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圣巍
微风,悠然拂过窗口,凭窗小憩,隔江远眺,芙蓉河畔,一江两岸,树下串串红灯笼悠悠摇曳,火红映天,蓦然惊觉,是呀!快过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著名的七绝诗描绘出了我囯古代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场面。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无论高高朝堂,还是乡野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小民百姓,过年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隆重的,厚重的年味代代相传,古来如此,于今犹盛。在我的记忆中,赣南客家年味始终是浓浓的,过年的幸福与喜悦常萦绕在孩提时的记忆里。
赣南是中国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客家年文化底蕰深厚,源远流长。春节游走在赣南围屋,乡村田里,在激昂悠扬的唢呐声里,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灯笼、添丁炮、龙灯狮舞、庙会社火......这些独特的赣南客家年俗正在一幕幕上渲,在这悠远历史的祭祀和隆重的礼拜中,一次年俗的展演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过年的风俗一般是从小年开始,南方一般把腊月二十四称作小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理卫生。因扫尘的“尘”字与陈旧的“陈”字同音,这就意味着这一天开始除尘布新,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从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这期间人们都在准备年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民经济相对落后,年货主要是土特产和家禽家畜,家里有红薯、甘蔗、红桔就不错了,然后宰个鸡杀个鸭,村子里会集体杀猪和抽干养鱼塘,每家每户分几斤猪肉和几只鲢鱼。那时赣南与全国上下一般穷,穷年也是一个年,倒没什么感观上的差异和心理上不同。对待过年,其实那时大人小孩的心里两重天,有的家长的怕过年,临近过年了家里还空空如洗,年货没有着落,邻里借贷年终要偿还,集体超支年终要兑现。而孩子们就盼着过年,一到腊月就掰着指头算日子,天天盼着春节早日到来。孩子们的心里很单纯,因为那时只有过年才能添一件象样的衣服,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餐象样一点东西,只有过年才能跟着父母亲去拜年走亲戚,只有过年才能玩鞭炮放焰火舞龙灯。七八十年代,生活苦,怕过年。进入二十世九十年代未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年最喜庆,最幸福,最有仪式感。冬至过后,家家户户开始腊香肠、腊板鸭、腊红魚,腊猪肝、腊牛肉巴;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蒸糯米酒、做黄元米粿、炸粿子、炸糖爆、炸玉兰片、炒汤皮、炒红薯片、炒花生、买果脯、做肉圆、蒸荷包胙......。大街小巷,农村城市一片繁忙景象。进入2010年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现代食货代替传统食货,机器制作食品代替手工食品,许多过年的传统习俗不再有那么隆重的仪式感。农村的一些传统喜庆风俗如赣南踩高跷、舞龙狮、看傩戏、逛灯会庙会、添丁炮、抬神轿、送龙神也越来越少,这些喜庆活动都已成了一种乡愁,都已成了一种“赣南非遗”文化。
每年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也就除夕,全国人民普天同庆。这一天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之一是写春联贴春联。小时候大街上没有现成的春联卖,也许是自己多读了几年书,自己家里和叔伯家里的春联都由我来写,让我好不高兴。那时,写春联没什么现成的资料,只靠一本通书,“童年无忌、开门大吉、迎春接福、六畜兴旺”,不管内容怎样,只要喜庆就可。“天增岁月人增岁,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通俗易懂的祝福对联就在那时扎根在我的脑海。在那时,我也知道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后蜀之主孟昶写的中国第一副春联;知道了写好对联如何贴,如何区分上下联;知道了为什么要贴门神,也知道了秦琼、尉迟恭;知道了为何“福”字要反贴等门联典故。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落,接连不断。这天要先点烛烧香祭拜祖宗和敬祀神明,大人小孩要洗澡,当天的衣服要当天洗完,不能留到明年去。这天算正式过年,要讲究仪式感。大人小孩要禁嘴,只能说吉利话,不准再骂人了,睡觉叫享服,吃饭叫用膳,外出叫出行。全家老少齐聚一堂吃年夜饭。年夜饭可以说是隆重的,小时候的年夜饭荤菜必不可少,主要是鸡鸭鱼肉,一般还有水饺、年糕之类,在当时也权当是一年之中奢侈一回。年夜饭上一家团圆,杯盘交错,相互祝愿。老人祝福后生步步高升,晚辈敬祝长辈健康长寿,家家户户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年夜饭后还要“守岁”,就是燃一盘火,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算一算一年来的收成,盘一盘一年来的开支,想一想新一年的打算。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普及千家万户,一家人一边围炉煮酒,一边欣赏欢快愉悦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喝茶水,吃点心,拉家长,守岁一般要到天亮。长辈给小孩的枕头下留下压岁钱,乐得小孩子们屁颠屁颠的。当晚,要燃放鞭炮“封财门”,封好财门后所有家人不准随意外出,只有打了爆竹开了财门才能出行;午夜钟鸣,开始燃放爆竹“开财门”,以示新年来临,期待一年大吉大利。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新衣着新鞋戴新帽,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早餐吃罢长寿面就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故乡拜年的习惯是初一逛逛,向街坊邻里拜年;初二外甥向母舅大人拜年;初三姑丈向岳父母拜年;初四舅倌去姐姐家拜年。拜年拜到正月十五元宵这天,才算过完了年。
不管什么年代过年都是第一位的,赣南客家年喜庆而隆重。过年首要的是团圆。不管身处何方,都要想方设法回家团圆,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今年家乡赣南开通了高铁,在外乡亲回家过年又越来越快捷方便了。
每当绚烂的礼花绽放蓝天,温馨的祝福盈满耳旁时,年的滋味氤氲满怀。记忆中的赣南客家年味,洋溢在孩子们的欢笑里,粘贴在喜庆的春联里,荡漾在绵醇的美酒里,飘香在丰盛的佳肴里,回荡在守年的笑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