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圣巍
武夷山水甲东南。2019年“五.一”假期,老婆姊妺两家相约赴武夷旅游,为了赶上首批竹筏游,我们一大早来到了九曲溪,等候上筏的人群在入口处排起了长龙,还未登上竹排,验票处就拉开了九曲十八湾的序幕,弯弯绕绕地人群迂回向前移动着等待验票,六人一组同筏行游,我们一行五人,同筏漂流刚好少一个人,导游便把一位黑龙江小伙子编排与我们同一竹筏,两个一米左右宽的竹排并在一起,每张竹筏由六七根毛竹拼成,竹筏上摆上6张竹椅,游人坐其上,显得古朴轻巧,舒畅宜人。两个舵工一前一后,按照要求,重者坐前面,轻者坐后面。
游览九曲溪的的竹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竹筏浮力大,吃水浅,轻便灵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驾驭,便可以平稳地漂过深潭,也可飞快地滑下浅滩,既可灵巧地避开溪中突兀的礁石,也可急剧地转弯,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无噪音、无污染,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看山不用爬,行舟景尽览”,即使是白发翁妪,仍可尽情漫游,览遍青山绿水。靠坐竹筏游览一方如诗如画的山水,除了武夷山的九曲溪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其它胜景了。
我们跳上竹筏,穿上橘红色的救生衣,坐稳之后,舵工轻轻一撑竹篙,竹排便离口岸,悠悠地进入溪的中央。阳光扑洒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折射出点点金光。放眼四周,只见垂柳依依,翠竹漪漪,墨绿,深绿,鲜绿,给两岸的山峰披上一身焕发蓬勃朝气的春装,雪白,粉红,大红,浅紫的杜鹃花不时点缀其间,在沉寂中透出了一丝活泼。山崖上不知名的野花盛开着,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艄公向我们介绍了九曲溪的由来,传说在武夷山的幔顶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那时,武夷山洪水泛滥成灾,逼得老百姓只能躲到山上,老人知道后,就带领老百姓开山治水,彭老的行为感动了玉帝,便在彭老880岁的时候把他找上天成仙了,彭老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挖呀挖,一共挖了360天,挖出了九曲十八弯,终于治住了咆哮的洪水,形成了现在秀色的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分布在九曲溪两岸。溪水澄沏清莹,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我们乘坐竹筏,从九曲向一曲击浪而下,在领略有惊无险的情趣的同时,欣赏四面的山景,脚下的水色,侧耳倾听溪声。每一曲的入口处,在溪边的岩石上都刻有朱熹《九曲棹歌》诗。更增添了九曲溪的诗情画意。
水流时而平缓,时而湍急,竹排也就顺着水势时而向东,时而朝西。就在这漂行换位不同的角度中,两岸美不胜收的景色让我们目不暇接。崖壁上不时冒出古代名人大家的留诗题字,朱熹、辛弃疾、戚继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九曲溪记载着一段段历史。青山衬碧水,碧水映青山。山的阳刚,水的阴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呈现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叠、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那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展示了大自然中极富韵味的参差美。山与水的完美结合是九曲溪最突出的特色,由于水绕山行,山临水立,仰角适中,滩潭交错,山不高但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但集水景之大成,身临其间,犹如漫步在如梦如幻的山水画廊。九曲溪每曲自成一境,各境各异,浅的成滩,深的成潭。两岸千峰竞秀,万木争荣,水碧山丹,风景如画,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景色最优美的地方,古人吟咏:“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峰”;“别具山水理,曲曲皆幽奇”。我坐在筏头尽情的欣赏着每一处奇景,同一山峰处在不同曲水的视角下,往往变幻为不同的景观,而峰名也因之而异,形成了这个景区最大的特色。
当竹筏撑至四曲时,筏工指着前面大藏峰上的悬崖说:“看,前上方的洞中的就是船棺。”在江西我们叫“悬棺”,“悬棺”在龙虎山居多。武夷山也有“悬棺”,这是我们来之前没有想到的,我们顺着筏工手势放眼望去,果然看见峭壁中有一口大洞,洞口处有散落的棺木板。这就是古代武夷山人的棺材,就是传说中的“悬棺”,至于怎么放进去的,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是古代潮水上涨漂搁上去的,也有人认为是用藤索吊上去的。据南朝文献记载:“建安武夷山有仙人葬处。”而宋朝朱熹则认为,船棺应为棺柩,是夷族部落首领的葬处,这一说法似乎更为科学。公元1179年,陆游途中入武夷,泛舟九曲溪时适逢大雨,得船木数寸,坚硬如石,诗人有感赋诗:“断崖幽洞白云深,缥纱仙槎无古今,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此诗中的“仙槎”就是指“悬棺”。
过了四溪进入五溪,印入眼帘的是气势雄伟,形状如柱,兀立挺拔数丈的山峰,这就是玉女峰和大王峰。是武夷山所有山中最秀美的峰。其秀景被吴景希、陈文灿所绘于《武夷之春》漆壁画之中,至今保留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武夷的山山水水,每一处景物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最动人的莫过于玉女峰与大王峰的传说了。天上玉女下凡到武夷山,与武夷山勤劳勇敢的大王相爱。这事被在武夷山修炼的铁板怪知道了,就向玉皇大帝打了小报告。玉皇大帝亲到武夷山劝玉女返回天庭,但玉女誓死要留在人间,与大王长相厮守。玉帝无奈把玉女和大王都点化为石,这就是大王峰和玉女峰。他俩互赠的信物大王印和香梳也落入水中化为石。为了防止他们相聚,玉帝盛怒之下又把铁板怪点化为石,间隔在大王峰和玉女峰之间,就是面目狰狞的铁板嶂。玉女与大王只有通过“镜台”下的潭水看到各自的身影。山的灵气在于水,九曲水,也拜倒在玉女的石榴裙下,九曲水在玉女峰下缓缓地打了个回旋,慷慨地留下一泓清潭,再潺潺地转向东方。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武夷颂》中写道:“我曾仰望长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怅,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诗玛而慨叹,但我以为武夷山东的玉女峰的确是美得惊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飘逸”。
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似一张巨大的屏风,在其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在壁上,更见条缕分明。俯视溪中,影浸水底,随波晃漾,宛如无数条游动的小龙,从溪底直往上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听导游介绍,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要背着锦囊,唱着歌去采集五彩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丝,织成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径武夷山云窝时,往下一看,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击鼓,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晨露打湿,他怕王母娘娘责怪,就把一匹匹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得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困顿不堪,寻阴凉处呼呼大睡。一觉醒来,日已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夕阳下闪闪发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妖娆。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急忙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手掌印也永远嵌进了岩壁。“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从七溪至九溪景致各异,但大同小异,游完九溪走下竹筏,我们仿佛从仙境回到了人间,九曲十八弯,每一弯都让人细细回味,这山林本身就是一座城,有它的快乐和悲伤,有它的细致和粗犷,更有它的情与爱!我只能说,它真美!有多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因为在画中留下我们各自的身影,在脸上留下了我们真情的笑容。当我们踏上岸边,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回头远望,这千万年不停的溪水,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欢乐的、不知疲倦的流向远方,在远方镌刻着一副美仑美奂的诗画,那诗画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