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诗
阳光伞面形盖在屋顶,鸽子“咕咕”
叫声,传向天空,有鸽子云
扇着翅膀,把天拉长
村子好安静啊,炊烟消失后
屋舍和院墙清晰起来
几只羊角和几只鸭子,数字分明
白色,在聚拢在散开,隐入了绿的深厚
尽管杨树叶柳树叶和榆树叶不同
但它们都有比金子重的分量
一条小狗从湿漉漉里钻出来
不一会,后边又跟出一条
它们快乐地抖着黑黑的绒毛
赶晚集
张八爷没禁住吆喝
买了二斤有点腥臭味的黑泥鳅
卢六嫂扒拉来扒拉去
挑了两条小裤头和一捆13元的卫生纸
张四媳妇买了把剔骨刀
还有半塑料袋的蚂蚁药和老鼠药
郭大婶胳膊下夹了捆韭菜
说家里小园的“二茬”刚露头
韩二愣提拎半斤羊头肉,酒没喝
走三步,就已经现出醉态
乡村晚集,是一场战争的后方
壮汉们都上了前线
在乡下
鸡叫了两遍,天就亮了
六月初六到六月十五还差九天
月亮不亮,也不圆
四舅妈从厕所出来提上裤子
回屋洗净了手,走到院子酱缸旁
一耙一耙地打酱缸
新酱刚过月,漫出不舍味道
用不上两小时,长春打工的四舅
就坐早车回来给庄稼追肥
四舅妈直腰,手臂撩了一下头发
看院墙边的杏树,噼里啪啦
落了一地熟透的红杏
墙根下
六嫂家院墙,有一个豁口
是村里偷桃子的孩子们蹬破的
六嫂怕孩子跳墙摔坏身子
在墙根儿,立了一块石头
北风那个吹,吹荡窈窕的桃树
熟透的桃子,熟落满地
醉酒的李四走到树下墙根儿
不捡落地桃子,抻脖子仰望
仰望树上隐隐约约的桃子
他嘴角儿,流着涎水
瓜熟了
香瓜的香,弥漫瓜园
瓜儿熟在田野
香瓜香在卖瓜人的气象里
瓜儿走上街市
望瓜,摸瓜,闻瓜,弹瓜
买瓜人仿佛选着“美人儿”
讲价,称重,付钱
这最甜蜜的交易,满不满意
带回家,放清水里二三次冲洗
用一双有劲的手掰开
思乡词
青苞米
又穿上了紧身旗袍
青纱帐洪水一样涌动八月的乡村
打火机点燃干树枝,野火
下面
翻滚着刺骨的裂香
风扬起青烟,我想起长发的五丫
早晨诗
屋檐下的蜘蛛,在紧张地劳动
它不停忙碌,它的区域
有点像大嫂的小园子
大嫂在园子里
摘豆角,摘茄子,摘辣椒,挖土豆
大嫂两穗三穗掰青苞米
蜘蛛也在收获,也丰盈
有蛾,有蝇,有刚会飞的蜻蜓
还有叫不出名的飞虫
大嫂把满篮子的果菜,给了
患小儿麻痹症的王三和失明的霍四娘
蜘蛛不见了,饱食后隐入人间
在乡下
在乡下,很多时候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棵不孤独的树上有一个孤独的鸟巢
尤其是黄昏,农历三月中的北风停止吹拂
尚未长出树叶的树,保持固有的形态
天离得很远,云离得很近,安静得
看不到想看的飞鸟,仿佛进入一座寺庙
绿色的拖拉机在田野,充满生机
铮亮的犁铧下甩出一块生锈的马蹄铁
村路上,漆黑的夜正在不停歇地赶来
村路上,运红棺材的牵引车缓缓地驶进村子
炊烟旺盛地飘出村外,茂密里
就像一大家子的亲人因一件大事聚集
回乡记
我进院子,不见嘎嘎叫的白鹅
黑狗不陌生地奔过来
用嘴巴亲我旅途的裤脚
无需记着,与牠是几面之缘
那只不再出现的白鹅
是被夜里的贼偷走了
这不是梦,这是在乡下
我在亲人家园,栅栏内
遭遇到的幸与不幸
黑爪印,落下星光形胎记
深与浅闪耀虚空之痛
隐隐间,还飘出白色绒毛
父亲梦
天亮前,很清亮梦到父亲
他从场院南那块地回来
他说地太荒了,长满了灰菜
让我抽空去那里把灰菜根
薅净,用推车推出去
梦到的父亲,穿着单衣
而现在,老家是大雪覆盖
我想不明白,这么久时间
父亲走了多远的路,走进寒冬
将这个梦托付给我
田野真好
田野真好,一年里有三种变化
失落、成长和收获,它人一样活着
