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静刚的头像

王静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3
分享

顽石遗恨

顽 石 遗 恨

王静刚

公元1478年,波提切利的异教寓言名作《春》在佛罗伦萨诞生。维纳斯端庄温婉、略显忧伤地站在柑橘树下。百花盛开的庭园中,春神怀抱鲜花款款走来。墨丘利挥动蛇杖驱赶冬日的乌云。蒙住眼睛的小爱神张开弯弓,准备射出爱的金箭。左边草地上,美惠三女神身披蝉翼般透明的轻纱,于婀娜多姿、如梦似幻的舞蹈中拉开了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幕帘。不久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巨星闪耀登场,照亮了世界艺术的历史舞台。

时隔21年,即公元1499年,米开朗基罗享誉世界的雕塑《哀悼基督》在罗马圣彼得教堂揭幕。

圣母、基督是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后艺术作品的主题。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神权为中心的中世纪绘画、雕刻艺术偏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固化呆板的形式窒息了艺术的生命。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米开朗基罗具有狂热的宗教激情,又受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薫陶。1497年,他受红衣主教罗昂·圣戴尼委托,借鉴古典和多那太罗雕刻革命以来的表现手法,将神性和人性融入作品,以金字塔形状,创造出圣母怀抱着死去的基督时的瞬间情景。

当狂热的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眼前这尊打磨得通体透亮,比真人肌肤还美的大理石雕像点亮了人们的双眼。作品中,圣母凝视爱子的悲怆眼神,隐藏在脸上的从容之情,以及基督身体的高贵华美,似一曲赞扬母爱和青春的生命颂歌,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里哀而不伤、轻声回荡。

一天,一群外国游客在雕像前问起这座神品的作者。有人回答是伦巴第人克里斯多福罗•索拉里。年轻气盛的米开朗基罗大为不满。入夜,他带上蜡烛刻刀潜入教堂,在圣母胸前飘动的衣带上刻下“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一行文字。这是作者唯一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

《哀悼基督》为24岁的米开朗基罗赢得了盛名。1501年春天,他返回故乡,争取到原准备交给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想转交给另一位雕刻大师的巨石。这块材质不佳的大理石曾被俩个人雕刻后遗弃,被冷落了数十年。现在,满怀豪情的米开朗基罗要用它来雕刻心目中的《大卫》,开启自己的英雄时代。

大卫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和国王。曾被许多艺术家刻画成手持利剑,割下恶魔巨怪歌利亚头颅的少年英雄。米开朗基罗跳出窠臼,另辟蹊径,舍弃铠钾、利剑等繁锁细节,选取大卫临近战斗前的裸体姿态表述作品主题。

《大卫》雄姿英发,高高矗立在佛罗伦萨美院美术馆的圆形穹顶下。他优美地分开匀称的双腿,左手上举,握住肩上的抛石带,右手下垂,半握半开,头部微微下倾,俊秀的脸庞轮廓分明、从容镇定,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绷紧的肌肉、突起的筋脉蕴藏着排山倒海的力量。米开朗基罗故意放大了头部、胳膊、双腿、手指关节的尺度,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人物的伟岸挺拔。

1550年,著名艺术史家、米开朗基罗的朋友瓦萨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评价了《大卫》。同时指出“再也没有一件作品能将腿部、手部和头部与躯干,如此完美而均衡地衔接在一起”。就当时的时代和将来的历史而言,米开朗基罗以美为戟,击退了中世纪诅咒人体肉身的魔鬼;以道为器,创造出世界艺术史上经典的男性人体和完美的英雄形象。

《大卫》以青春、健美、智慧、从容、坚韧藐视一切,君临天下。令人一见倾心,永生铭记。

1504年5月18日,这尊起死回生、被佛罗伦萨市民称为巨人的雕像,被安置到市政广场维奇奥宫入口处,成为共和国声张自由正义,抵御外辱,战胜强敌的精神象征。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时,比他年长23岁的达·芬奇也在佛罗伦萨。两个巨匠性格相斥、艺术主张不一,因而互怀敌意。《大卫》完工后,最高行政长官索德里尼将俩人放到同一个竞技平台上,为市政大厅制作战争题材装饰画。达·芬奇绘制《安吉亚里之战》,米开朗基罗绘制《卡希纳之战》。这是文艺复兴两股最伟大力量的奇特争斗。全城的人分成两派,想一睹高下。可惜,这件艺术史上的奇闻轶事没有结果。两件作品皆未完成。米开朗基罗仅绘出草图,被云集佛罗伦萨的大师们临摹数年。后来草图毁坏。从临摹传下的作品看,《卡希纳之战》中体态各异的人物完全呈现出石雕般的立体形象。这也就不难理解以后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中,为何会出现那种雕塑似的人物。

当跨入而立之年的米开朗基罗沉浸在与达·芬奇一决高低的激情中时,1505年3月,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一声敕令把他召到罗马。作为上帝在俗世的最高统治者,他要借米开朗基罗的天才智慧,为自己树立不朽的丰碑。而米开朗基罗也可依傍这棵大树,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

