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所作《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全词如下:“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好友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发配岭南。王巩散尽家仆,唯有歌女柔奴(即寓娘)与他随行。四年以后,王巩归来,苏轼惊讶地发现四年岭南的辛苦生活,丝毫没有对两人造成影响,柔奴甚至更为年轻美丽。他问柔奴岭南生活如何时,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让他感慨不已,从而创作了这篇作品。
文章很简单,就是对柔奴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的柔奴与王巩的爱情,柔奴对人生的态度,是值得人艳羡和深思的。其实,这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古往今来,爱情是文学上永远的主题之一。爱情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样,不同的文学家,不同的作品,给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可以说,各人的理解都没错,因为真正的爱情本就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体现。让我们先撇开诗词,看看世人对爱情的理解。
一、有人说,爱情是让人变得幸福和更好的,否则就不是美好的爱情。这话当然有道理。最好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以后的生活中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互相扶持,多好。这是社会正常的道德要求,甚至成为了法律。我们经常宣传家和万事兴,只要家庭和睦,即便目前生活困顿,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或者说,夫妻同心,即便是苦日子也会甘之如饴。
但是,给人带来的不是美好,就不是爱情了吗?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说,爱情中如果没有苦涩,甜蜜又从何而来?这说明,爱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当有情人成了眷属以后,双方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褪去了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光环,不再在对方面前刻意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袒露真实的自我,各种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哪一个离婚的夫妻,当初不是山盟海誓情比金坚?婚姻中的爱情,带给人的从来不都是美好,而是有着美好,有着怨恨,有着无可言说的五味杂陈。所以,爱情故事的完满结局都只是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因为它们不敢讲走到一起之后的爱情生活。生活中有美好,但绝不都是美好,那爱情就不完美了吗?
再进一步,带给人毁灭的爱情,该如何看待?是不是就与爱情无关,因为带给人的不是美好?有人认为,我挚爱一个人,就应该让这个人更美好,哪怕他(她)不爱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我也应该无怨无悔的去爱,至死不渝。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样伟大的爱情。狄更斯在《双城记》描写了一个伟大的求爱者,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能够和她喜欢的人在一起,牺牲自己救了自己的情敌,就是为了所爱的人的幸福,这样的爱情让自己毁灭,但这难道不是美好的爱情吗?爱情应该让生活更美好,可当爱情和生活发生矛盾时,追求爱情是对,还是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甲为乙殉情了,也许是甲追求乙的爱而不得,也许是乙在恋爱过程中决绝的放弃了,于是,甲为了这段感情自杀了,这个举动对吗?从对爱情的追求上来说,甲是对的,像飞蛾扑火一样追求爱情的理想,得不到就义无反顾地为这段感情牺牲,以表达自己的忠烈,虽死不悔,足以感人至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情,社会上的评价肯定是甲不成熟,太傻,如果甲是学生,该学校肯定还要以他为反面典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的教育。再比如,在战争年代,甲上了战场,多年音信全无生死不明,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死去了,作为他的妻子的乙,怎么办?从爱情的角度上讲,她可以为了这百分之一的期望,苦苦等候终身,像望夫石的传说一样,让我们感佩她的忠贞;可是,如果这个乙是你的女儿或朋友,你绝对会认为这样太傻,应该放下过往,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还会视她的忠贞为性格缺陷。不是吗?