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腹部,有一片起于渤海以南、泰山以北,肥沃白壤的区域,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取名为青州。青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1989年,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州市志》问世,“右有山河之故,左有负海之饶”,寥寥数语便把这座千年小城的全貌囊括其中。
青州,是一个有着千年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人文资源浓厚,地域特色鲜明,小城西部、南部一座座亘古连绵的山脉,挺起了她千年文明的脊梁,一条横贯古城蜿蜒流过的母亲河,又孕育滋养了一代代土生土长的青州人。我,何其有幸,生于千年古城之怀,感受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吸取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一步步追随她的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崛起与繁荣。
1987年,我出生在这座美丽的小城中。1989年,这座小城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自记事起,喜欢外出的母亲便经常骑着她那辆当时很时兴的自行车,带着我,穿梭在一条条由斑驳石板铺就的街道间,走在一块块数年内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上,还会走上与小城相伴的古桥,抚摸着历经沧桑的青石墩,眺望着南阳河畔的垂柳,感受小城的平静和安逸。三十几年后,再次带母亲徜徉南阳河畔,尤其是三月柳枝嫩芽吐露时节,跟着春色,沿着河畔小道,一路逶迤,一路醉赏,古朴浓郁中散发着现代的气息。母亲说:时代好了,人的生活好了,连风景都不一样了......其实,变了的何止是风景,还有生活在这座小城中人的恬淡心境,这种变化不仅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更深地是源于跟随小城一起崛起和繁荣的一脉相通的血脉。
这座千年古城,除了富足的小城文化内涵和人文资源,还有历史文化厚重的九十六座山脉,诗人王心鉴有《游青州云门山》一诗赞之: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儿时,父亲也曾多次带我爬云门山,用厚重的肩膀托起我,让我用小手摩挲着云门山上的大“寿”字,并且神采奕奕的告诉我,这个“寿”字唯有我们这里有,其它地方都没有,说完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意。当时不懂得父亲的话语,长大了才渐渐明白了父亲心底的那份骄傲和得意。所以,当我长大后,就特别钟爱攀越高山,立于山顶,静静远望四周群山,尤其是夜登云门山,虽看不见远近山脉和小城的轮廓,但这座夜色笼罩的小城,被一簇簇、一团团闪烁的灯光覆盖着,不但没有褪去白日的浮华,反而增添了一份祥和安宁。多年来的这个习惯,让我在纷扰繁杂的喧嚣中觅得了一份来自心底的平静,也在日渐增多的夜色霓虹灯中,陪伴着这座千年小城一起成长。
除了绵亘百里的山脉,历经岁月洗礼、沧桑巨变,却依然可以带我们去探寻历史痕迹的还有那些散落在这座千年小城内的古老村落了。在小城西南方向25公里处,有一条形似卧牛犄角横断东西的之字形盘山公路牛角岭,在它的西北方向,沿崎岖不平的山路,几分钟路程,就可到达一个藏于山坳里的小村落,这里地处偏僻,远离尘嚣,它便是古村井峪村。听村子里的老人说,明朝天启年间,村子里凿了一口井承载生命之源的井,水源丰润,清澈甘甜,泉水实为上等,井峪村由此得名。村子被沂蒙山脉所环绕,立于村子中央,一抬头便可眺望远山,那一览无余的清晰,仿佛一伸手便可触及。听当地村民说,山里独有的蘑菇野味珍贵又稀少,像高天际、三变色、蓝里子……这些蘑菇都生长在陡峭险峻又神秘的大山里,可能也就只有当地为数不多的乡民才能一饱眼福并享用。若恰逢秋天,山上植被丰富,红叶遍布,远远望去就像一位画家随手一挥的泼墨画,漫山遍野的红彤彤,这个时候,要是你也会情不自禁的大声吟诵一句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的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012年,我完成学业,正式成为了可以为这座千年古城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的一份子,做了一名平凡而又光荣的人民教师。2022年的今天,整整十年,小城十年如一日的温情相伴,激励着我开启了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努力,让我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同时,也使得我对小城的感情愈发浓厚。此时此刻,回忆十年点滴,记忆中那一帧帧片段,就像触手可及的画面浮于眼前。历史长河静静地流淌,岁月也从来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唯有生我育我的小城,可以抵得过沧桑,经得起磨砺,在古朴和现代中交织着烟火气息,向世人展示着一份平淡而美好的安逸。
青州,这一座千年文化名城,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从不浮夸焦躁,反而以一种渗入骨髓的平静安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悠闲自得,精神富足,真正称得上是用一种自己独有的魅力,在守护着一方土地和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