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樵夫的头像

樵夫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02
分享

从推铁圈到骑自行车

黄昏,孩子们在小院里踩着滑板、平衡车、脚踏车相互追逐、嬉戏。一旁,隔壁家的猫,蹲在不远不近的围墙上,神情专注的看着热闹,却又不敢靠近;楼上刚伸出几个小脑袋马上就缩了回去,接着就是“妈妈,我想下去玩”的撒娇声;只有那只胆大的珠颈斑鸠不为所动,一低头一翘尾的“咕咕”叫着。

爷孙三代的童年延长线连着过去和现在。线的一头是对几十年前另一个童年的遗憾、翻转和凝固。暮色依旧,仍是童年的天空,那是一种尴尬而复杂的回忆。虽然生命的厚度不同的方式沉淀,但生命的底色则是人生的压舱石。它由童年经历和生存环境奠定了性格基础,这份时相伴随的生命底色,决定了对于自我和家庭的一种基本接纳和感恩的情怀,也给了生活一份共情的喜悦和心理支持。

许多人的初始记忆大概在三岁左右,而我则显得迟缓、愚钝,五岁以后才记得每天除了推铁圈、打撇撇外,其它都是空白。物质匮乏的年代,铁圈多是木桶、木盆的铁箍,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30~50公分左右。也有用铁棍、铁皮制作的,但都不如木桶的铁箍规矩。推圈用的长柄,用粗铁丝拧成50~60cm,一端弯成一个U型的推槽,把手则弯成“耳形”,或者直接插在一截细木棒里,便于握捏。比较讲究的,还用铁丝弯几个小圈圈,套在铁环上,推起来哗啦哗啦响,格外引人侧目。

儿童运动游戏,没有规则可言。除了比铁圈的外观,比谁推得快,推得慢,能急转弯,那才算本事。悟性高,身体协调性较好的孩子,用推杆从内圈插进去,利用推杆摩擦铁圈控制速度,还可以防止铁圈在不平整的地方弹起。

没有滑板、奥特曼和自行车的童年,在铁圈的转动中过得简单、快乐,当然淘气和调皮的坏事也没少做。那段猫、狗都嫌弃的童年,虽然没有什么幸福指数和安全感,但谁也不敢说它不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对自行车的印象,是从小时候“革命教育”看打鬼子电影里获得的。电影里的汉奸、穿便衣的特务都带墨镜、骑着自行车,跑得飞快。以至于,在路上看到某人骑自行车的样子,就会恨得咬牙切齿:哼,像电影里的狗特务。

我们那时候没有儿童自行车,只有大人骑的“26”和“28”两种,“26”是女性车,弯梁,一般家庭没有,大多数骑的是“28”型。比较有名气的品牌有永久、凤凰,飞鸽,凭票供应,几乎到了一车难求。那时,自行车的实用价值可能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将人带到脚力难及的地方,而且是劳动生产的运输工具。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指引,或是某个家庭共同目标。令现代人不可想象的是,一旦有了自行车,还要到派出所给自行车登记、挂牌,相当于现在给汽车办证。工作人员会将一块铝制车牌卡进后轮挡泥板,上面刻着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某某公安局制”的汉字,车把的中心位置和车架中轴位置,还要打上号码钢印。还有红色塑料封面的“自行车证”里面有自行车的诸多信息,如品牌、车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主人姓名、车牌号码等等。

我是多大学骑自行车已记不清了,应该是少年时期吧。首先是学滑行,掌握平衡和方向,接着是“掏裆”骑三角架,小孩子腿短,跨不上自行车,只能把右腿从大梁底下伸过去踩脚蹬子,身体斜在自行车左侧,歪着骑。这个时候最容易摔跤,稍不留神裤脚就会绞进链条,摔得肢体突出部位在地上擦掉一层皮,或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再长大一点就骑横杠,但身体长度不够,坐在车座上脚够不着踏板,身体全靠脚踩着踏板支撑重量,骑起来上半身是直的,屁股左摇右晃,像现代舞的“太空步”,有的孩子只能蹬“半转”勉强能让车轮转起来,才不至于摔倒。这个时期学得要会不会,是最想骑着自行车到处乱跑的。由于没有自己的自行车,看到别人的车没上锁,就会偷偷地骑几圈,然后在大人的叫骂声中,丢下自行车就跑。

能坐到车座上骑车,大概已是愣头青,骑车有了一定的熟练度,带人是必修科目。带一个人会骑车的人很轻松,但在后座上带一个不会骑车的人,僵硬的呆坐着,双手搂住你的腰,或把后架抓得紧紧的,就不那么容易,歪歪撇撇的难以控制。更难的是带两个人,前边一个,后边一个,一般是前面的人先坐在横杠上,骑动后,后面的人追几步跳上后座。玩起花样来,骑车人撒开左手,上车的人抓住车把的横梁,跟车跑两步蹿上车侧坐在横杠上。搞不好就会把车推倒,或者坐空后一起摔倒。至于单手骑车、丢双手、退壳、双腿绕车把、后座骑等车技,更是男孩子们比拼的常见。

少年时期,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院里的司务长库伯伯,有一辆类似于邮政专用的自行车,绿色的,后架下两边有可以折叠的搁物架,后座很宽,底下有几个向内弯曲的钩子,方便系绳捆绑货物,前后轮的刹车片是两块更大、更厚的胶皮,刹车时可以靠胶皮与轮胎摩擦制动。库伯伯十分爱惜自行车,每天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前后轮的轴承都涂抹上了黄油,链条也用油抹布擦得锃亮,骑起来一点声音都没有。比女人们的大链盒凤凰车不知道好多少倍。院里有自行车的人不多,家里有孩子的会在前面放一个特制的小椅子,搁在横杠上下面与斜杠固定在一起,既安全又舒适,孩子稍大一点的就直接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印象较深的还有一辆装饰鲜艳的彩车,横杠和斜杠被柔软的“红灯芯绒”包着,座板套上绣着花鸟图案,边缘缝上一圈黄色排须,用“松紧带”将绣制好的座套罩在车座子上。骑在路上,甚是好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