过去的贞节牌坊,不是也在旌表对爱情的忠贞坚守,可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对女性的迫害和欺凌,为了一个根本不需要的虚名而放弃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二、无论谁,都会认为爱情是坚贞不二,不离不弃。坦率说,爱情都是有保质期的,再炽烈的爱情也敌不过岁月沧桑。两个相爱的人走在了一起,爱情很快就会消亡,如果两个人能够应对好恋人到夫妻的角色转换,爱情会变成亲情;如果应对不当,那就是七年之痒。如果生活了遇到了重大变故,比如因病致穷,比如破产等等,爱情更会受到考验。西式婚礼中,证婚的牧师都会问结婚的双方,当一个人受到贫穷、疾病等等,另一个人是否对他(她)不离不弃,回答都是愿意。但实际中,甲对病入膏肓的乙不离不弃是甲的爱,但如果乙对甲爱得至深的话,他会觉得,如果我已经受到无可挽回的不幸,又何必拖累对方。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为露丝牺牲了,但他要露丝一定要嫁人,要好好生活,露丝也确实嫁人了,是露丝背叛了爱情吗?我觉得不是,她要让他的牺牲有价值,她要把他的爱永远珍藏心底。
在社会中,不乏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存在即合理,这虽然很残酷,但很多时候就是生活的真实,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智慧。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何况,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去奢望甜美的爱情,在丰满的理想中或许存在,在骨感的现实中却基本不可能。一对夫妻甲和乙,本可以将就度日,一朝不幸生变,甲得了重病,在倾尽家产治不好病之后,乙离开了甲,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抨击乙对爱情不忠,但如果从乙的角度来看,与其拥有道德的虚荣,不如离开生活的苦楚。如果乙在自己得到了新的爱情,新的幸福生活后,还能以朋友的身份照顾甲,我觉得不应该批评乙,而应该对乙表示感佩。所以,大难来时,各自飞走,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对,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真的可以理解。一个人自己遭受了不幸,就一定要拖累另一个人也要遭受不幸,其实也并不一定是真爱,而是一种自私。
即便在生活遭到不幸时,两个人坚守了下来,相濡以沫,多么美好的爱情!但种种生活的变故,长久黑暗生活的不见天日,两个人的爱情会不会受到生活的影响,很难说,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也是生活的真实。我常常想,如果《红楼梦》中,贾宝玉真的娶了林黛玉,两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痴情种子,面对衰败的大观园,没有了丫环的服侍,连基本生活还不能自理,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爱情。鲁迅《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没有爱情吗?他们的爱情,终究败给了生活的真实。
总之,在大难到来时,爱情和婚姻,带给当事人的往往不是世俗的幸福,带给人的不是美好,所以就有人认为这不是完美的爱情,从而会放弃。
难道说,爱情已经无药可救,不能带来幸福了吗?当然不是。让我们看看柔奴和王巩的可贵爱情,看看柔奴的智慧。
王巩在发配岭南时,散尽仆人,众叛亲离,是生活常态。可贵的是,歌女柔奴愿意和他共赴岭南,甘受困苦。这是柔奴伟大的爱情。在王巩春风得意时,柔奴对他来说,最多是个妾,甚至可能连妾都不一定算得上,王巩对她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感情,因为连个名分都没有给她。但是,到了岭南后,柔奴的不离不弃,肯定让王巩真正爱上了她,两人琴瑟和谐,心心相应。对于柔奴来说,虽说到了岭南这个穷山恶水之地,但因为有了王巩的疼爱,反而感到生活幸福了。这也就是四年以后,苏轼再见到她时,她反而显得更年轻貌美的原因。人的容貌确实是和人的生活状态有关的,当一个人生活幸福,心怀坦荡时,容貌是不容易老的。而如果一个人愁云惨淡,心常戚戚,当然会加速衰老。
我们歌颂柔奴和王巩的爱情,因为他们验证了爱情在生活遭受变故时的不离不弃,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柔奴是幸福的,王巩遇到她也是幸福的。当然,我不知道王巩怎么感觉自己的幸福,是在贬谪之前美人环绕,夜夜笙歌的日子幸福,还是贬谪之后有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清茶淡酒的日子幸福。也许吧,从男性的角度讲,王巩可能觉得贬谪之前更幸福些。就像苏轼,其实也有着王朝云这个红颜知己一直陪伴左右,他还是在贬谪之后感到不太幸福。但是,对柔奴来说,岭南的日子,肯定比京城歌女的日子要幸福许多,因为她没有过多的欲望,她只求有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足够了。当她得到这两点时,她心安了。
