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凝视星空时,总会发现几颗星星格外耀眼,熠熠生辉。恩师之影,宛在其中,改我命运,明我心途。
“土”师徐学儒:质朴文心启鸿蒙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天的下午,天色阴沉,细雨蒙蒙,位于泥土岗上的骆家庵中学初一《1》班门口来了两个人,首先走上讲台的是瘦高的张有龙校长,他大声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语文老师:徐学儒。他教学经验丰富,博学多才,大家热烈欢迎。”
掌声中,只见一位穿着黑布大襟褂、黑色裤子,脚穿一双沾满了泥巴的破球鞋,手里拿着一本语文书的老头,健步走上讲台。仔细一看寸头短发,两鬓微霜,黑长的大脸上布满皱纹,活脱脱一个农村老大爷。他清了下嗓子,便高声说道:“我师范毕业,从教三十有余,虽年过半百,但还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扬鞭奋蹄、只争朝夕’”。没想到,一个土里土气的老头,竟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是不太喜欢语文,更怕作文。小学毕业考试要求300字的作文,我竟然凑不够字数。自从徐老师来了以后,彻底改变了我对语文的看法,原来语文也如此有趣,妙不可言。
徐老师上课总是引经据典,用生动的故事,诠释难涩的词语和文意,让我们一听就懂。他满腹经纶,古文诗词,张口就来,让我叹服!
一天,他讲到 “反戈一击”时,拿起教鞭,双手平举,走在过道,突然一个转身,将教鞭向身后刺去。“啊?”身边学生吓得一大跳。“这就是‘反戈一击’”徐老师笑着解释。“哦!”同学们从老师的言行中很快明白词语的含义。
渐渐地我对语文痴迷起来,到处找书阅读。书读多了,眼界开了,心里也亮堂起来了,写作也变得容易多了。
一次,徐老师布置一篇周记,我写了屋后加工厂的变化。没想到,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拿我作文做范文,在班上点评。徐老师先将我的周记读了一遍,然后说:“王健这篇周记,有两大优点:第一他会用对比手法,通过新旧加工厂的对比,说明加工厂的巨大变化;第二篇末点题,突出中心。通过一个小小的加工厂的前后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喜人的变化,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王健同学。”顿时掌声如潮,我的脸腾地就红了,红得发烫。再看看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兴奋地不知所措。我写作时真没想那么多,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对比的手法,还有篇末点题。老师的点评让我信心倍增,从此我就喜欢上写作,更喜欢语文了。
“帅”师唐书钧:俊采星驰育桃李
我在独山高中求学时,唐书钧老师是教导主任,又是我的历史老师。那时他三十多岁,身材高大,平头短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站着时总是喜欢双手叉腰或背在身后,玉树临风,意气风发。
唐老师书教的好,通晓历史,古诗名文,名言警句,张口就来,上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犹如游览文学殿堂。
他爱生如子。他对每个毕业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关怀备至,学生都对他比较敬畏。
八五年五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午,我与七个未回家的同学在教室里讨论数学题,结果去食堂晚了,每人只打了一碗白饭回来,正好唐老师经过我们教室,一看我们吃着白饭就让我跟着他去他家里,他从菜柜里端出一小盆烧好的鸡肉,让我带给同学们吃。老师家也不富裕,这可能是他准备吃的菜,他见我犹豫又催促道:“拿去,我这里还有咸菜烧肉”。那天中午,同学们都吃的很开心,也是我今生最难忘的一次午饭。
唐老师更是个非常称职的领导。每天上早操铃子一响,他已经在操场上了;中午他会到每个教室巡视;晚上全校熄灯后,他还会在每个教室寝室查巡一遍才回去休息。
独山中学在唐书钧老师的带领下,连创佳绩,成为六安名校,高考录取率,年年位居裕安区前列。
唐老师,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爱生如子的慈爱之心;事必躬行的工作态度,让我终身受益。给我以后做班主任工作树立了标杆。感谢您,唐书钧老师。
“香”师夏昌玲:兰心蕙质润无声
夏昌玲老师是我读独山高中时的英语老师,认识夏老师是从嗅到那缕清香开始的。
“嗯,好香啊!”我正寻觅,只见一位年轻女教师从教室后门,穿过中间过道,一路香气地走上讲台。大眼睛,双眼皮,皮肤白净,一对小酒窝,一头飘逸的长发,红格子上衣,黑色裤子,似仙女一般。
“上课!”老师清脆的口令一下子把我从恍惚中拉了回来。“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知道同学们英语基础很差,今天我们就从认识26个字母开始。”说完,她转身,用细长的手指捏住粉笔,很流利地写出ABCD,然后教我们读与写。夏老师口齿清楚,发音纯正,语速适中,特别适合我们。在老师的带读下,26个字母轻松掌握了。一堂课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觉英语不那么另类了。此后,我总是期待着上英语课。
几节课后,我发现夏老师上课有个习惯:一上讲台,就用明亮的大眼睛扫视一周,开始例行的听写和背书。那时,我英语特差,中考瞎蒙了九分,最怕上黑板。一到这时,我总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对视。可是,老师炯炯的目光犹如探照灯,从别处移到我这里。“王健,上黑板!”我一听,头就嗡的一下,心砰砰跳,腿也不好使了,等挪到黑板前,手抖,心也抖。好在过关了。夏老师给了我一个满意的微笑。这“微笑”对于一个从农村来的差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读高中时我住校,每到周末都要打球、洗澡、洗衣服。我怕洗衣服,白衣服都让我洗成黄衣服了。每次洗衣服,都要去夏老师家门前那水井,井台上没有辘轳,只有栓着麻绳的铁桶。打水是个技术活,我每次打水,桶在井水里漂着,就是不进水。左抖右拽,好半天才打一盆水。一次,我正窘,夏老师看见了,就笑吟吟地走过来教我。只见她将绳端挽在手腕,双手抱住倒置的铁桶,立在井台,双手一松,桶便快速下落,只听“嘭”的一声,铁桶扣在水面上,手上绳子一抖,水就进到桶里,然后弯下腰,两手交替拉绳索,用力上提,一桶水慢悠悠地被拽出井台,我赶紧去帮忙提水。夏老师喘着粗气,白皙的面颊变得红彤彤的,秀发里透着清香。她拿过盆,将少许洗衣粉倒入盆里,加温水后,把我的衣服泡在水里,然后对我说:“洗衣服首先要泡一会儿,然后搓领子、袖口,再搓前襟。有油点、钢笔水的地方重点洗。”经过老师指点,衣服果然洗得干净多了。
