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乡 古 镇 (散文)
王 晖
当我走遍了天南地北,欣赏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便油然而生。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清晰的画面:石板古街,小桥流水,孤舟野鹤,一片蛙声。“枕河人家”名闻遐尔,水乡秀色令人魂牵梦萦。我的故乡, 那颗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美丽明珠—— 岑河古镇,虽然在中国的版图上,你可能不会像认识凤凰古城和平遥古镇那样只需一眼,但它的奇特,绝对会使你对它刮目相看。
依稀记得小时候常来镇上新姨家玩耍。珍姐和冬梅小妹就邀我到河边上,看两岸人家下河埠淘米洗衣,呼鹅唤鸭。这时候我就和珍姐带着冬梅小妹一边在河岸边疯跑,一边在清粼粼的水面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把我们的童年演绎得异常美丽和快乐。但见水摇碧波晃荡,人映在水里的影子就跟着晃荡,虚虚地伴有晕光,然后一波一波地淡去,化成一圈一圈的光晕。水底中,我们的身影因为不成形而支离破碎,看上去就有一种别一样的美丽。遇上夏天的傍晚,假若女孩穿着各种飘逸的裙裾,可巧这时候天上的彩霞掉在河里,水中一片灿烂,恍惚间,那些女孩都成了驾着彩云的仙女,袅袅地在水中的“天”上飞翔。于是,大人们在岸边悠然自得地看风景,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就尽情地唱啊跳的,偶有乌蓬船划过,水中鹅鸭翻飞,浪花溅起,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图。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起小镇的非凡历史,用得最多的描述是:“千年古镇,传奇湖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家乡名曰“岑河口”。据史载得名于初唐时期。早在东晋义熙十三年,岑河口是一水岸码头,地处时年新丰县治所城河口。原名“城河口”。那么,它是怎样演变为“岑河口”的呢?
南北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吏部尚书岑善方由南阳迁居岑河口,岑氏便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岑姓逐渐形成大户。“城河口”便由地名之称谓而被姓氏之称谓“岑河口”所取代。作为百家姓中的一姓,在历史上能代替一个县治重镇的称谓,恐怕也不是能够多见的吧?
从史料中不难看出,这个岑氏家族并不是地方上的县域小吏:“岑文本,唐太宗朝宰相,文学家。文集六十卷(大部散佚),《全唐文》录有四本,二十篇。”
“岑长倩,唐高宗,武则天朝宰相。”
“岑羲,唐中宗,睿宗朝宰相。其弟岑仲翔,岑仲休都身居要职,政绩突出,闻名朝野,时称‘江东三岑’。”
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即初唐时蜚声朝野的“一门三宰相”。
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更迭,不可思议的是,显赫一世的岑氏家族,如今在岑河古镇上却没了踪影,给家乡又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于是,家乡人又开始了追根溯源的探究工作。据考证,岑氏家族第三代宰相岑羲(岑文本之孙),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唐睿宗案,事情败露后,遭至满门抄斩祸端,故而岑氏家族便随之而销声匿迹了。然而,已载入史册的“岑河口”地名却幸存了下来。尽管历代帝王从此不再把这里当作政治文化的中心,但它丝毫也不影响这座湖乡古镇的繁荣兴盛。
