天就去羊舍里挤奶。外公在院子里垒了三角火炉,在山里捡来了枯树枝、苞谷秆,奶奶颤巍巍地划着火柴,点燃三角炉……”

而枝枝的城里生活是这样的:“枝枝抱着绒绒在街巷里转悠,周围的老奶奶、老妈妈心疼他们,说她和绒绒是亲姊妹,姐妹二人瘦得那么可怜,一阵风会把她们吹倒。”也是这样的:“小山坐在街口卖烙饼。青叶在家门口揉面、烙饼。暂时没有找帮手,枝枝给二姨洗菜和面、拿蜂窝煤,搬面袋、端面盆枝枝力气不够,她就喊二姨过来搭个手。她紧着围裙,简直是个小大人……”

一贯惜墨如金的频阳子老师不惜使用上千字讲述枝枝的故事,而枝枝只是该小说的一个辅助人物,也是万千农村小女孩的一个代表。她生不逢时,因此生而被弃。本该上学的年纪,不得不辍学在家。被二姨青叶接到城里,不是享福,而是来帮二姨看娃。相信所有读者看到枝枝的城乡生活,心里都会为她的遭遇揪痛,心疼她命运不济,心疼她现状可怜,也心疼她未来无望。枝枝的一生基本可以一眼到底,要么和二姨一样,将来卖饼;要么沉沦,这个命运轨迹作者在文中有明确的暗示。

一言以蔽之,作者交错呈现小说人物的乡村与城市生活,镜头切换无缝对接,赵小山的城乡反差、枝枝的城乡厄运延续,无不在表达对社会底层百姓生存抗争的同情,甚至替他们呼吁呐喊。

五、语言简洁通俗,不乏优雅。

《烙饼兄弟》全篇语言简洁通俗优雅,没有诙谐幽默,没有调侃揶揄,更没有粗口脏话。即便是彻头彻尾的农村人赵小山、堂弟壮壮也没有飙过一句脏话,连赵小山与青叶的夫妻生活也是慎用文字,点到为止。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无疑是想改变世人对农村人的偏见,引起读者对农民兄弟的敬意。

小说从一开头描述赵小山的农村生活起,就沿用口述故事般的语言,短句子,简描写,几乎没有使用成语,也没有过多使用比喻,然而,质朴接地气的语言却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读者被轻而易举地带入农村山地与城市街巷,毫不费力地在僻静乡野与聒噪城市穿梭,跟随小说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如:“山地的乡村,挣钱的门路狭窄,无非养猪、养鸡、养羊,土地和山林下放到户,饲养家禽、家畜,只能圈养。圈养就要饲料、饲草,花钱去买手头活钱有限,去山里自己割草,常年要占用一两个壮劳力。如果遭遇农副产品跌价,辛苦一年,本钱都难收回来。”

再如:“火炉是油漆桶子改做的。小山是半个瓦工,在老家经常砌猪圈、盖羊舍。他去建材市场花了五元钱,买了一个旧桶子,在建筑工地捡了几根钢筋头,讨了一脸盆砂子。他亲自动手,用砂子和泥土,搅拌均匀,糊上炉膛做填充的耐火炉壁,钢筋头做炉膛的燎齿,炉子烧蜂窝煤,小山把炉膛做得大,依次摆放三块蜂窝煤。”

整篇小说的口吻像是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家侄子或者外甥的进城故事,不加修饰雕琢的语言让读者倍感亲切,真实可信。

六、合乎人性的细节描写为小说增光添彩。

相信凡是看过这个小说的人,都对小山与青叶的“夫妻事”多次被打断印象很深。夫妻夜间亲热乃人之本能,然而隔着薄薄一层布帘,睡着已经成年的堂弟。小山和妻子一有动作,堂弟不是翻身,发出“嘎吱——嘎吱”的噪音,就是发出“嘿嘿”的怪笑,导致赵小山多次人仰马翻,恼羞成怒。

小山与妻子过夫妻生活合情合理合法,可堂弟出声干扰呢?是他不懂人情世故,故意恶作剧,发出动静坏事呢?还是无意间听到,出于青春躁动,好奇心驱使,最终没有忍住,闹出了动静?笔者认为是后者。或许,您会说壮壮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憋住不动或者不笑,让堂哥完事不行吗?如果他处之泰然,就不是一个未婚男青年正常的心理了;如果他毫无反应,就不合乎人性了。但是,即便壮壮屡屡坏事,读者对壮壮仍然恨不起来,而是为他们逼仄的住宿条件感到心酸同情。往后说,小山由此看壮壮不顺眼,兄弟俩产生隔阂,读者也不会责怪小山的狭隘、自私,而是体谅心痛小山年富力强,一身的旺火不能朝着睡在身边的妻子倾泻,为了堂弟,不得不一次次熄灭欲火,扼杀自己的本性。壮壮的行为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小山的做法也可以理解,更值得同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违背人性本能,而作者顺应人性地叙写,无疑为小说增加了不少份量。

另外,小说结尾处,当小山看到壮壮已经今非昔比,生意已然超过自己时,他心里“不知是悲是喜”。这一句既是神来之笔,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小山的初衷是带着堂弟一起来城里创业,这个愿望符合他的身份,也彰显着他的担当。可当堂弟超越了自己,他产生落寞情绪,也是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人之常情。如果作者写成小山由衷地替堂弟高兴,还走上前祝贺一番,那就落入俗套,虚假做作,让读者寡然索味,甚至对作者其他作品也报以怀疑。

总而言之,《烙饼兄弟》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除了上述几点之外,作者丰厚的生活阅历,强大的观察提炼能力,雄厚的文化积淀,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一起发力,成就了这篇精品小说。

作者通过《烙饼兄弟》为底层人发声,让读者看到底层打拼者身上的光和热,看到他们的生活现状,看到他们的抗争精神,呼吁全社会对他们投注关注与关心,这种大爱精神值得其他作者学习,这种社会责任感值得所有人敬仰。

注:此文发表在《陕西文学》2024年第4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