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天敏的头像

吴天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2
分享

无悔的选择


对于大山,我们理想中喜欢这样描述:天空很蓝,天气正好,微风不燥……而现实中却是:山很高,路很陡,腿很酸……

位于豫西山区的河南省渑池县,山高沟深,十年九旱,土地瘠薄。过去,交通落后,条件艰苦,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虽然人们常说“农村基层一线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但农村基层工作有多苦,群众工作有多难,大家心知肚明。以往,每逢从县直单位向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各个单位的一把手常常犯了难。

然而却有这样一名党员干部,无畏无惧,知难而进,从2010年开始,他连续4次主动请缨,分别到4个地处深山区的深度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或扶贫工作队队长,而这一干就是10年。他就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吉星”的渑池县交通局副科级干部吉小周。

情系驻村十年无悔

吉小周出生于渑池县段村乡柳沃村,打小在山里长大,方言通,情况熟,对山区父老乡亲有淳朴的情感。家乡泥泞的道路,灰蒙蒙的村庄,衣衫破旧的孩子……“贫困”两个字,常常扯得吉小周的心隐隐作痛。他看着乡亲们的生活不易,总想着有机会能真正对农村有更深的接触和了解,能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年来,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用心用情用力干好驻村工作,真正做到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被河南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授予“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2010年9月,吉小周告别妻儿老小,自告奋勇到位于深山区、贫穷落后的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干就是6年。

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始终无怨无悔。

至今,他还记得出发前妻子为他整理行囊时的不舍和埋怨。不过,说也说了,怨也怨了,妻子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她了解他的执着。

吉小周有自己的心思——驻村是难得的给乡亲们服务的好机会,既然当了第一书记,工作标准、工作成效就应该是第一,不然就改叫“第二书记”了;既然选择当了第一书记,就要坚决做到扶贫第一、工作第一、群众第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扶贫工作。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靠的是扶贫工作队在农村撒播、落实、落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勇于承担;再远的路程,我们都要不懈前行;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要坚强面对。从最初入村时的满怀热情、踌躇满志,到一线实战时的手足无措,再到慢慢适应,吉小周经历了一名第一书记的尴尬、委屈、适应和成熟。

依然是靠着这份执着,让吉小周迎难而上。2016年,他主动要求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渑池县陈村乡石板沟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2018年9月,他没和家人商量,就又转战到渑池县最偏远的南村乡南洼村、西山底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直到2020年两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

妻子埋怨他“傻”,可吉小周却说:“为了贫困村早日脱贫,就应该疯着干。为了村民有福气,我宁愿冒傻气。”

建好建强村党组织

十年来,吉小周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着力加强所驻的段村乡赵沟村,陈村乡石板沟村,南村乡南洼村、西山底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

南洼村是渑池县最边远、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多年来,这个村子基础设施底子差,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

短短三年时间,整个南洼村脱胎换骨,到处一片生机勃勃。逶迤的山峦里,正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梦。南洼村一举成为三门峡市脱贫样板村,受到了社会普遍赞誉和群众一致好评。

吉小周同派出单位县交通局党组,组织局属各支部对南洼村开展双联双促,扎实推进“六个一”活动。开展理论宣讲,宣讲新《党章》、党史、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论述摘编等党的重要理论著作,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进一步提升南洼村党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进行党建培训,对南洼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积分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党建业务进行专项培训,有效提高南洼村党支部及党员干部群众的综合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党建阵地,依据农村基层党建“三年强基工程”和“基层党建红旗村”标准,结合规范化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扶贫信息公示制度等,营造浓厚党建氛围;结成帮带“对子”,由县交通局党组组织系统各支部党员干部,针对南洼村党支部每个党员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传、帮、带”方式,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思想上对南洼村党员干部进行深入引导、教育,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南洼村党员干部参观刘少奇旧居、八路军兵站、非公企业党建展馆、廉政教育基地,集中观看廉政微电影等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村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党员互动,邀请南洼村党员干部,参加县交通局党组开展的党内活动,参观局机关“同心向党、畅通先锋”党建阵地建设,并在党建文化宣传上给予指导。