活得忙忙碌碌,深情地向着远方
它活得也累啊,它的一群孩子
有的做善事,有的做恶事,知觉中
疼痛,麻木,欢笑,流泪
它有时真想骂人,它说有时人
都不如动物,动物护着家园
不破坏不伤害,爱惜一草一木
田野真好,上有蓝天下有大地
就像人类,上有祖先下有儿孙
即使遭遇烈火和洪水,就当淬炼
过年的家
过年的家,和平时的家不一样
进了腊月二十三母亲开始忙碌
旧家具还是旧家具
但干净得像洗过澡的孩子
过年的家,和平时的家不一样
院里院外都是新朝阳
院子里堆满父亲劈的干柴
院中央竖起高高的灯笼杆
过年的家,和平时的家不一样
老相框的老照片是归来的亲人
弹去灰尘,和我们人世上团聚
暖暖的目光有说不完的话
过年的家,和平时的家不一样
孩子会睡在上午的阳光里不醒
他们很累,一年了歇在这平安的一日
醒来后他们重新年轻,像新春的天
老宅是一枚蛋壳
老宅是一枚蛋壳,我是
翅膀硬了的鸟,飞走又飞回
老宅旁的树,在风的叫卖里变老
父亲转悠在树下老宅,飞不动
是落叶。祖父母和母亲埋在了老宅
五百米外土里,老宅在他们身后
这一夜,父亲肯定是做了梦
梦语将我唤醒,我听不懂
他先喊一声后喊两声
我的心如地震,颤了三次
不安静的夜啊,再有一个月
就迎来大雪,老宅会又添白发
从写实到写意:于微妙处彰显诗性(评论)
——王芳宇诗歌简论
邢海珍
一
年轻时很容易与文学相遇并结下情缘,但又有许多人中途离开,有的不再光顾,而有的则始终梦想不灭,重新“归来”并以更大的生命力度投入到文学中来。王芳宇的诗歌创作起飞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来停笔十几年,但终因缘分太深,还是重新回到了诗的怀抱,而且他的创作进入了一种“井喷”状态,近年连续出版《桃花依旧》《麻雀飞落民间》《醒来》《诗语记》等多种诗集。
清代诗论家赵翼在《论诗五首》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人要独具只眼,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不能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就像“矮人看戏”被高个子挡住,什么也看不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人的“只眼”与天赋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主观的艺术追求,深入挖掘,洞见真淳,强化想象,活跃思维,达成悟性和灵感的腾飞与穿越,使诗的张力不断爆出灵光。
王芳宇是一位重视炼意的诗人,以简约的文字捕捉一个凝聚之点,然后快捷突破,取其闪光点照亮全诗。他的诗如简笔画,在率性而又不无隐喻内蕴地营造了由实到虚的写意之境,使诗歌自然地走向了美质和深度。《上元节》一诗写的是一个阴天飘雪的正月十五,这个上元节白天晚上都在下雪:“白天的雪下得不厚,晚上又添了一层/这是新年的礼物,在正月十五/要洗白或遮盖旧的情景//风吹着,雪花弥漫了视野/模糊里渗透进白,渗透,渗透/冷,电流一样袭来,是要结束过程//万物都溶入黑暗,没有星光/自然就不会出现那圆润的月亮/礼花和红灯笼照亮人世,显眼并且陌生。”诗的情境先是写实,在铺垫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进入虚化来求得诗意的深度。诗由现实的“雪”到达比拟的“礼物”,这一转化加大了主观性的变形,“要洗白或遮盖旧的情景”,已是心性在起作用,有了幻化的基础,“雪花弥漫了视野”,在“渗透”中嵌入了一种理性,电流一样袭来的“冷”暗示了严峻,“是要结束过程”,“万物都融入黑暗”。没有星光,没有“圆润的月亮”,代之而来的是“礼花和红灯笼”,是“显眼并且陌生”的人的创造。
