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天敏的头像

吴天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2
分享

麻辣渑池


河南渑池是一座有文脉、有故事的城,是一座有温度、有味道的城。时维八月,烈日酷暑。是什么味道飘荡在渑池的大街小巷?

过去是仰韶酒的馥郁香醇。现在伴着浓郁酒香的,当然是花椒、辣椒的味道。以往人们知道渑池有仰韶文化,有秦赵会盟的故事,有仰韶酒,而渑池的麻辣鲜为人知。

如今,麻、辣,这两种味道在渑池是再寻常不过的了。现在,称渑池为“麻辣渑池”,有过之而无不及。行走在渑池的乡村街巷、田间地头,到处飘逸着浓烈、奇异、醉人的香味,就像浪头一样汹涌而来,芬芳四溢,麻麻的,辣辣的,香喷喷的,使人忍不住连打几个喷嚏,响亮,舒服,畅快。渑池本地人,一提起花椒、辣椒,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每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都是在赞美自己家乡的“双椒”,每一句都是十足麻麻辣辣的味儿。

这可不是夜郎自大。因为,渑池到处都有花椒的身影,花椒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已成为一方经济支柱产业。那个猎猎燃烧的景象,蔚为壮观,足以让人们似乎是进了大观园,足以让人们明白花椒在渑池人生活中的位置。年花椒产量1.5万吨,不可谓不“麻”。

全县辣椒种植面积6.2万亩,产量1.8万吨,不可谓不“辣”。

麻辣双椒,各表一支。

词典里对“麻”的释义为:“像吃了花椒后那样的感觉。”像这样直白地用植物的名字来命名一种味道或感觉的词语,不是很常见。在中国传统的五味中,只有酸甜苦辣咸,并没有麻味一说。那麻是什么味儿?很多人一脸茫然,主要是因为这“麻”太难形容感受了。

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红汤火锅上一般都密密麻麻浮着花椒和辣椒,吃得人热汗淋漓,直呼过瘾。火锅深厚的味道和麻来自于花椒,过瘾的颜色和辣来自于辣椒。花椒会在人体口唇产生一种麻刺感,像微触电的感觉。通俗地说,麻味就是让味觉短暂的麻痹。据说,辣味会带来痛觉的刺激,而麻味能够使舌头感觉变得迟钝。在这种麻痹感的帮助下,吃辣就容易多了,麻和辣变成了绝佳的搭档。麻和身体麻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人认为,麻木是因为血流不畅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态的感觉,并不是味道,这可能是古人没有将“麻”归入五味中的原因。

人们喜欢用麻辣,来形容人生艰难、滋味复杂。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够火够辣够鲜明的性格和身材。这也是很贴切的生活用语,是味觉上的感受与情感上的感受达到了共通之处的精辟概括。

花椒,系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多年生,枝上有刺。枝条遒劲,分蘖力强,夏秋时节开花结果。果实球形,多为暗红色,种子黑色。

花椒果实的外观很像大豆的豆粒,而大豆在古代称“菽”,所以古人就以花椒的果实色泽“花”,以及种子似大豆而为木本的“椒”,两字结合命名其为“花椒”。

清香四溢的花椒,一直是中国人热爱的农作物。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尔雅》上,被称为“檓”或“大椒”。《诗经》中对花椒树的繁衍有所赞誉:“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楚辞》中也有记载:“椒,香物,所以降神。”在古代说起“椒”,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餐桌,它的正确位置是祭祀的供桌。或许,古人觉得花椒满身是刺,果实味道奇特,余味绵长,便有了敬畏之情,恭恭敬敬摆放在敬神的供桌上。在古人看来,香气,大约是给神灵最好的礼物了。

花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演绎得气象万千、芳香馥郁。连美丽的洛神,也曾走过飘着浓郁花椒香气的小径,曹植名篇《洛神赋》中就有:“践椒涂之郁烈。”

西周时期的典籍《诗.周颂.载芟》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道出了花椒气味芬芳,能让人安宁长寿的作用。古人为何别的花不送,而偏爱送花椒呢?《诗经.东方之枌》云:“椒之实芬香,故以相遣”。花椒气味芳香,形态优美,结子满树,正完全融合了中国人浪漫求偶、结婚生子、多子多福的全部良好愿望。

南宋.刘子翚写有《花椒》一诗,这是花椒生长和采摘的真实写照。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具有延年益寿之效。”《本草纲目》里还说,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食疗本草》《本草经疏》,都有花椒入药的记载。花椒还是一种天然的消毒剂,用花椒水泡脚还能帮助治疗脚气。

花椒按颜色分,有红花椒和青花椒。红花椒,麻味更重;青花椒除了麻味之外,清香味更浓。烹调时,红花椒用于制作辣味重、偏重香辣风味的菜,比如辣子鸡、香辣鱼等;而青花椒多用于强调清新香味的炒菜,比如椒麻鸡、青椒兔等。另外,青花椒还广泛应用于咸菜的腌制中。