同时,吉小周突出抓好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对软弱涣散的班子进行了整顿提升。他持续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从复退军人和打工归来的青壮年农民中培养村干部,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他千方百计帮助培育村级后备力量,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中,筛选建立村级人才库,回引农村优秀人才。他还全方位协助所驻村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推动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落实,先后培养发展年轻党员13名。

扎实为民办事服务

南洼村深居群山之中,以前有一条通村的土路,九曲十八弯。路一面临山,高山悬立难望顶;一面临谷,拐弯抹角贴崖边。靠近山谷一侧,没有任何防护,山路仅一车宽。后来加上附近的村子开铁矿,道路被辗轧的坑洼不平,无法通行。望山跑死马,不远处的山头,看起来距离很近,想要走进去恐怕一晌也难到。在过去,老百姓去一趟县城非常不容易,一大早从家里出发,中午才赶到乡里,再坐上长途客车,到县城就快到晚上了,只能住旅社第二天再办事儿,回去又得一天。

村里有位老大娘拉着吉小周的手问:“吉书记,俺都80多了,俺闭眼之前,能看到咱修的路吗?”吉小周恳切地答道:“大娘,一定能!”

为了这个“一定能”,吉小周在村里一次次开会动员,一家家走访劝说,对村道进行实地丈量,再加班加点将测量数据绘制成图。他一面向局里申请道路项目,一面带领村民修路基,一把铁锹从早干到晚。

在吉小周的感召下,村民们自愿出工出力。大家肩扛手抬、垫石铺路,新修的路基沿着沟谷,一点点向前延伸……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大山的沉寂。两个月后,这条新修的15.5公里柏油路,终于通到了南洼村的家家户户门前。

通车那天,看到农用车、小轿车、摩托车驰骋在南洼村宽敞的柏油路上,老大娘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笑得幸福,一旁的吉小周也跟着开心地笑了。

十年来,吉小周和驻村队员们先后为所驻村争取交通扶贫资金1800万元,为所驻村整修道路共32公里。

吉小周经常说,村民反映的事儿,看起来是小事儿,但桩桩件件都关联到贫困户的切身利益,都是他们的心头事儿,村民的心头事儿就是大事儿。

村民的件件烦心事儿,他都挂在心上。他深入一家一户,不是帮李大爷看看养老金、高龄补贴是否到位,就是帮张大娘看看存折上多了多少钱,各项都是什么补助。花椒种了多少亩,牛有多少头,蜜蜂多少箱,然后根据政策一一落实补贴。

十年来,吉小周给贫困群众买过多少回肉,和患病群众去过多少次医院,帮他们垫付过多少资金,给特困户申请过多少困难救助,他实在是说不清楚。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情感积累中,村干部、群众都认可了他。

他还积极推动智慧党建、数字医疗、智慧医保等项目落实,手把手帮助群众学会运用网络办理公共服务事项。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他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户带货直播,拓宽了农产品销路。肩挑背扛的叫卖不再是唯一出路。贫困群众眼界变得开阔了,经营、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变。

包括中午和晚上的农闲时间,也能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里,宣讲扶贫政策、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溺水、禁赌禁毒等知识。他平日里做了多少工作,是扳着指头也数不清了……

奋力推进强村富民

眼瞧着所驻村一个个陆续脱贫了,但吉小周仍然不满足。他在想,村里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让村民做到稳定脱贫的产业。吉小周意识到,南洼村山地多,耕地少,传统的低效农作物是村子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他从县里请来专家“会诊把脉”。根据村里实际,他提出了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的构想。为了形成规模化种植,吉小周拿着麦克风,拖着大音响,在南洼村里沿街宣传讲解,讲产业前景,讲发展优势,一说就是大半天。

在党员干部会议上,吉小周要求,村干部要带头种,党员要率先种。当其他农户还在犹豫的时候,他直接把60000棵花椒树苗送到了地头。

他请来县农业局的技术专家和坡头乡不召寨村的种植大户,现场培训。加上渑池产业扶贫政策,每亩地种植花椒补贴400元,群众的积极性终于调动起来了,花椒产业的局面打开了。吉小周动员队员们集资1.6万元 ,为全村贫困户送去了喷雾器 、修树剪、锯等生产用具。当年全村发展花椒2300亩 ,人均 3.9亩 ,5年挂果每年收益至少 5000元以上, 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新型农业带来的好处。过去的荒山荒坡,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

