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9
分享

包袱皮

什么叫包袱皮呢?包袱皮又名“包袱布”,还叫“包皮”,就是一块长和宽各八十公分的正方形方块布,用时把这块布展开放在平面上,把要打包东西放在它的中央摞起来,最后把两个对角分别打结。这块布就叫“包袱皮”。打包起来的行囊就叫“包袱”。后来人们又比喻精神上的负担,引申意为某种顾虑或担心,山西临县人口中的包袱皮更有深意:“掩盖某人的错误缺点时就说用包袱皮往住包呢”!

小时候,见的最多的是妈妈的包袱皮,妈妈把祖上传下来的几块铜元(古币)用包袱皮包得严严实实压在箱底,把破旧衣物拆散的碎布用包袱皮包成一包,把新布料剪裁衣服时剪剩的布条条又用包袱皮包成一包,给弟弟娶媳准备下的褥里子,褥面子和被里被面床单炕单又用红包袱皮打包成一包,烂袜子用包袱皮包成一包……妈妈把这些包袱起了名字:诸如“床单包袱,袜子包袱,新布条包袱……”这些包袱整整齐齐地放在箱子柜子里,用的时候拿出来,需用需取。

比如妈妈要给我们做鞋,做鞋前要打袼褙,打袼褙须用碎布布,妈妈就把碎布包袱取出解开挑拣碎布做原料打成袼褙给我们做鞋穿;如果我们把袜子穿破了,妈妈就把烂袜子包袱取出来解开,在烂袜子上剪下一块当补丁,把破袜子补好让我们继续穿;如果要缝被子褥子,就把红包袱取出打开……妈妈的包袱如同宝贝,给全家人补棉袄,做新鞋。

过去的社会,妇女们回娘家时手里拎着一个包袱,这些包袱大都用红绿色头巾作为包袱皮,包袱皮里包几个白面馍馍或两把把挂面,作为看望娘家父母的礼品;平日里赶集上会时也会手拎包袱,赶集回家时买的小鸡鸡也用包袱皮包着运回家中;给孩子们扯的缝新衣的新布,买的饼子也用包袱皮包着。包袱皮穿梭于市井街道,在走亲访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从小爱看书,从书中了解到古时候的绿林好汉,会武功的侠士,他们一出门就骑马,马鞍上挂着包袱,包袱皮里包着几块现洋,干粮或衣物做盘缠,他们中诸如《水浒传》中的燕青、武松……还有爱国的武林高手陈真、霍元甲等。还有许多文人笔下没有写出的无名英雄们一出门,背着包袱等于拿着行礼,饿了就解开包袱皮拿块干粮吃完再上路,他们骑着马背着包袱一路杀富济贫,行侠仗义,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姑娘出嫁之时,大红喜字包袱皮就是高档的嫁妆,包袱皮里包着梳头盒,吃口碗筷,喜糖喜钱……我出嫁时妈妈就是这样准备的。妈妈待我真好,又贴心又会赶时髦。让我终生难忘啊!

   关于包袱皮,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歇后语诸如:“包袱布洗脸——大方,卷起包袱离家——决心出走,骑马背包袱——全在马身上,小媳妇回娘家——背包袱……’

包袱皮在人类进程中演绎了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它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出远门,随手一拉皮箱,替代了包袱皮;空手上街,买的东西有购物袋装。提起包袱皮,如今的孩子一脸矒懂,定会摇头。

一件小小的包袱皮,看似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品,却蕴藏着深厚的传统乡土文化,维系着人间的深情。

    包袱皮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在我心中如烙印一般,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放下包袱说着容易做着难!既然如此,我愿继续背着包袱,铭记乡情,传承这份古老的乡土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