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里的中国式浪漫
王淑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首绝唱流传了千年,在大唐万疆的土地上,盛世与乱世的风一同吹过。潇洒的少年,提笔挥手,写下远大理想;年过半百,满是遗憾,叹遍一生艰难。历史长河,绵远流长,诗词的光辉一直闪烁。
总有人说中国人不懂浪漫,但其实是他不懂中国人的浪漫。就像想念,不说想念,而是“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是“玲 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里,越是含蓄,就越是热恋,越是内敛,就越是真挚。看明月思故乡,听笛声断情肠,落梅与晚霞各有各的心动,寒山寺的钟声每个人都听得懂。诗词里有很多只在中国文学体系里凝结着无数情思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情感故乡。这是我们共同的情结,中式浪漫情怀,每一次都感慨万千。
国漫《长安三万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意浪漫,或者说是喜欢古诗词之人独属的浪漫,每一帧是诗,也是画。大唐盛世,历史朝代,文人骚客,诗词雅句……虽然讲述的是高适与李白的生平,但绝对可以算唐诗全明星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李白,王维,杜甫,高适,王昌龄等,都有他们鲜活的身影。影片里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更加鲜明的人物。比如李白,年少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何其潇洒,一腔豪情壮志;在朝中受排挤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尽显李白态度;罪名被赦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尽显自由轻松。
对于古诗的运用,影片中也给出了答案“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极致浪漫属实被惊艳到。高适与李白十载友情,李白对高适大喊:“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我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知己难求。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裴十二,扬州城的这位奇女子,她深得裴家剑法,连高适都不是其对手,但却因是一名女子,才华无法施展,报国无门。在那个年代,大家都默认女子无论再优秀始终比不上男子。我为裴十二惋惜,为千千万万个如她一般的女子惋惜。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梦到长安三万里”。长安虽然地在方寸,却有三万里的流光溢彩,三万里的舞影歌声,三万里百川入海的包容博大,三万里诗书纵横的潇洒才情,三万里戍边将士的满腔热血,三万里诗酒难销的万古千愁。正因繁华时的长安有三万个李白的三万里风流浪漫,破败时的长安有三万个高适的三万里戎马征程,才成就了在流传诗书三万年的梦中长安。只可惜三万里人间路,没有一条属于盘桓世间的天上谪仙,却也成就了这颗映照古今三万年的诗坛明月。这部电影用繁复且丰富的艺术细节恢复了唐代的魅力。
从开元的繁荣到安史的混乱,从江夏的翠绿到长安的辉煌,从江南的舞曲到边塞的战歌,唐代的山水风光如画卷般展开。电影中,男性的宽大腰带、女性的玉质颊红、健壮的马匹,这些灵感皆源自唐代的陶俑和画作。人们的“叉手礼”礼节,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描绘如出一辙;胡姬酒馆、琵琶曲调,都是唐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壮观的繁荣景象,还是诗人们酒诗之间的豪情壮志,都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流露出来。电影以真实的情感和广阔的视角描绘了人物群像。
看了《长安三万里》,既感受到了属于孩子的快乐,又找到了属于成年人的感动,这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极致浪漫!片子很长,将近三个小时,片子又很短,短到王维、张旭、崔颢、李龟年也只是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几十年的恢宏,前半场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大唐盛世,后半场是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万里河山,将进酒貌似是整个片子的高潮,实则是无限的悲凉,好在悲凉过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用古诗谈人生,让千年的文化流入生活,让悠悠的诗韵陶冶并激发我们心底对未来的期望,并为此而努力。《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从一部国漫,可以看到对文字的理解有对最美文化最广泛的共鸣,那种引起几代人的共鸣,叫做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