两雄相遇,一拍即合。一个为教皇建造陵墓的宏大计划浮出水面。据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孔迪维记载:陵墓有四个面,长、宽、高分别为36尺、24尺、10尺。分三层,共计圣保罗、摩西、天使等四十余座(一说六十八座)巨型大理石像,还有无处不在的青铜浮雕及各种精美装饰图案。教皇看到这个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陵寝规划欣喜若狂,旋即签约,计划七年完工。

年底,米开朗基罗从卡拉拉采石场返回罗马,陆续运来的大理石几乎堆满了圣彼得广场。与米开朗基罗性格相似的教皇激动不已,慈父般地对待他。同样,米开朗基罗看到堆积成山的大理石,胸中澎湃着一展雄才大略、傲视天下群雄的豪情壮志。他暗自庆幸遇到了当世最好的雄主,可以豪迈地拿起吸食石匠妻子母乳时就握紧的锤子刻刀,把圣洁、崇高、悲悯、壮美注入冰冷坚硬的石头,像上帝一样创造心目中的乐园圣土,谱写自己的《神曲》绝唱。

可是,在这险恶丛生的世间,那有一步登天的捷径。教皇的建筑师布拉曼特嫉妒米开朗基罗的英才,唆使教皇放弃陵墓工程,重建圣彼得教堂,让米开朗基罗去已有波提切利等众多大师作品的西斯廷礼拜堂,作自己不擅长的天顶壁画。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是布拉曼特的同乡,也参与了这场阴谋。

性情多变的教皇听取了布拉曼特的意见。从那一刻起,原以为能实现伟大梦想的陵墓工程,便成为米开朗基罗一生的噩梦。

好在命运对他关闭了一扇窗,却又敞开了一道门。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场祸福相依的阴谋唤醒了米开朗基罗潜在的绘画天分,把他从雕刻家阵营推进最伟大画家的行列。

米开朗基罗13岁时曾跟吉兰达约兄弟学过几个月的壁画。转入美第奇学校后,主要师从多那太罗的学生贝托尔多主攻雕刻。此前除了绘制过《卡希纳之战》的草图外,几乎没有用色彩作画的经验。他担心胜任不了规模庞大的工作,说自己不是画家,甚至推荐拉斐尔去做,教皇还是不为所动。万般无奈,他只好领取圣谕。

一旦领命,原定的绘制十二使徒巨型形象的计划离他宏大壮阔的志向甚远。于是,激情飞扬、心魄强健的米开朗基罗搬出《旧约.创世纪》中最伟大的情景,续写《大卫》之后又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传奇。

西斯廷天顶画以《圣经》中创世纪的九个故事为中心,辅以十二先知、女祭司和耶稣家族成员,附加四个圣经故事。九幅主题画过渡区和三组画面交接处,以画出的拱肋、柱头、檐板、半圆形、三角形建筑框架衔接,并用青年裸体、孩童人像柱等装饰陪衬。尤利乌斯二世欣然批准了这个宏伟蓝图。

1508年5月10日,米开朗基罗爬上18米高的脚手架,在孤独焦虑中展开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生命角逐。历经四年地狱之火般的淬炼,他运用雕刻的立体光影,完美的空间布局,动静结合,明暗互补,以人画神,在600平方米的穹顶上绘制出350多个肌肉虬结,体魄雄健,跳出画面又悬浮于天顶之上的雕像式人物。抬头仰望,开天辟地的耶和华呼风唤雨、风驰电掣朝你扑来。他转动乾坤,创造日月万物、创造亚当夏娃的宏伟画面,呈现出翻江倒海、气贯长虹的磅礴力量。那种乾坤腾挪、日月旋转、风起云涌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512年10月31日,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揭幕。全罗马的人竞相奔来,一睹这惊天地泣鬼神,有如神灵附体的绝作。拉斐尔看到《创世纪》,感叹:“幸运生在米开朗基罗时代。”巧合的是,29年后的同一天,米开朗基罗在天顶画下方的祭坛后面,又完成了人生的第二幅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只是,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代的沉浮激荡已在这位60多岁的老人心底刻下了伤痛。所以,这幅气势磅礴的作品便少了些英雄主义的气息,多了点无序怀疑的色彩。

从《哀悼基督》落成到《创世纪》天顶画揭幕,米开朗基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辈,变为名满天下的艺术巨匠。由此,人们只看到他光鲜透亮的高大形象,而忽略了他急躁多变、犹豫胆怯的凡人性格。

遇到尤利乌斯二世,是他一生的幸运,也是他人生噩梦的开始。从此之后,他宿命般地沦为一个又一个教皇手中的棋子,陷入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羁绊。为了保全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做过几次无为的反抗,懦弱犹豫的天性又逼使他做出一次次的妥协。

