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8
分享

纳拍拍

  锅盖是日常生活必须品。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锅盖都是用高梁秸秆缝制而成的,不仅可以盖锅用,还可以盖盆盖瓮子。故乡人叫这种土制品“拍拍”或“拍子”。

逢年过节包下饺子放在拍拍上,蒸下的馍馍和面燕燕也放在拍拍上晾,煮熟的土豆丝放在拍拍上有渗出汤汤的功效。家家一样,村村相同。由此可见,拍拍的用处真不小呀!缝锅盖又叫“纳拍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乡兴起了一股纳拍拍的热潮,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纳拍拍,老婆婆纳,大姑娘小媳妇也在纳,大家好象搞比赛似的忙得轰轰烈烈,见了面的问候语由原来的“你吃饭了吗”?变成了“你今天纳了几个拍拍”?纳的拍拍除了自家用以外,主要是用来卖钱补贴家用。

  纳拍拍首先要选高梁秸秆。收完秋后,男人们把高梁禾苗背回院子里,女人们把高梁禾苗晒上几天,晒到半干后开始往下掰秸秆,掰了一根又一根,掰了一捆又一捆,忙得不亦乐乎!

掰下来的秸秆要分类,先按长短分,长的能纳大拍拍,短的能纳小拍拍,再按粗细分,粗的捆成一捆捆,细的捆成一捆捆,纳一个拍拍,要粗的都是粗的,要细的都是细的,不能粗细不匀,不然纳出来的拍拍就不美观,也就不好卖。

  纳拍拍前首先要买下大针,然后要用麻搓好绳绳,最后备好抵针,纳拍拍前先要把抵针戴在右手中指上,左撇子抵针戴在左手中指上。这些都是前奏准备工作。

  别看造型很简单的一个拍拍,其实它的工程很复杂,它需要经过选秸秆,起底,就是以十字为基础,经纬处各加一对秸秆,一针扎穿上下四根秸秆,纳住,以此类推,边加边纳,直至纳够所需尺寸。纳够所需尺寸后,要去除掉多余的部分,主要有圆拍拍和方拍拍这两种,其中最难切除的要数圆拍拍,你要确保这个圆是圆的,很难把握这个度,很多人也是卡在这一步,总是切不好。为了保证拍拍能切好,切拍拍用的刀必须锋利,快刀切出的拍拍茬茬整齐美观。

这是纳拍拍的全部过程,一步不到位做出来的拍拍不合格,收购站不收。

 在我妈不厌其烦的责备下,当年的我也曾投入到纳拍拍的洪流中,亲自搓好绳绳三根,把秸秆分类开始纳了,第一步十字好固定,第二步经纬处各加一对也好办,第三步一针纳穿四根秸秆很难,四根秸秆没纳穿,我把左手十指纳穿了,疼的我又哭又叫,这下总算把老妈镇住了,寻的一块棉花烧焦给我止血,没纳成的半成品拍拍也替我完成,我告我妈说:“你女儿不是做这个的料子”!从此妈妈再没有让我纳拍拍。纳拍拍方面,我承认我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当年我村谁纳的拍拍最多?全村人都夸我大娘——王连珍的妈妈(当年我村的妇女主任),她用纳拍拍卖来的钱供女儿念书,把女儿供成了我村唯一的大学生,别看我大娘个个小,纳起拍拍又快又好,一个农家妇女硬是用纳拍拍圆了自己的中国梦,至今谈起这事,全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

现如今,人们用的锅盖都是不锈钢的,拍拍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纳拍拍也成为那一代人的记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

当年的故乡妇女们把废物变成宝,用不起的高梁秸秆缝制成一件件艺术品,体现了故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她们把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倾注在拍拍内,正是这种勤劳与智慧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