诗人营造的是一个写意的世界,是以光明之心来对抗黑暗,在思辨中开启了一扇形而上的大门。与《上元节》艺术表现略有不同的《村子诗》是以景物描写而悄然走向意象化的寄托之诗:
阳光伞面形盖在屋顶,鸽子“咕咕”
叫声,传向天空,有鸽子云
扇着翅膀,把天拉长
村子好安静啊,炊烟消失后
屋舍和院墙清晰起来
几只羊角和几只鸭子,数字分明
白色,在聚拢在散开,隐入了绿的深厚
尽管杨树叶柳树叶和榆树叶不同
但它们都有比金子重的分量
一条小狗从浓湿里钻出来
不一会,后边又跟出一条
它们快乐地抖着黑黑的绒毛
诗人把村子变成了一个大意象,众多景物的内涵有了写意的效果,比如说从“鸽子”到“鸽子云”,诗意在跳脱中指向了高远处,有了“把天拉长”的隐喻张力。后边的炊烟、羊角、树叶、小狗等等,都与写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寓含了诗人情感中的一些更深邃的意蕴。王芳宇的诗可谓独具“只眼”。
二
王芳宇的许多诗直接表现乡村生活的内容,乡土的韵致,风俗的细节,使生活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真切和质感。在具有原生态色彩和气息的诗意情境中,诗人营造了近距离的人情人性的现场,焕发着令人陶醉的艺术之美。
在《赶晚集》中,诗人以朴实的笔墨直击乡亲们生活的瞬间性,打开了最为生动的画面,留下一个个像影视画面一样闪过的特写镜头:“张八爷没禁住吆喝/买了二斤有点腥臭味的黑泥鳅//卢六嫂扒拉来扒拉去/挑了两条小裤头和一捆13元的卫生纸//张四媳妇买了把剔骨刀/还有半塑料袋的蚂蚁药和老鼠药//郭大婶胳膊下夹了捆韭菜/说家里小园的‘二茬’刚露头//韩二楞提拎半斤羊头肉,酒没喝/走三步,就已经现出醉态//乡村晚集,是一场战争的后方/壮汉们都上了前线。”完全是写实的内容,是形而下的景象,诸多细节构成了诗的氛围,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接续了传统诗歌中的某种“田园”风光。
这本叫做《诗语记》的诗集,许多诗写乡风民俗,确有“记”的特色,把生活的本来面貌留在纸上。诗人的故乡情结、土地情结和亲情情结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写人、记事,寄托内在情怀,笔致自由从容,其中不无深意。《在乡下》写农民平常的生活,是完全的实情实相:
四舅妈从厕所出来提上裤子
回屋洗净了手,走到院子酱缸旁
一耙一耙地打酱缸
新酱刚过月,漫出不舍味道
用不上两小时,长春打工的四舅
就坐早车回来给庄稼追肥
这些乡风民俗的描述浮现出普通百姓生存、命运的图像,真实地记录了北方农村的生活情境。打酱缸这一镜头成为诗意的独特景观,为诗歌的表现留下了一个乡土的、平民的标识。在《墙根下》一诗中有这样的内容:“六嫂家院墙,有一个豁口/是村里偷桃子的孩子们蹬破的//六嫂怕孩子跳墙摔坏身子/在墙根儿,立了一块石头/北风那个吹,吹荡窈窕的桃树/熟透的桃子,熟落满地。”十分质朴的叙述,把底层人的善良和悲悯写得充分,而且情致十足。在《瓜熟了》一诗中写卖瓜买瓜:“讲价,称重,付钱/这最甜蜜的交易,满不满意//带回家,放清水里二三次冲洗/用一双有劲的手掰开。”简洁通俗的动态描写,以美好的生活表现人的舒畅和快意。
