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天敏的头像

吴天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2
分享

走笔赊店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这句广告词是我对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最初的认知。

一脚踏进赊店,不期然,我的鼻翼被奇异的香气撩拨,淡淡的,却极特别。

刚开始,也没在意,不一会儿,那气味浓起来,有绵香,有酱味,不由深吸一口,哪料竟然沁人心脾,醉了身心。再看观光车上的同伴,如我一般,都痴痴地陶醉在那甘美爽静的气息之中。

赊店酒园区里,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着,踩曲、投料、蒸煮、发酵、取酒、勾兑,一瓶瓶成品酒经机械手抓举后装箱贴条入库。

一个个蒙着红布的青花瓷瓶排列在展厅里,像身穿兰花布、头戴红巾的村姑,朴素而大方地迎接八方来客。还有洞藏的硕大的红色瓷罐,一排排摆在那里,很有一种恢宏的气势。

沿着赊店历史最久远的磁器街前行,一个店铺挨着一个店铺,鳞次栉比,连绵起伏,风格各异。沿街分布着多家酒坊、酒楼、宾馆,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建筑,门窗上精致美观的雕刻图案,把古镇装扮得既古朴典雅、神秘幽深,又充满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

行走其间,还有一个让我尤为欢喜之处。很多的古镇都鲜有人住,多数房屋空闲着,让人感觉不到人气和生气。赊店却不一样,这里到处都是原住户,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人和孩子。早上,孩子们一个个从老屋走出,背着书包上学去。

随便走进一个院落或一处民宅,都会看到还在使用的先人用过的桌椅、橱柜和雕花大床。有的人家还有老旧的灶台,盛水的石槽,甚至保留了纺车、风箱、油灯等生活用品。他们或许是为了一种纪念,一种回味,一种深深的乡愁。

与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相比,距今只有200多年的“万里茶道”鲜为人知。这次到赊店后,我方才知道是“万里茶道”催生了店铺林立的赊店镇,进而催生了雄伟壮观的山陕会馆。

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明清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穿越千山万水和茫茫戈壁,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一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它见证了明代以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赊店镇便是这条通道上“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中转站。查看万里茶道详细路线图不难发现,赊店处在水陆交接处,潘河与赵河在这里交汇流入汉水。茶叶等南方货物沿水路进入河南,先抵达赊店镇,随后走陆路北上。北方陆路来的皮毛等货物到赊店后,转走水路到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由于水运码头的繁忙以及陆路的通达,到了清乾隆年间,赊店镇已发展成为长三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聚集着20多家骡马店、40多家过载行、500多家商号,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

广盛镖局、蔚盛票号、刘秀酒馆......流连古韵,触摸记忆,时光仿佛把人拉回到了人喊马嘶、驼铃阵阵的漫漫岁月。商贾马帮,市井兴隆,一个个头戴圆顶小帽、身穿蓝色长衫和肥大黑裤的伙计,往来穿梭,好不热闹。

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明清时期,拥有大量马匹、骆驼、牛车的晋商,成为连接南北方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中间人”、万里茶道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随着茶道日益繁荣,囊丰箧盈的商人们开始在沿线重要城市建设自己的会馆,用于联络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等。山环水绕的赊店自然也为劳苦奔波的马帮提供了温馨的歇脚时光。

山陕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光绪十八年(1756年-1892年),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会馆。山陕会馆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杰作。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所聚、魅力所在。一座宏伟的建筑构造起来之后,人在它面前会感到痴醉。在山陕会馆面前,我感到了空前的渺小和孤单。山陕会馆显然是一个智者,一砖一瓦,一梁一檩,一柱一檐,结构或分或合,承载着不同的美。我们完全可以向山陕会馆顶礼膜拜,它们经历岁月的诋毁,风霜的蹂躏,成就了一个时代,又远离了一个时代,它们是有闪光的灵魂和生命的。

如今,随着公路、高速、高铁的相继修建,昔日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叶香气也消散了。历经风雨的万里茶道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沉寂。然而,万里茶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早已铭刻在了酒廊醪郭的古镇之中。

行走赊店,我清晰地看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赊店,正抖落尘土,焕发新颜。

赊店,依依不“赊”,常常“店”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