南洼村依山而居,择水而邻,黛瓦石墙的农舍和古朴的村落,如遗落在深山的一块璞玉,不经雕琢,自在美丽。为了留住南洼村这份浑朴和天真,在村庄的建设和美化上,吉小周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古旧的石磨、石碾、石臼,这些从村民家里收集的废弃不用的古物,变成了村里两个文化休闲广场的主要元素。光滑的鹅卵石铺成弯曲小径,造型别致的树根,矗立成广场风景,巧思慧心,修旧如旧,让广场休闲的群众真真正正看得见记忆,摸得到乡愁。

漫步南洼村头,沿路3000多株景观树葳蕤生姿,干净整洁的党群服务中心,宽阔平坦的综合文化广场,功能完备的健身器材和高杆太阳能路灯,又为这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增添了丝丝现代气息。茶余饭后,老人们坐在广场说着话,聊着天,笑声在绿树荫里传出好远……

深入提升治理水平

在驻村工作中,吉小周善于找准职责定位,与村“两委”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注重调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吉小周积极推动健全党支部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行政村治理体系,推动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动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兼任村民小组长,确保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基层一线。

他努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督促落实了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机制,推动了村民小组一级制定村规民约,加强了村务监督。

吉小周说,扶贫干部代表的是一种形象。第一书记工作的价值,就是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到所驻的村里。我们落实好了,群众对扶贫工作就满意了,对党和国家就满意了。作为一名扶贫干部,需要真心、真情、真爱,需要和村干部、老百姓打成一片。干扶贫不融入到村子里,再多的付出都会徒增烦恼。

村子越穷,人的思维就越固化,自然各种矛盾纠纷就越多。他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回避、不退缩,促进所驻村社会和谐稳定。平日里见到村民,不管是放牛的、喂猪的,还是去地里打农药的,他都主动上前打招呼、握手。村民来访,群众咨询,寻求帮助,不管是什么事,他都将他们热情请进屋,倒杯热水,再说正事。村民提出问题,不管是否合情合理,他都依法依规、耐心细致地讲解清楚。

十年来,他所驻的4个村,没有发生一起市级以上个访和集体访,实现了由信访问题突出村到如今的涉贫信访为零的转变。

乡村振兴建功有我

十年来,吉小周奔波在田间地头,一边讲政策,一边聊未来,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村民脱贫后的甘甜。十年来,吉小周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翻过的岭沟沟坎坎,走过的路曲曲弯弯。

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说不尽的苦辣酸甜,面对纯朴善良的笑脸,他和农户的心紧紧相连。如今,村里户户通路,旱厕改造,危房拆旧建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扶贫车间,光伏发电,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村里采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一路精彩,一路惊喜,一幅幅热气腾腾的画面,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让人难以忘怀。那鲜活真实的帮扶之效,欣欣向荣的小康之貌,让我感动、赞叹。这无数的新变化,最终指向的是百姓对未来生活的新愿景,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精气神的提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变得更加生动。这是更为深刻的层面,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呈现在乡村大地上令人欣喜的新气象。乡亲们不仅日子过得更加滋润了,而且精神变得更加健旺,志气变得更加高昂,眼光放得更高更远,脚步走得更稳更实。

在帮助吉小周整理他的事迹材料时,我问他:“这4个村都脱贫了,你也在村里干了十来年了,是不是可以回原单位了?”

他一点转场的意思都没有,一边安排公益岗的村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一边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村里还有不少工作要巩固,乡村振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年肯定是不会走的,驻村工作还要继续干。”

在一个个脱贫村里,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批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些成功实践,正在改变着广大农村的面貌,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变得富裕丰饶、充满朝气。

离开南洼村时,回望那巍巍黛眉、清清黄河,我用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返程时坐在车上翻看,每一张的构图和色彩都那么美。

待明年春暖花开时节,我要再去南洼村,到村里的阳壶文化广场,到3000年树龄的大柏树下,到蜿蜒的大山之间,去分享吉小周扶贫路上的忙碌和快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