柔奴在岭南的幸福,有爱情的滋润,更有自身的淡然。事实上,也正是她的淡然,才更能得到爱情的滋润。在岭南,她得到了爱情,但也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可以想见,如果她还是牵挂憧憬着当年夜夜笙歌美酒佳肴的日子,她不会真心感到幸福的,而总是有所失,有所憾。所以,柔奴的幸福源于她的心安,这是她的聪明。我常常想,现在人为什么在婚姻中常常感到不幸福,其实是不如柔奴聪明,做不到心安。很简单,如果柔奴在岭南时常常想到,我是为了王巩才来到了岭南,我失去了多少多少幸福,王巩应该对我怎么怎么样,她就会不满,就不会心安,就会失去了最重要也最珍贵的幸福。换言之,我们普通人,也经常会想,我对我的另一半有多好多好,而他(她)却对我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即便没有说出口,貌似生活和谐,又哪来真正的幸福!柔奴的聪明就是,夫妻之间的爱是自愿而不是施舍,我愿意对你好是我自己的事,是我愿意这样做,我不会感到这样我似乎失去了什么,不会去想得到的和失去的匹不匹配,自然不会有失落。这正是她感到心安的原因。反之,有的夫妻也曾经在艰难的生活中不离不弃,但一方感到的只是自己必须的付出,是对另一方道德或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爱情,他(她)或许道德高尚令人感佩,但终究是没有幸福感的,也许有一天,实在受不了了,他终究会放弃,或者就这样忍受压迫自己而郁郁终生。他遵守了婚姻制度,但没有遵守爱情法则。婚姻制度只保护权利和义务,只保护婚姻,是没法保护爱情的。只有像柔奴一样,虽然在相对艰难的生活中,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付出,不是自己的义务,而是自己的获得,才会真正拥有自己的爱情,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爱情,心安,才是真正拥有爱情的根本。爱情,带给我的是不是美好,我不管,我只要我的爱是我乐意给对方的,我的爱对方接受了,那就已经足够了,哪怕为此付出我的生命。其实,心安的人,即便为对方牺牲生命,也不会认为是付出,反而会感到很快乐,因为这是自己乐意做的。在困顿的生活中,如果我心安,那就会安贫乐道,不会去想我的困顿是不是我的爱情带来的,所以,根本不会对爱情失望,对对方失望。即便对方遭受变故,那也是自己生活的不幸,并不是我的爱情,我的对方带给自己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不幸和幸运是生活的两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幸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幸运。比如说,我当不了官,是不幸;可我如果想到,我也不会贪腐,不会抵御不了权力的诱惑从而身败名裂,不也是一种幸福?再比如,我没有钱,是不幸;可我如果想到,我也不会花天酒地胡作非为,不也是一种幸福?有如此想法的人,自然心安,自然不会感到委屈。
柔奴的幸福,是此心安处是我乡。这是伟大的智慧,其实已经超出了爱情的境界,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苏轼的共鸣,所以苏轼才作了此词。苏轼的经历很复杂,被贬之后的情感也很复杂,有感怀挫折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慷慨无奈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有“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总体说来,他是感到不如意的。中国文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全才,奇才,有着相当的政治追求,也曾被皇帝誉为宰相之才,却偏偏不能称心如意,这是他纠结无奈的地方。他又不像秦少游那样总是愁苦,本性中又有着任情山水,放旷诗酒的豁达,所以听到此心安处是我乡的话语时,是真正认同的,甚至可以说是醍醐灌顶,一浇心中的块垒,从而写就了此词。苏轼如此,谁人不如此?世事难料,人总有失意的时候,在失意的时候我们或许有不甘,有埋怨,有奋起,但真正的幸福却要求我们有着最重要的:淡然。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对生活如初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豁达。人最难得的是心安,最容易的是对比。当你想到你的付出和你的受益不成正比,当你想到你的德行和你的地位不成正比,你就会愤愤不平。古往今来,这些愤愤不平之人,写就的愤愤不平之作,比比皆是。有了这些愤愤不平,或许有了惊世绝伦的伟业,有了气壮山河的诗篇,但肯定没有了淡然心安的幸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儒道释三家是三根巨柱,撑起了整个中华文明。这三家,其实都推崇心安的。孔子最为喜爱的颜回,就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是心安;道家推崇的“呆若木鸡”,也是心安;佛家更是四大皆空,以得般若,同样心安。可以说,在中华文明中,心安,是最高的境界,是最高的智慧。柔奴这个简单的女子,她也许只是简单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说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引起了苏轼这个文化巨匠的深深共鸣。
最后,以一首叶韵的《定风波》致敬苏轼,致敬柔奴,致敬心安:“自是翩翩俊面郎,幸逢俗世美娇娘。怎奈一朝传祸起,天意,笙歌夜夜转凄凉。 万里行程瘴疠地,还是,轻歌曼舞体犹香。笑语盈盈增俏袅,因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