岑河古镇,自东晋以来,它便是上接古城郢都,下通泗湖平原的重要“河口”,素有“水乡门户”的美称。古镇四周河流纵横,与湖乡贯通;河是古镇四通八达的血脉,古镇那块方圆不足十公里的陆地像是一张蛛网的中心。古镇内有两条并行的河流,南北贯通,像两根银色的纽带,把小镇人家镶嵌于上,远看如串串彩珠一般。左边的那条河宽约百米,主干道长约二千米。它把古镇一分为二,南北两端是两座雄伟的石拱桥,形同著名的“赵洲桥”,名曰“南桥”“北桥”。驻足桥畔,你何许会联想到著名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对故里的咏叹:“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能到处,忆得故园诗。。。。。。”古镇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一斑。是“南桥”和“北桥”把古镇串连在一起。右边的河流宽在七,八十米,长度远远超出左边的河流,它与古镇相邻的村庄农舍,湖泊港汊一脉相通,使古镇的河水常流常新,充满生机。古镇内,亭台楼阁与茶肆商埠云集,垂柳荷塘与吊脚楼群密布,俨然山水画师涂抹的一幅“江南小桥多,人家共枕河”的美丽画卷。
如今,绕古镇四周的还有著名的“桂花桥”“陈龙桥”“三岔桥”“新河桥”。桥与桥构架了水陆交通,连接了故乡亲情。
无论春天还是夏天,也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望望眼前的河流,看看对岸人家,“吃了么?”“吃了!”,轻轻一声问候,河那边浣纱的李家新媳妇应答的回声脆亮脆亮,好看的身姿也一目了然。河这边张家婆姨爽朗的笑声也裹挟着友善的关切,传到了对岸。虽然那么近,但却过不去。若要真过去,你就得经过“南桥”或者“北桥”,走完一段马蹄形的路,方才到达目的地。距离美学也许由此产生。这时,最易想起那个美丽传说:天上的银河是王母娘娘取下头上的银簪,往下那么一划,从此便出现的天河遥遥。挑着一担儿女的牛郎与思念了一年的织女,便相逢于飞鸟架成的鹊桥。空间与时间的错落诞生想象,想象是世上最奇妙的境界。同时,喜鹊的成人之美又多出了一重美丽。古镇悠长的河流也一样,因河面断成的心理距离遥远而多姿,那桥便在人们心里幻化成一道绚丽的彩虹。
行走在古镇的街巷,依稀有水声入耳。你就会觉得,古镇的风貌,古朴而委婉,别致而精巧。当你驻足瞭望,这里无处不彰显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靓丽的现代文明。古时的“岑参巷”如今已唤作“繁荣街”;昔日的“姚坡陆”现在变作了“幸福街”。古镇的街道尽由青石板铺就,房舍却已改成水泥钢筋,青砖红瓦。倘作俯视,古镇上两条主要河流与繁华的街市并列双行,一边是五彩斑斓的商铺,一边是玉带飘仙的清流,这水与陆地的完美结合,古朴古风与现代文明的遥相呼应,不得不使你叹为观止。
旧有的故事永远流淌着“水的韵律”,今日的人物又为古镇抒写着新的传奇。
古镇有古镇的文化,古镇又有古镇的文化名人。你切莫藐视这样一个小镇,它也有自己的教育家熊邦桢,孙家芳;画家李汉中,张士林;书法家余德松,郭忠荣;小提琴演奏家田辉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兆荣;乡土诗人朱贤成;青年作者李国新;还有从古镇走出去的北京大学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松;武汉大学教授李建忠,徐卫东,这些学界名人,文艺界精英,有的蜚声海内外,著作等身;有的献身艺术,桃李满天下。
更有诞生于古镇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的简仕龙将军,曾亲自参与“神州六号飞船”海域卫星监测指挥,为“神六”的顺利返航,立下了卓著功勋。还有从古镇湖乡走出国门的美国农业部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儿科研究部教授,博士后关新富;旅居法国的爱国华侨王伦居,曾为家乡捐资助学上百万元,拳拳爱国之心,切切思乡之情,于此可见一斑。每每述说起这些从古镇走出去的“岑河人”,乡亲的脸上无不洋溢着一种自豪之情.
古镇的历史一页一页翻过去,家乡的清流一波一波荡起来。就是这个不足十万人的湖乡小镇,如今,踏着共和国前进的节奏,在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崭新的步履。这里,农业特色鲜明,“鱼米之乡”美名传天下;这里,工业蕴含潜力,建材,造纸,纺织,正逐渐形成产业链。而尤以“纺织重镇”著称。全镇有民营纺织企业上百家,其纺织品行销国内外,最远的到了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古镇人的聪明,就像湖乡的水一样,那么清澈,那么灵动;古镇人的勤奋,就像他们的先祖一样,那么执着,那么坚韧;古镇人的美丽,就像他们的文化一样,那么厚重,那么绚烂。
如今,你徜徉古镇之上,耳听的是天南地北的话,眼见的是神采飞扬的人。你分不出工农商学,你辨不明何城何乡。你只觉得,这里有水的清丽,街的古朴,物的丰富,人的漂亮。你何许会说: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