从表层看,王芳宇的这类诗作写的是常见的生活情状和现象,但只要细心一读就会感受到表层之下有一种写意的丝丝缕缕在若隐若现地缠绕。比如把乡村的晚集说成“是一场战争的后方/壮汉们都上了前线”,这不经意的一笔,其实揭示出了平静生活背后搏击的力度。比如写墙根儿下的桃树,写与人为善的人,然后一笔“北风那个吹”造出情境,就是由写实抵达写意。比如写吃瓜时“用一双有劲的手掰开”也可从中读出表层所没有的深意。就是这些质朴、平实的诗虽洋溢着传统的文化色彩,但是诗人所追求的现代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
在朝着诗歌“现代”之路前行的进程中,王芳宇重视诗的深度探索,在写意中求简化,尽量把诗写得短些,避免拖沓繁冗。追求思辨和形而上的诗学品性,让意义走向深度,这实质是一种哲学向度,诗的自身必然潜伏着一种神性,这是必不可少的底蕴。在比喻和象征的基点上,诗人的哲学精神促进意象、意境的生成,向虚向远,构建“思”的空间,于微妙处点亮诗意。
在诗集《麻雀飞落人间》的序言中,诗人于耀江说:“诗人之心正如麻雀之心,飞起来也拉扯不断民间的光线,拴着,牵动着,适时还得从飞起的地方以栖落的姿态飞回来。如果说生活是诗人的民间,民间搭构的材料离不开心里的过去、记忆、经验,他在某个瞬间的咀嚼,不但充满了词到达诗性的回味,也充满了诗性到达词以外的回味。”诗人从生活、民间的起飞以及回归,诗意的翅膀必须抵达一种高度,所以王芳宇就有了一个不断提纯、不断升华的过程,让诗在记忆和经验里重生、再造,将襟抱打开,构建而成境界,使之在艺术的主观和虚化中有更大含藏的可能。
《是人间》
夜太黑,太寂静了
是不是
一潭死水?
被夜湮没的那个人
无数蟋蟀在喊:
你回来,你回来,你回来
——这是人间
这首只有七行的小诗是意象诗,跳跃很大,有很多空白,充满着象征和暗示的意味。夜、死水、那个人、蟋蟀、人间,诸多意象构成了诗,其中那个人、蟋蟀是主要意象,二者是比较直接的对话关系。黑夜之“黑”对于“人间”是一种异化,造成人在其中的迷失。“蟋蟀在喊”或许是非人间的另一个角度的提醒即“自然”之声,当然也是人对于“人间”的一种确认。
《无题夜》分成几个小场景:“柳树叶上的虫子爬到了杨树叶上/风过沁凉,发出/沙沙声响//有一枚叶子落下来,像失足的/人,跌入黑夜//蟋蟀的叫声,一声紧似一声/秒针一样急切,它着急/唤醒天亮//等待女儿归来的妈妈/一遍一遍,拨通/无人接听的电话。”每一小节写一个事物,虫子、风、落叶、蟋蟀、妈妈,呈现生存状态,是人与物的互证,其中不无生命的焦灼与无奈。诗的隐喻达成了深度的意义传递,比如叶子落下,“像失足的/人,跌入黑夜”,如蟋蟀的叫声,“秒针一样急切,它着急/唤醒天亮”,等待女儿归来的妈妈,“一遍一遍,拨通/无人接通的电话”,都具有切近哲学思辨的内涵,把人的情感引向一种微妙的艺术感性现场。
诗中的“哲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而是一种哲学精神,是诗人通过诗意的具象表现而具有的生命体验的感悟和对于人生世界的终极关怀。诗不可直白地张扬理性,不可机械地把哲学的观念搬到诗中来,而是主观世界生命的敏感性与外在世界遇合产生的微妙感受凝结而成。诗人王芳宇善于在短制中快捷地爆破一点来摄取灵光,使诗自然地进入哲学精神的天地。
《深夜诗》写的是从梦境走出走进,时间流逝,人生世界,包括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都在时间的行进中不断地消失:
再过十分钟,就是又一天
这是深夜,我刚睡醒
作过的梦,醒来后没了记忆
我不尴尬,这不是叫不出熟人的名
猛然想起经过的老树,忧伤得清晰
风一动,枝枝蔓蔓就发出声音
这是一种重生的感觉,黑暗闪出油亮
又一天,褪去萎靡,长出嫩白
这是深夜,困意袭来,梦境
一叠一叠拥进,仿佛一个个亲人
诗人无论是醒来还是睡去,时间都在不停地前行,人的尴尬、树的忧伤,标示了世界人生的存在。在黑夜里,“风一动,枝枝蔓蔓就发出声音”,在这“又一天”里,获得“一种重生的感觉”。在这些思绪闪烁的诗句中,王芳宇抓住了许多微妙的感觉,连同梦境“一叠一叠拥进,仿佛一个个亲人”的描写,都透出了鲜明的思辨色彩。
所谓微妙,其实就是有些意蕴可以感受得到,但又很难说得清,是“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就王芳宇的诗来说,如“风一动,枝枝蔓蔓就发出声音”,写的是老树的忧伤,但是这一细节里包含着更为广阔的生命情境,许多时候是让人思之不尽的。
由南唐入宋的诗论家徐铉在《萧庶子诗序》一文中说:“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人的灵性来自情感,情感让人理解在于语言的沟通,而“情之深,思之远”,居留于内心之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这里说的是诗有时是“郁积乎中”的,存之于心的诗用语言来解释,许多时候是“言不尽意”的。
四
诗的虚化是一种主观性的艺术方式,虚化是以事物的实在性为基础的,虚化离不开“实”。在写作过程中,王芳宇特别重视事物状貌、生活情境的实在性,如果把虚化比作诗的翅膀,那么写实就可以看成是根基。王芳宇的许多优秀诗作虽有赖于虚化之功,但是与他坚实的写实因素不无关系,或者说二者的相辅相成使诗意的拓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田野真好》是由写实而走向意象化的诗,构思和表达都显现出深切和从容:“田野真好,一年里有三种变化/失落、成长和收获,它人一样活着/活得忙忙碌碌,深情地向着远方//它活得也累呀,它的一群孩子/有的做善事,有的做恶事,知觉中/疼痛,麻木,欢笑,流泪//它有时真想骂人,它说有时人/都不如动物,动物护着家园/不破坏不伤害,爱惜一草一木//田野真好,上有蓝天下有大地/就像人类,上有祖先下有儿孙/即使遭遇烈火和洪水,就当淬炼。”诗人以“田野”来写人性,写人心的包容,写人的襟抱与爱憎,虽然多处显露出直言其事的痕迹,还嫌稍欠含藏的优雅,但仍不失游刃有余的自如。
而偏于叙事风格的《过年的家》则在写实的情境里深得亲情的感染之力,其行文扎实、畅达又能深入人心。诗中有两个比喻很见功夫,一是“旧家具还是旧家具/但干净得像洗过澡的孩子”,一是孩子们逢着过年多睡一会儿,“他们很累,一年了歇在这平安的一日/醒来后他们重新年轻,像新春的天”。你看“像洗过澡的孩子”、“像新春的天”是多么恰切而又能给人带来鲜活的联想。
像这样的写实性很丰富的诗作,其优秀性仍与虚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稍一细心就会发现,田野的拟人化就是典型的虚化,它使诗超越了浅表的层面而进入了王国维所讲的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再有写老相框中离世的亲人,“弹去灰尘,和我们人世上团聚/暖暖的目光有说不完的话”,也是在虚化中打开了诗意。