众所周知,花椒是人们饮食中日常必备、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调料。概因其有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之功效。

无论是炒菜还是炖菜,无论是红烧还是煲、蒸,只要放上几颗花椒,那味道极为鲜美。空气中随即便飘逸着花椒特殊的芳香,让人食欲顿开。吃惯了花椒的人若吃的菜里没有麻味,身体马上就会造反:“咋搞的,花椒都不放几颗?”煮面条放一点儿花椒,浓浓的白汤之上浮着几颗嫩绿,幽幽飘散的花椒味缭绕着你,不禁食欲大增。炖排骨放几串儿花椒,去腥提味,可谓是锦上添花。炒土豆、烧茄子放几颗,散发出来的香味丝丝入肺,缕缕沁脾。一把把粗盐,一颗颗花椒,一瓢瓢清水,在铁锅上爆炒出浓烈的香味,在泡菜罐子里发酵着复杂的味道。一颗朴素的花椒粒,一枚暗绿的花椒叶,就可以让简单的日子多了些许趣味与认真,让人向往和眷恋。一间间厨房、一张张餐桌的香味经由花椒带领,如一艘快艇驶向水面,畅快无畏,刺激中带着安抚,心跳之余又有着稳定的形态。尤其在秋冬之际,被寒冷和潮湿紧裹,你盼望一餐花椒饭的召唤,一盆花椒水的浸泡。真愿意日日熏染,沉浮在那郁香的小小宇宙中,与温暖焊接,压住瑟瑟发抖的寒意。

农人闲来会采来上好的新鲜花椒,在石臼中舂碎了,辅以油盐姜蒜各色佐料,做成几瓶辛香的花椒蓉。花椒蓉单是香气便让人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是很不错的下饭料。

花椒的叶子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也是可以入菜的。每逢炖肉的时候,女人们就会到花椒树上摘几片花椒叶子,放到肉里去煮。也有女人隔三差五从树枝上采摘一两把青色的叶子,洗干净切碎拌入菜籽油,均匀地抹到揉好的面团上,做成千层油饼。热乎乎的油饼,弥漫着浓浓的椒叶香,是让人永远垂涎的美味。还有一种很好吃的小吃,花椒叶子嫩时,裹上一层和了鸡蛋的稀面,往锅里一煎,炸至金黄,面酥而叶香,能麻到骨子里去。

在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的农家乐里,有一道独创的菜,就是把花椒叶和花生米放在一起油炸,脆香脆香,煞是好吃。

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的渑池,海拔高,土地贫瘠,天旱、少雨、多风,种庄稼不景气。若除去犁地、施肥、种子、收割等一揽子不得不开支的费用,把人工白搭上,细细算算,所得能不赔本儿,也都是上天赐福了。

花椒树根系发达,耐瘠、耐病,抗旱能力强,生命力旺盛,适应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早些年,每个村庄的村头,大都长有几株枝条又黑又粗的花椒树。它们太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即便结了花椒,还没等上色,已被过路人早早糟蹋了,也没人觉得可惜。

也有人主动种花椒树的。不过,人们大都把它种在菜园、果园边沿,围成密密一圈,形成绿色又环保的“篱笆墙”,用来防鸡、猪的侵袭,防顽童的贪嘴,防贼防盗。它满身的尖刺,让孩童望而却步,让家畜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吓退了小麻雀。在大多数人眼里,花椒树是长满尖刺的小丑,令人生厌。树的主人也往往只是利用它的尖刺做农事防御,而忽略了它果实的香麻。累累的果实,年年空长,年年叹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早是陕西韩城、富平等地人种植花椒。韩城人靠花椒致富了。于是,渑池去参观的党政干部坐不住了:“韩城条件比咱差,日子过得总不能把咱超了吧?”

政府于是号召农民在地里不种粮食作物,而改栽花椒树。刚开始,很多村民接受不了不种庄稼种花椒的号召。民以食为天的强势传统耕种观念,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他们舍不得种庄稼的平地,不得已在沟边坡地栽植了一些。在栽花椒的地里,仍然继续套种农作物。且唯恐所栽的花椒树长得快,枝繁叶茂,遮住庄稼的阳光。于是犁地时,驱赶耕牛,一个劲儿尽量往花椒树跟前犁,以致把花椒树左右两侧的根都给犁断,裸露地面。要想它们见经济效益,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2003年后,国家发布退耕还林政策,栽植花椒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得到补贴,且有专家到地头培训种植、修剪技术。这下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花椒种植面积开始大幅度增长,有人索性全部栽植上了花椒。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脱贫攻坚时叮嘱基层干部,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扶贫产业一旦选择失误,可经不起折腾。要顾眼前,更要顾长远。各地要精准施策,在选准夯实扶贫产业基础上下功夫,让扶贫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渑池县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尽量选择风险低、收益稳的项目,避免求快贪功、盲目跟风的心态。县里确立了“双椒一药”(花椒、辣椒和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把发展“双椒”作为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举措,作为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看到了出路的贫困群众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爆发出发展产业的极大热情。人心暖了,等靠要的人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哭穷比穷的人少了,动脑筋想着怎么致富的多了。有了信心和决心,就不怕脱贫路上的艰辛。有了心气,对了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相同的三个字,全是脱胎换骨的精气神。