尤利乌斯二世死后,米开朗基罗与他的后人重新签订了规模有所缩减、却依然巍峨壮观的陵墓契约,回到佛罗伦萨。在短暂平静的三年里,创作了体现自己热情意志的三尊雕像:《摩西》和现藏于卢浮宫的两座《奴隶》。

《摩西》英武雄壮,比真人身体大两倍,是最具米开朗基罗典型风格的作品之一。他采用螺旋式身体结构造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雕刻出雄健的双臂,暴涨的筋脉,波浪似的长须衣襟,咬紧牙关的嘴唇,炯炯有神、喷着火焰的目光和右腿弯曲、左脚蹬地,仿佛一跃而起的雄姿,显示出这位以色列民族领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奇威力。

一天,保罗三世教皇带着10名主教去他寓所,曼图亚的红衣主教看到气壮山河的《摩西》惊叹道:“仅此一尊雕像,足以使尤利乌斯二世教皇流芳百世。”然而,《摩西》原来只是陵墓工程中的一座陪衬雕像,只是他鸿鹄壮志的一个缩影。倘若历史可以重演,米开朗基罗能挣脱一切羁绊,以他伟大的心智和超人的能力,定能再造一座无人企及的艺术高峰,留下更多光耀千秋、撼人心魄的绝世瑰宝。实现他“没有一种心灵的意境为杰出的艺术家不能在石头中表白”的伟大梦想。

1516年,继任教皇利奥十世委派米开朗基罗建造佛罗伦萨圣罗伦佐教堂正面,为自己的宗族歌功颂德。米开朗基罗重新坠入黑夜。几年后,教皇克雷芒七又世委托他做圣罗伦佐教堂美第奇家族坟墓。这样一来,1516年至1530年,在创造力最丰盛的时期,他只做了件毫无个人特色的《米涅瓦基督》和一座讨好瓦洛里且没有最后完成的雕像《抽箭的阿波罗》。直到1530年后,他的创作力才短暂爆发,把满腔悲愤的激情和对黑暗时代的控诉,宣泄在美第奇家族坟墓的《日》、《夜》、《晨》、《暮》、《思想者》、《力行者》雕塑中。而原定的“季节”、“时刻”、“江河”等宏伟计划再次破灭。

关于《夜》,米开朗基罗在应答友人的诗中作了诠释:“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耻辱与罪恶存在。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啊!不要惊醒我,讲得轻些吧!”

1534年9月,米开朗基罗返回离别21年的罗马,认识了卡瓦列里,爆出为世人难以理解的狂热爱情。随即,与佩斯卡拉侯爵夫人维多利亚相遇。维多利亚虔敬淡泊的友情,给他苦闷无望的心灵输入了信心、理智和向死而生的勇气。这分温馨的慰藉,伴随米开朗基罗用六年时间创作出鸿篇巨制《最后的审判》,完成了保利内教堂壁画。1545年2月,经过五次契约更改和尤利乌斯二世后人无尽的威逼纠缠,米开朗基罗又雇用两个雕刻家草草了结陵墓工程,终于摆脱了30多年的噩梦。这时,米开朗基罗已是70岁的老人。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一生被这陵墓联系着,以至葬送了我的青春。”

古稀之年,一个个亲人、朋友离他而去,他孤独寂寞,病魔缠身。回首往事:社会动荡,人心险恶,理想破灭。从一个教皇投奔另一个教皇,从一个羁绊转入另一个羁绊的无奈命运,令他身心俱毁。多少个深夜,他独自站在罗马寓所的花园里,抬起犹如西斯廷天顶画中的英雄头颅,痛苦地凝视星云密布的天空,把自己塑成一座雕像。特别是维多利亚死后,他“灵魂的翅翼折断了”,再也没有任何壮阔的热情烛照他的生命。

1549年左右,他开始为自己的坟墓造像。在《佛罗伦萨的哀悼基督》里,把自己雕刻成帮助圣母托住基督尸体的尼科德莫。作品中,英雄末路的米开朗基罗用深沉庄重的悲悯目光,孤独无助、哀婉凄凉地凝视时间,凝视死亡。

人生最后17年,米开朗基罗虔诚尽心、分文不收地担负起圣彼得教堂建筑师兼工程总监的神圣职责。向十字架上的殉道者缓缓走去。此时,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已由盛及衰,初露暮色。

走过人生的艰辛坎坷,经历时代的风云涤荡,1564年2月18日落日时分,风蚀残年的米开朗基罗走完了89年的人生之路,在文艺复兴的暮色余光中渐行渐远、随风飘逝,留给世界一个巨大的背影。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对米开朗基罗一生最好的注脚。

时光飞驰,星移斗转。转眼间,人类进入了气象更新、高速运转的时代。但是,无论世道人心怎样变幻,想起米开朗基罗,我依然期盼:五百多年前那面映红了人类夜空的英雄主义旗帜,能够永远在我们高贵尊严的头上——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