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樵夫的头像

樵夫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8/12
分享

榔头蒸鳝鱼


       榔头一个偏远的乡村。远古时期,洞庭湖在这里有一个湖汊埠头,埠头边长着一棵巨大的榔树,成为一个地理标志,故而得名“榔头”。榔头北依汉江,南接黄龙湖,青石板街道狭长曲折,古旧的老砖木房错落其间,恍然遗世独立。间或有舟船载着衣着光鲜的商贾来此,经陆路直达蔡甸、汉阳。
       人们对它的记忆并非它的繁华与喧嚣。而是对一道菜肴的赞赏:蒸鳝鱼。
      相传榔头至蔡甸路上有一条小河,河上原有一座小桥,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行人来往极为不便。当地有一个后生,从小没爹没娘,却也长得五大三粗,人高马大,为人憨厚,见小河阻隔,便卷起裤管,背人过河。至于报酬,给多给少,随客意愿;分文不给,他也不争。因他没名没姓,人们便叫他“善人”。天长日久,“善人”声名远扬。
   南海观音闻说这事,有心度他,从普陀山来此,按下云头,变作妙龄女子。这女子千娇百媚,袅袅婷婷,走到河边,轻启朱唇:“大哥,奴家要到蔡甸去,求你方便咋样?”“善人”见是一个绝色佳人,心中欢喜。屈身背起。快到对岸时,“善人”心生邪念,一不小心,一个趔趄,河水溅上佳人一身,险些把佳人摔到河里。观音又羞又恼,抓起座边扬柳枝将“善人”后脑勺拂了一下:“我看你妄称‘善人’,还是作‘鳝鱼’吧!你这遭千人捉,万人吃的孽种!”“善人”受了诅咒,当即化作“鳝鱼”藏身泥水之中。
  回到南海仙境,登上莲花宝座,观音怫然无趣,心念人生苦海,茫茫众生最易受那伪善之人的欺骗,遂传下法旨:将鳝鱼开膛破肚,让人蒸了吃以警醒世人,又命善财童子持以蒸鳝之方传给可靠之人。
      善财童子来到榔头,见一牧童在湖边放牛,吹笛玩耍,无忧无虑,怡然自乐。善财童子心想:此牧童心地纯正,未受世俗熏陶,正是可靠之人。于是善财童子走上前去,问及牧童乃肖姓无父无母之孤儿,就将蒸鳝鱼之法传给牧童。
      牧童长大成人之后,不再给人放牛,在榔头搭棚子开了间方便小吃店。这小吃店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泡蒸鳝鱼。渐渐地,人们听说这蒸鳝之法传于大善人“观世音大士”,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来者必善(鳝),善(鳝)者必来”。
       榔头蒸鳝鱼的美味,除了烹制的秘诀外,还与本地水质和土壤有关。食者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风味的不同,还有它们奇特的制作和那些复杂又新鲜的招式,让人惊喜不已,唇齿留香。在汉川,当地人穷尽一切手段,孜孜不倦地追求鱼的鲜嫩和鱼味的极致。其中,蒸鱼的作法就有“泡蒸”、“清蒸”、粉蒸”之分。选择食材更是考究“青、皖、鲤、鲫、鳊”首选,其它鱼类次之。仅鳝鱼的菜式,就有爆鳝丝、烧鱼桥、水煮鳝片、盘鳝等。尤以榔头“泡蒸鳝鱼”为代表,其醇厚爽口,肥而不腻的独特风味为人倾倒。选取3两左右的黄鳝鱼1.5斤,破腹去内脏,木棒槌反复捶打鱼脊柱,致扁平(此举的目的在于将鱼脊柱和鱼肉分离,骨质的硬性与敲打的挤压,又使鱼肉纹理断裂,调味品可以延裂隙进入),加入盐、味精、胡椒粉、酱油、料酒、生姜末、大蒜末,反复揉捏至鱼质松软。在鱼的脏面蘸上大米粉,竹笼屉中呈“井”字形码放,旺火蒸制8分钟,入碗。另取锅烧热,猪油300ml水少许烧至八成热,淋在黄鳝鱼上,加入陈醋100ml,面洒葱花,即成。这种因地制宜的作法,把鱼的鲜嫩调制得恰到好处,猪油的厚重、柔滑与醋的奇妙搭配,甘芳可口。食物背后的智慧真是可堪玩味。
        对于老饕来说,对在什么地方吃,与谁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到真正好的东西。食材好,烹饪好,平常吃不到,这才至关重要。很多外地的老吃客,为了吃这道“泡蒸鳝鱼”,开车或坐车来到。或者,竟有人从汉口来榔头,就是为了这一份“泡蒸鳝鱼”。大冬天的,自带饭盒,怕冷却,用旧棉袄裹了饭盒,再坐船咣当咣当回去。这类近乎于疯狂的举动,在今天,应该是不多了。一是今天吃东西,选择的余地大了。什么地方没有饭店呢?什么风格的菜,都能在任何地方吃到。这是一方面。另方面呢,想要挑剔,也挑剔不起来了。
       谈笑间,眼前的菜碗已空。抹一把嘴角残留的油渍,回望这个略显苍老的村落,几家布瓦矮檐,灶台朝街,它散发着古老的韵味,也传承着一道菜肴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