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章勇的头像

王章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0
分享

乡村酒席忆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老家张家界,宁可食无肉,不可席无酒,一盘花生米,照样斟几杯。有关儿时乡村结婚酒席的些许景象,我是深印在脑海里的!

席面十大碗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的准备,一般得从备菜开始。席面,对菜品要求十分讲究。

备菜,可不是小事,有时甚至需要提前月余着手准备。按照圆桌十人,方桌八人,每桌十大碗的标准,荤的素的、甜的咸的、鲜的腌的、汤的干的,水里游的陆地跑的,样样具齐,寓意“十全十美”。豆制品、蔬菜等,一般都为自给自足的原生态;杀一头自家养的猪,算是标配,也很体面;而大料、水产品等得到市场去购置。

当时,每个乡村都有几名厨艺出彩的大师傅,他们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乐于帮忙却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乡邻德高望重的厨师。印象中,家族里的家迟叔、章黄哥等,又都是崇德精业的好手艺人。

十大碗中,难忘的菜有:一是起炸豆腐。取材原野黄豆,做成石磨豆腐,以菜籽油炸空心,切成丝条状,辅以黄花菜、肉丝汤和佐料,小火漫炖至软绵、香浓、劲道,品一口,从舌尖到全身都是绝美享受。二是胡萝卜精肉丝。将澧水河畔沙地新鲜胡萝卜与土猪精肉丝一起爆炒,起锅后,整个厨房都充满了淡淡的果糖甜,与清清的田野香。三是红薯丸子。取下挂在房梁上的紫心红皮薯,去皮,加精肉沫,捣成细泥,葱花适量,捏成小团,清蒸清煮,亦糯亦柔,入色入味,不大不少,一口一个,上桌不到几分钟,便会风卷残云,一扫而光。这时,会有人即刻高呼“再来一盘”;四是海带系列菜品。海带,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煲骨头汤,一种是凉拌海带丝。两者都极其受欢迎。但我更倾向凉拌海带丝。海带丝焯水,放鲜姜丁、红椒块及少许的醋、糖,这样既去油腻又开味蕾,爽口又开胃。五是压轴的大菜豆豉扣肉。这是一道老家人的“硬菜”,也是席面的点睛之作。浑圆的一盘扣肉,片片透亮,皮泽微黄,肉质软嫩,果真是肥厚醇香而不腻,老少入口皆赞好。扣肉的底层有的放梅菜,但张家界主要以豆豉或鲜黄豆打底。扣肉一上,鞭炮齐响。

席有上下之分。长者坐上席,而后依次围坐。上来的每一道菜,谁先谁后动筷子,是有哈数的(“哈数”,土家方言,意为“规矩”)。一般先长辈后晚辈,先大人后小孩,先副菜后主菜,先上席后其它。待十大碗上齐,有的老人小孩早已吃饱让位。

接下来,撤合并桌,就轮到喝酒的人聚在一桌,唱主角了!

举杯醉清欢

家乡人吃酒席,一个“逮”字,最作数。“逮”,是方言,诸多动作,以“逮”代之。如:逮酒、逮牌、逮澡、逮首歌、逮工作等等。“逮”,张扬着老家人不信邪、不怕鬼、不畏天的个性。彰显了老家人粗犷中的果敢、豪放中的胆气、霸蛮中的热情。

酒席间的划拳,尽显男儿血性本色。选几个酒量好的轮流坐庄,一杯薄酒在手,边喝边发拳,任白云轻飞,碧水东流,直到月从东山起;那管他春耕秋收,夏忙冬藏,庄稼地里农事有几多。把酒话桑麻,将种田人的所有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原来,这才是农家人的清欢和潇洒。

划拳的人,酒不仅要喝到尽情尽兴,而且还要喝得到量到位。不仅要在酒桌上斗志斗勇,而且还要在划拳上斗才斗胆。胆小的,无量的,划两拳,找个恰当的理由,溜之大吉。胆大的,撸起袖子只喊“逮两拳”“再逮两拳”。直逮得满脸通红,声嘶力竭,也不改高调强态。喝口浓茶,接着喊“一心大定,二逢喜啊,三桃园啊,四季发财,五经魁手,六六大顺,七个巧啊,八匹马啊,九长九远,十圆满啊(或全开掌、十足)。往往,喝到最后,酒场上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

小的时候,只知道划拳是席间助兴游戏,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划拳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酒文化,行酒令中拳拳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三桃园,取意《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五经魁手,“五魁”是指乡试前五名。明清时期,科举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每经的第一名称为经魁,五经魁手,相当于夺取了科举考试的五个第一名,全材啊;七个巧,取意“牛郎织女七夕巧相会”;八匹马,即“八骏”,取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等。

乡亲们酒席划拳,虽然理解没有如此高远,但对酒文化的传承,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对彼此的美好祝愿,一定是真心诚意的!

此时此刻,在一旁观拳陪酒者,喝酒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句“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便仰头豪饮。当然,观拳陪酒者喝酒,也有太多的理由。什么朋友酒、同学酒、亲戚酒、乡邻酒等等,直到喝上星星酒、月亮酒,声音高八度,墙走我不走,还乐此不疲,连连举杯说“我没多、我没多”。

号称“土家茅台”的自酿米酒,纯香,绵柔,后劲足。一场酒席喝下来,喝多喝少,不是用瓶来算,而是用缸来计,多喝几缸,说明喜气浓,人气旺,是吉祥大方的写照,主人家也才会更加高兴。既没划拳,又不观战的,待酒过三杯,微微小醉,个个都是天才的演说家。平日难相见,此时席间一杯酒,无论生活中多大的矛盾纠葛,都会随三杯酒下肚,在彼此畅饮中化解。

乡亲俱欢颜

结婚的热闹是属于整个村庄的,张罗繁忙也属于整个村庄。

办酒席的常用物品,多半是“借来主义”。打铺用的竹垫、棕垫、被褥、铺盖,待客用的桌、椅、板凳、炊具等日常用品,大多靠借。

内外张罗的人员,多半是“帮派主义”。帮是按需相帮,派是依情选派。挑水、摆渡、倒茶、装烟、端盘、刷碗等打杂的人员,一律村邻相帮相派,不记报酬。来日,他家喜事,就会把帮借的人情一并还上。

晚上,节目就更加精彩给力了。传统土家精华文化交互展开,有打三棒鼓的,有打渔鼓的,有唱阳戏的,有吹唢呐的,你方演摆我登场,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什么“薛仁贵征西”“水浒传”等渔鼓节目,字正腔圆,地道的土家韵味,我都是人生第一回聆听。

送客也有讲究,小孩子要给打发钱,依次告别,致谢。一般来讲,所有客人都要由主人亲自送行出门。席罢,因故未到的亲们,主人会带上一碗扣肉或硬菜。而未吃的菜(我们这叫残菜),邻里乡亲也会打包带走,来一场地地道道的“光盘行动”。

正所谓,一家福,全村福。“福”者“衣”“畐”也,即,有衣穿,有一口田足也。在当时,这些都是嵌入骨髓的幸福。

如今,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实地距离,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改变了漫生活习惯,这些,是时代的发展进步。但同时,高频率的人情来往淡化了纯真的情感交融,商业化的“一条龙”酒席又掠取了民间原味,让时下的酒席显得美中不足。然而,流年似水,花落花开,逝者如斯,这些具有儿时时代特色的乡村酒席习俗,已不可逆转。唯有珍藏过去,珍惜当下,珍憧未来,如是便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