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9
分享

火柴

“八个角,六个面

五毛一包实在贱

服务群众多方便

产于山西平遥县”

    想起这首故乡民间流传的火柴秧歌,记忆的长河里泛起层层涟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火柴并不陌生,吕梁临县西首的人把火柴叫成“洋火”,我们称火柴为“曲灯”。计划经济时期,火柴在供销社出卖,平遥火柴厂生产的一包火柴价格五角钱,用紫色的薄纸包裹,一包里包着十盒,一盒里放有一百根;火柴盒正面中间印有“平遥”两个红色大字;下面是“北京天安门”图案;图案下面又是用汉语拼音组成的“山西平遥少柴厂出品”的字母拼写。看起来特别温馨。

火柴头是火柴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锑和氯酸钾,二氧化锰,硫,是火柴最重要的引燃部分;火柴杆是用木质松软的白杨木或是松木做成,它的前端用石蜡和松香充分浸透,增加火柴的引燃时间;火柴盒侧面是用来擦燃火柴的,其纸是由P(红磷)做成的。

取一根火柴,左手捏住火柴盒,右手捏住火柴杆尾部,火柴头在火柴盒侧面划一下,火柴就点燃了。如果划一下点不燃,再用力划定能点燃,如果用力划了好几下也不着火,说明此盒火柴潮湿了。潮湿的火柴划破红磷也点不燃。

记的小时候,火柴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秋冬季节,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父亲或母亲早已起床,从院子里拿些黄豆秸和玉米棒棒,把黄豆秸折断用力拢成一把,划着一根火柴,在豆秸头头起点燃,看见豆秸燃旺时,把它放入火炕内用力按住,再把玉米棒子折断扔入火炕内用火铲子用力压着,只见浓烟被烟筒口吸走,最后铲些炭压在玉米棒上坐锅舀水,拉动风箱,大部分浓烟被烟筒吸走,少部分淡烟从火炕与锅底的夹缝中冒出来,过上一会,估计豆秸燃完了,抬起锅用火柱按几下,炭就踏陷下去了,再拉风箱,看见夹缝处冒出来的轻烟已变成浓浓的炭烟,说明火炉已生着了。生着火的火炉用来取暖和烧水做饭。家里有了烟火气叫“烟火人家”。

万家灯火不及小家人间烟火,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看似平淡,却也欢喜。

饭后,父亲划一根火柴点燃旱烟,叭嗒叭嗒吸一锅旱烟解乏。美其名曰:“饭后一袋烟,赛如活神仙”!

上坟祭祖的季节到了,火柴是上坟的必备品,到了坟里,用火柴点香,烧表,上贡品,洒酒水,最后磕头。铭记先祖养育恩。由此可见,火柴的作用还真不小啊!

火柴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带来灾难,记的小时候,玩伴王卫娥在某个星期天偷出她家的一盒火柴玩,那是个阴天的上午,还刮着风,她在场院下面的宅基地玩“打火火”游戏,点着的火苗被风一吹,一下子惹着了她家足够一年烧的高梁杆柴禾,霎时,冲天的大火熊熊燃烧,大人们发现后赶快灭火,街坊们把水瓮里的水泼上,用铁锹铲土灭火,在”王家圪堎“(我家坐地名称)所有人的齐心协力援助下,一场大火总算扑灭。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想起仍有些后怕!由此可见,火柴虽好,但小孩子不能玩火柴,玩火柴会自焚!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柴在市场上不见了,打火机取代了火柴,操作方式比火柴更方便。

火柴的消失,烙印了我们国家由落后走向富强的印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