那时候,社会治安不好,经常有小混混,带着三角刀,到学校拦学生要钱物,不给就打,也不敢向老师报告,怕打得更狠。一天晚自习,夏老师发现我和几个同学情绪不好,询问原因,我们不敢说。其他同学告诉了老师。当时,老师怒目圆睁,脸色铁青。她找到校长说:“这些孩子从乡下来这里求学,饭票都被小混混搜走了,只能饿着肚子学习,真可怜!学校必须保护他们,让他们安心学习!”说完,她跑到校门口包子铺,买了很多包子给我们吃,校长立即联系派出所,及时把这个隐患解除了。
夏老师不仅保护我们的安全,对学习也严格要求。有一次测试,我英语只考了56分,基本垫底,我又气又羞,把英语书上到处写红56。夏老师看见了,找我去她家谈话。一进门,老师就给我倒了一杯水,让我吃桌上花生。我低着头,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也没有心思吃花生。夏老师开导我:“你到处写红56,说明你自尊心很强,不甘认输,这是好事。要学会面对挫折,人一生中遇到沟沟坎坎很正常,要乐观对待,光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然后夏老师对着我的试题,逐一指出问题:单词不熟是主要原因,单词是基础,没有它盖不起高楼大厦;其次单复数混记,语法不懂……就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自此以后,夏老师就逼我,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过关,一个短句一个短句过关,需要背诵的内容必须完成,否则绝不手软。在夏老师严厉督促和精心指导下,我的成绩提高很快。高考一百分试卷我居然考了72分,真让我喜出望外。
高中毕业之后,一路的颠簸跋涉,与夏老师失去了联系。可是,夏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连同那股清香,都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再次见到夏老师是二十多年后。2008年10月的一天,我正去九中上班,在球拍西路,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怎么这么像夏老师?我就喊了一句“夏老师!”她转过身,我惊呆了!真的是我恩师!我立在那里,不知所措!夏老师也认出我来了,她笑着和我打招呼。她风采依旧,依然散发着缕缕的清香,只是多了一些白发和皱纹,师生相见甚欢。现在我和夏老师已经成为忘年交了。
夏老师,人美心也美,为人随和,心地善良,给我以后当班主任起到了引领作用。教育是爱的事业,学生喜欢那个老师,成绩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这个结论被无数事实印证了。
“儒”师卢佑诚:儒雅高风铸学魂
八八年高考,我被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录取,有幸成为卢佑诚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过去了,卢老师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品质,让我记忆犹新。
八月初,拿到通知书后,我就急不可待,要哥哥带我去六安师专看看。
下午四点,哥骑着自行车带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然后来到一栋红砖平房门前,迈上二级台阶,走进门里,向右一望,只见一位中年人,理着短发、穿着白色圆领衫,正聚精会神地看书,简易的书桌上摆满了书,旁边开着一台小电风扇。哥对我说:“他就是卢佑诚老师,你的辅导员”,卢老师忙起身,微笑地招呼我们。简陋的房间、简单的布置、满桌的书籍、简朴的衣着、温和的笑脸,这就是卢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卢老师教我们“文学概论”,他不像有些老师上课带一大堆书和笔记,而是夹着一本书和一本厚厚的讲义,步履轻盈地走上讲台,开启了文学之旅。旁征博引化解概念难题,探究质疑表达自己观点,他从不人云亦云,对古代文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讲义内容,你很难从哪本书上找到。正是卢老师精心的备课,独到的讲解,才让我们明白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探讨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卢老师惜时如金,除了上课、查寝室,其余时间总是坐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只有夕阳西下之时,才见他身着白色圆领衫,西装短裤,肩荷锄头,向校围墙边菜地走去,荷锄的身影拉的很长很长。
卢老师是一个坐得住,静得心,埋头做学问的大儒之师,学术成果显著。他参加了多本工具书的编写,撰写了几十篇高质量论文。2008年学术论文集《中国古代文论探微》由安徽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卢老师学术丰盛,99年晋升为教授,04年荣获“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2006年,他所授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课程。
卢老师潜心研究、淡薄名利、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与有些追名逐利、论文造假的高校老师形成鲜明对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悠然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卢老师真实的写照!
现在,卢老师退休了,仍然做着学问,他是我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楷模!
贤师如星,照亮了我前行之路,让我懂得了知识的魅力、品德的重量、关爱的力量。愿教育的森林愈发繁茂,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本文部分内容2021年首发《光慈文学》,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