全县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围绕花椒增产增收,先后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1个,到户增收项目75个,主要实施有花椒种植、林下套种、花椒烘干机、花椒专用化肥、花椒种植技术培训等。通过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促进了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基本实现了花椒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花椒育苗、种植、经营、加工等产业已成为渑池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种植花椒30万亩,形成了38个花椒专业示范村,2019年花椒实现亩均收入8000-10000元。花椒成为群众增收脱贫、决胜小康与开启幸福美好生活的金钥匙,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支柱产业。“麻辣”二字,也生动诠释了扶贫产业的精准。

发展花椒的初期,人们不管什么品种,只要是花椒苗就往地里栽。不过,这回他们再也不把花椒树不当回事儿了,心里还依稀有一丝奢望:栽花椒树三两年后挂了果,比种庄稼划算。这回人把花椒当事儿了,故而,很快也就见了成效。不过他们这才发觉:花椒树品种不同,花费同样的劳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差别却很大。青椒优点多,不仅果实生长膨大快,长成所需的时间短,颗粒还比大红袍要大得多,产量高,而且树上刺少,摘起来不太扎手,速度快。而大红袍花椒,果实颗粒小,产量比不上青椒不说,树上刺还蛮多。加之果梗没有青椒嫩,颇皮实,摘时怎么拧都拧不下来,掐不断,心里着急猛一使劲儿,不小心手就碰到花椒刺上,扎得生疼。尤其是一旦花椒水儿随之流进椒刺所扎的肉眼儿里,钻心疼。那滋味就像被蜂蜇了一样,疼得人忍不住直想掉眼泪。再说,雇来摘花椒的人,人家一般也大都乐意摘青椒而不情愿摘大红袍花椒。摘椒时大红袍比青椒一斤得多给人家付一块钱工钱,就这还难寻人。两相比较,大相径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所以,一时间人们都开始鄙弃大红袍花椒而争相栽起青椒来。

可是,到后来花椒树大量挂果,作为商品,一上市交易,人们这才发现青椒价格不稳,甚至有时低到一斤只卖四块来钱。给采摘人付工钱,一斤就得两块,先把一半钱给了摘花椒者,不要说自己平时还得给花椒地里施肥、中耕、除草、灭虫......屈指这样一算,顿时傻眼了,立马觉得栽青椒不合算。而大红袍花椒成熟的椒粒鲜红饱满,味道冲。尽管刺多,难摘,但它投放市场,价位要高得多,一斤鲜椒能卖到十几块钱,经济效益好多了。原来,商家把大红袍花椒称之为“香椒”,而把青椒鄙视叫做“臭椒”,哪种椒,他们用鼻子一闻就知道。

农人见此,观念又一次发生大变。大红袍花椒平日里那些不为人所喜爱的地方,一时居然全都被忽略不计了。有甚者,竟挥斧把好不容易已经长成的青椒树全砍掉,重新栽起大红袍花椒。

现如今,渑池人所栽植的花椒,几乎全是大红袍,青椒树差不多早已砍完,荡然无存了。

别光看渑池种花椒的人如今拽乎了,可付出的艰辛劳动没人知道。一颗花椒树的成长,收获的每一粒花椒,都来之不易。

先从栽植说起。选择适当时节,一般要在一场酣雨过后,人们买回一大捆嫩椒苗。地里墒情尚好的情况下,来到地里,确定株距、行距,保持在方圆3米左右,挖坑栽树,覆松土盖上压实。这样一块地下来,也需半天时间。不放心的话,还要拉水浇上一次。山地没有大的水流,人们都建了很多的水窖。

就这成活率也没保证,以后还要补苗。一般小树,头几年还可以套种几茬庄稼。三年后,树形增大,花椒树零星挂果了,这时就不能种庄稼了。随着树形不断长大,管理越来越麻烦,要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照料它们。除了除草,每年几次打药除虫必不可少。特别是春上打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一般是自己熬制,树身涂白。

五月的蚜虫防治也很重要。中途新枝抽芽,还要拉枝、修剪,除去多余的枝条。椒农的筐子里总是放着一把树剪子,一把锯子。边摘花椒边修剪花椒树,旁枝斜杈、隐光挡风的枝条或剪或修或锯。采摘之后,树周围要全部松土,还要追上化肥,保证来年的产量。

