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因其地域、人文、形状、口味和馅料的不同,亦有不同的称谓。如老陕锅盔,军屯锅盔、公安锅盔、“羌饼”演化的静宁锅盔 ;曹操故乡的亳州锅盔;夹着“川北凉粉”的南充锅盔、夹猪头肉的汝州锅盔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锅盔,同与不同,顺应着实时的需要,演化成不同的形态和味道。
食物背后蕴藏的历史和故事,令人唏嘘。
在汉川,锅盔当属一种外来食品。早先的湖泊、沼泽湿地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宜小麦的种植,加上农业人口的散居和土地面积约限制,很少有人去种植小麦。随着地貌环境的改变和饮食文化的渗透,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劳动需求,面食中的汉川锅盔,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风味的食品。譬如,子曰先生描述的锅盔,代表着田二河、回龙地区的特色;心然女士记忆中的“掉茬”锅盔,代表着对古垌冢的印象;笔名“王老大”图文并茂的展示,体现出锅盔在大众生活中的参与度;脉旺的“朱氏锅盔”则是家族技艺的荣耀和传承。“食如其性,食如其人”一地之炊的锅盔,或许代表着当地的人文特征和人格特质。
田二河 的“鞋板锅盔”,经食用菌酵解,体积膨胀至蓬松柔软,取适量捏成“剂子”,撒面粉,压形、牵拉成两头钝圆的长方形,一面撒葱花和芝麻,贴入炉壁烘烤约5分钟后出炉,即成。此时,白案师傅左手用火钳夹住锅盔,特制的不锈钢铲子,从上往下轻轻一戳,将夹着的锅盔塞进印有广告用语的纸袋里,转身送至顾客手上。贴炉面的锅盔焦脆、喷香,蛋白质在高温的催发下,固化成谷氨酸,随热气散发出阵阵麦香。临火的一面,葱香的刺激和芝麻的香味,直逼鼻息。赤手接过炙烫的锅盔,不停地在双手间挪动,口里吹着气,连呼“烫,烫,好烫呀”,又慌忙地掰一块送入口中,或沿着边咬一口,烘烤的坚硬与里层的柔软,在口腔中矛盾的搅合,再经唇齿的磨合后,释放出田间地头的气息,而相间的麦香味又恰到好处地弥合了它的孤单。欲罢不能的口感,匆忙中又有一块锅盔填满口舌。
垌冢的“草鞋板锅盔”带着朴素的情怀,亲情、亲民。面很扎实,揉起来也费劲,往往需借助擀面杖将其成型。偶尔白案师傅会随心所欲的揪下一坨面团,塞入红糖或白砂糖,将它压成圆饼,撒上芝麻,置于火上烙烤,过不了多久,“糖锅盔”就能出炉。有“糖锅盔”的位置就有一群孩子围着,有的踮着脚尖想看看炉子里的锅盔熟了没有,有的甚至蹦起来往里面看,迫不及待的食物期待,大呼小叫的喧哗,老远都能听见。出炉后的“糖锅盔”混着甜甜的麦香气,掰开后就能看见里面还未冷却的“糖希子”,沿着破口往外流,稍不留神,就可能滴到手上,糊在嘴边。舔一口红糖,就着香喷喷的白面皮,美滋滋地一直甜到心里。不过,最能表现垌冢锅盔特色的是它表面撒满了一层厚厚的芝麻,以致让人回忆起它时,都伴着浓浓芝麻的香味。至于心然女士笔下的“掉茬”锅盔,是指锅盔的烤得焦脆,撕咬时成块的散落,还是暗指它的芝麻厚度,撕咬时象渣子一样的溅落,拟或垌冢口音的缘故,把“掉渣”读成“掉茬”?就不得而知了。在笔者看来,垌冢锅盔丰富的吃法里,最原初也最耐品的,还得是干嚼,掰一块锅盔,就着搪瓷缸里的白开水,那丝丝甘甜和唾液淀粉酶所发挥的效用,能征服任何食客的味觉。虽然这种吃法略显原始、粗粝,却更能直观、真实地勾勒出垌冢人质朴的民风。
相形之下,汉川城区的“冲担角”也别有韵味。面粉发酵后的老面,搓揉成条,用刀切成剂子,拉扯成两头尖尖的斜角,形同农村挑草头的“冲担”,故而得名“冲担角”。然后雪花般地点缀几粒白芝麻,匆忙地塞进炉里烘烤。若比起垌冢锅盔的芝麻,就显得不那么大气,多少有些“舍不得”的算计之嫌。不过,锅盔的厚度又比其它锅盔实在,热力作用后外部酥脆,里面筋道颇具嚼劲。细细品味,既有生面的颜色,也有熟馍的味道,吃起来酥香甘甜。一些有经验的师傅,甚至选择延展性好的半发面,辅之以温水,也能得到内里柔韧的质感。
还有老城区的“猪油饼”也属锅盔之列。其制作的工艺相对精细,制成的猪油饼个头小巧,形态浑圆,而在质感上,也更加近似于金丝千层饼。如果说“冲担角”以“干、香”为主,那么猪油饼则是以“酥、脆”为傲。面团用油搓成细绳状,卷曲、抻压成饼,抹上猪油,用油煎至金黄,再置于炉中烘烤。一番工序后,刚出炉的猪油饼,动物油脂的气息进入嗅觉,牵动着食欲,丰富的层次,只需轻咬,松脆的面皮就会“扑簌簌”的往下掉渣,酥脆程度便可见一斑。饼的里面则是绵软的,油脂的鲜香加上食盐、味精、胡椒等调料的作用,时刻巅峰着味蕾的记忆。
锅盔品种的繁杂和形状的与众不同,难以罗列明细。此不赘述。至于流行于市井的“公安锅盔”,一度曾让我费解,没有了麦香的气息和熟面的柔和,怎么也不认为它是锅盔,而固执地把它视为另类。也难怪陕西人公然指出“公安锅盔”是芝麻烧饼,算不上真正的锅盔。更不能接受的是,有些商家在面皮上用毛刷,涂上一层厚厚的“秘制酱料”,既掩盖了面品的原始味道,吃起来也满口都是佐料味。这或许是笔者自我认识的偏差,或味觉的偏好吧。但愿这种“己之砒霜,他之蜜饯”的错觉,不会影响到食物偏好的选择。
有感于锅盔品种的“杂”,它既满足了人们各种口味的偏好,甜、咸、酥脆、松软的“杂”,也包容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散落于唇齿间的“渣”,回甘之余,让人心存感激,感恩于自然的馈赠。而那些掉落在地上的“渣”,大概是在提醒我们:人,需要适时地捡起记忆和自然的本质吧!你说呢。
2021年1月19日 草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