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需荣的头像

吴需荣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27
分享

《百鸟朝凤》观感

看了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感慨良多。

一、心正才能艺正。游天鸣入门时,技艺全无,唢呐王焦三爷是因为他心善,看到父亲摔倒时流下了眼泪才收下了他;他和师弟比起来,天分不及师弟,最终技艺也不如师弟,但师傅最终选择了他接受衣钵,原因只有一个——他踏实。他的师弟也最终理解了,只有踏踏实实的他,才能维系唢呐班子,而心浮气躁的师弟,也许在技艺上不差,但遇到挫折后肯定会另投门路,不会死死维系着唢呐班不放。所以,人的善良踏实、老实本分才是学习一门终身技艺的最好特质,天分什么只能居于其次。孔子说,正心诚意,方能格物致知,此之谓也。

二、顶尖技艺的展示。《百鸟朝凤》是一首顶尖的唢呐曲,一个班子只有班主会,而且一般人不配享用,只有德高望重、有身份有影响有作为的长者去世后,才可享用。于是,能听到《百鸟朝凤》是幸运,那是首神曲,足以让人牢记一辈子。我相信,各门技艺中都会有着如《百鸟朝凤》般的顶级技艺,是各行各业的看家本领,这些一般不随便传授,甚至不随便展示的,这保证了技艺的神秘和纯正。可是,如影片中所展示,也许二三十年都没人配得上享用这曲《百鸟朝凤》,也就是说,这首曲子二三十年都不会吹奏一次,除了一些喜欢猎奇的人,还有谁会在意这首名曲?高雅艺术如果不放下自己的身段,只是束之高阁,又如何能够流传,如何能够吸引人?当然,这是个矛盾,如果《百鸟朝凤》变成每一个葬礼上的必备曲目,是流行了,但也丧失了它的魅力。再好听的乐曲,如果成了闹铃,肯定会让人厌烦。这个度的把握,确实值得深思

三、传统文化的挑战。但传统文化遭遇挑战时,往往会一败涂地。从机器革命开始,近代文明就在吞噬着传统文明。传统的手工针织技艺被机器大生产吞噬了,传统的放牧、种植技艺被大规模的科学劳作吞噬了,这些都是历史的必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领域,必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会被现代文化吞噬。传统的唢呐班,学习困难,可复制性不强,于是竞争不过流行音乐,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令人心酸的一个场景——当游家班费尽心力展示着自己的唢呐技艺时,对面的洋班子,一个小姐的搔首弄姿,却把村民全部吸引了过去。这是高雅艺术的悲哀,是传统文化的悲哀。可是,面对这些挑战,无论是焦三爷还是游天鸣,他们都无可奈何,只能哀叹世道不同。这让我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遗老遗少们。现在,我们很多传统文化在依靠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这种保护,是不是一种长久之计,还很难说。

四、坚守还是放弃?游天鸣的师弟们放弃了唢呐,他们没有其他本领,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所以境况都不佳,曾经花费多少青春和心力学成的技艺,成了自己的负担。其实,游天鸣本身的唢呐绝技,也成了自己的负担。师父的严令,和他自身对唢呐技艺传承的使命感,让他不得不从事着这个行业,而这个行业日薄西山之后,死守意味着灭亡。当那个乞丐吹着唢呐在乞讨时,那就是游天鸣的未来。《百鸟朝凤》不再是神曲,而是一个真正的负担。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游天鸣要考虑的问题。

五、造化弄人。当游天鸣接受了唢呐班成为班主后,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峰,他的父亲甚至戏称祖坟上不止冒青烟,而是在喷火,可见他的成就。然而,仅仅几年,他赚不到钱,连养家糊口都难以为继,更不要谈结婚成家了。造化弄人,游天鸣没变,他还是一样的执着,一样的勤勉,是世界变了,世界不需要他了,个人是无法抵抗世界的嘲弄的。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遇到过的一个下岗职工。他在下岗之前,是业务能手,经常拿红本奖状的,在单位风光无限,可同样避免不了下岗的命运。下岗后,只能在最低级的劳务领域,受人白眼,忍辱负重,苟且营生。他没错,国家的政策也没错,该下岗的还是要下岗,可命运就是捉弄了他。命运也捉弄了游天鸣,他也只能徒唤奈何。

这部影片,留给人们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最后游天鸣在师傅的坟前孤独地吹奏起《百鸟朝凤》时,我相信,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吹奏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