与修辞紧密关联的意象化努力,在王芳宇的诗中是从不缺席的,意象化是他诗歌深度走向的一个重要出口。《老宅是一枚蛋壳》中许多意象的生成使诗不再虚浮:
老宅是一枚蛋壳,我是
翅膀硬了的鸟,飞走又飞回
老宅旁的树,在风的叫卖里变老
父亲转悠在树下老宅,飞不动
是落叶。祖父母和母亲埋在了老宅
五百米外土里,老宅在他们身后
这一夜,父亲肯定是做了梦
梦语将我唤醒,我听不懂
他先喊一声后喊两声
我的心如地震,颤了三次
不安静的夜呀,再有一个月
就迎来大雪,老宅会又添白发
如“蛋壳”之喻及“翅膀硬了的鸟”,如父亲是飞不动的“落叶”,如父亲的三声梦语,使“我的心如地震,颤了三次”以及一个月后的“大雪”,“老宅会又添白发”等,意象使诗意凝重,并多了走心切肤的温度。在以“蛋壳”为主的意象的作用之下,王芳宇的亲情描写超越了常态化的套路,从而获得了生命的质感和重量。
在《与我写诗有关的四个小标题》的“自序”中,王芳宇说:“诗来自心灵,我的诗更是来自安静的内心,这份安静是激动后的平复,是泪水和汗水冷却后的沉淀。彻悟会淡化飘渺的视野,低下头看到脚下是生长万物的土地,它厚重地吸附着我们,即使感觉疼,也心含笑意,因为这就是生长。”生命在经历中走向成熟,诗人站在土地之上,诗意在自适中与安静相伴,经验沉淀之后的悟性,不断地布设万物生长的感怀与情思,诗人与诗便有了清晰的落脚点和来路。
读王芳宇的诗我们就会走进生命展开的景观,仰观和俯视都可感知一种深邃或是辽阔,他把一个繁复的世界人生写得简而又简但又明心见性的《团圆诗》:“月亮挂在夜空是明镜/落在人世是水塘//跌进去的男女,把自己洗干净/闪烁成星光//漆黑的夜散去了/裸体的人儿,穿着新衣裳。”情丝缠绕,景致鲜明,寥寥几笔就提炼出生命境界的无限美好。在以《小雪季 》为题的诗中,诗人这样写道:“雪开出的花朵,落在这里/会覆盖枯草,牵挂无叶的枝,遮掩干涸的土/这一切,转世一样安详/没有痛楚,不发出一点声响。”写雪花的安静之美,赋予了一种“转世”的生命精神,营造了君临仙境一般的唯美气象,文字素雅质朴,但却有着浸透心魂的感染力。诗人实虚对举,于微妙处彰显诗意,以充分的主观心性实现写意的创造目标。
王芳宇是一位有追求有实力的诗人,少年投身文学,上个世纪的改革初始即受思想解放风潮的推动,曾经有所成就,近年回归又全身心而为之,取得了可喜的硕果,今天已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诗人。来日方长,诗路尚远,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有着生命的深度追求,王芳宇的诗歌创造前景看好。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之上,他的诗情蓬勃,当需要奋力前行,我们期待他尽快形成势头,大步迈进属于自己诗歌艺术的新时代。
2021/6/29
邢海珍 男,黑龙江海伦人。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创作之余兼及诗歌理论和评论,出版专著多部。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中国诗人》年度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
以上作品原载于《中国诗人》2021年5—6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