椒量大的人家,每年农药是整箱整箱的往回买,化肥是整车整车的往回拉,这些投资是必须的。当然设备也要舍得投资。打药开始是人背着喷雾器打,现在已改用电动喷雾器了。以前是人工除草松土,现不少人买了小型旋耕机,省事儿多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汗水一份回报。所以,渑池的花椒树,历来都是树茂、果饱、色艳,享誉省内外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每年七至八月交替时,是采花椒的最好时段。这时候的花椒熟得刚好,无论是直接入锅还是晒干后备,都是香麻兼得,提前了便少麻,迟后了又缺香。

眼下正是花椒成熟采摘时节,椒农对花椒的种植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花椒好种易管,收入也不错;忧的是,采摘难。摘花椒,又叫摘花椒果,更确切些说是掐花椒。花椒果成熟后,若采摘不及时,熟透的花椒果就自行落地,难以收获了。

摘花椒难,关键是因为花椒树的枝干上长满了扁平、尖锐的刺,而小小的一朵朵花椒果柄正好就长在一对对尖锐的刺中间。人们即便千般小心,也常常被扎得手破血流。

摘花椒最难耐的是热。酷暑天气,骄阳在头顶上喷火,天空就像个大闷罐子,人被憋得喘不过气来。花椒树长不高,也指望不上它乘凉。采摘伊始,汗就不曾间断,淹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手拿毛巾擦汗,因为手上、毛巾上都沾满了花椒的麻辣,擦在脸上,又是火烧般地难受。即便这样,因为树上有刺和毛喇子虫,天再热也不能穿薄衣短裤,再热也得用厚厚的衣服捂着。

另外,摘花椒还有一烦。别的果实,比如桃、杏、梨、枣、山楂、苹果、葡萄等等,可以边摘边吃,解渴充饥,可花椒不能吃。谁若吃了,那可是自找麻“饭”了,一粒高粱粒大的花椒粒入口后,足足能让你满嘴麻辣半天。

花椒采摘起来非常艰辛,手快的人一天也不过采摘二三十斤。所以,一些花椒种植大户,每逢花椒采摘时节,就请来亲朋好友帮忙,或者出资雇人采摘。因此,每年此时,有不少城里人前来打工,和农民朋友一起分享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欢乐。

前些年,花椒采摘之时,会有不少本地妇女,来到村村庄庄摘花椒,现在几乎没有了。村里谁也帮不上忙,因为几乎每家都有花椒。走进村里,村口、巷道上几乎找不到一个闲人,家家大门紧锁,不用说,人都去地里摘花椒了。

以前,人们说三夏收麦子是一年中最辛苦的,现在摘花椒成了重头戏,战线长,费时费力,少则20多天,多则两个月。

偶有雨天过后,人们才有机会聚集在村头的大槐树下,议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花椒。你家摘的还有多少,他家卖了个啥价,谁家又在花椒里搅拌了多少椒籽卖给椒贩子。大家七嘴八舌一片,欢声笑语不时在村子的上空飘荡开来。

晾晒花椒也需一个好劳力。有好天气了,房顶、场畔晒得满满的,红彤彤一层,任由太阳暴晒。中途是不能离人的,以防天气有变。待到下午三四点钟,椒壳自动张开时,就可以收拾了。先用细筛子筛过,椒籽顺眼落下,留在筛中的便是成品花椒了,装入袋中,等待出售。

而卖花椒也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每天村里都会有收椒人的吆喝声。一到中午或者下午,收购花椒的客商开着各种车辆,面的车、三轮车,从集市里赶到村里。

客商打开花椒麻包,手伸进包里,从高到低,都要手抓些不同方位的花椒看看,一看花椒的颜色是不是一到底的红,二看花椒籽多与少,三看花椒干净不干净,也就是看色看质看净。行情一天一个价,今儿高啦,明儿低啦!人们的心情也跟着上下起伏。有人等好价,最后却卖了个低价,心里要悔恨上好几天。

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花椒销路受阻、价格降低。为了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渑池县举行了花椒网络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邀请抖音平台粉丝百万、十万量级主播近10人,推介渑池花椒。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平台,销售渠道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方式,实现了产地与商家的对接、产地与消费者的直接供销,形成了产、运、销有机结合、整体运作。

渑池花椒产业的稳步发展,直接加快了山区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花椒,已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椒农们由衷发出的灿烂笑容,伴着椒香,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美丽的渑池、和谐的渑池、富饶的渑池将紧盯“打造三门峡东部畜椒药特色农业板块”这一定位,着力打造河南最强花椒产业基地县,加快构建花椒产购储加销协作机制,坚定不移走好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麻辣渑池,有滋有味。在渑池,闻着鲜香,吃着麻辣,喝着美酒,美气!得劲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