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9
分享

做布鞋

“一更里来月初升

撕下白麻搓绳绳

搓好麻绳做军鞋

慰劳咱们八路军……”

这首《做军鞋》歌曲我奶奶常唱,歌曲唱出了当年的手工布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穿着中国百姓做的手工布鞋打败了日冦,埋葬了蒋家王朝,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当年的布鞋不仅在战场上起了重要作用,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穿戴品。由此可见,做布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布鞋最重要的是纳鞋底,纳底先要打袼褙。农村虽然很忙,但鞋总是要穿的,所以家家户户的女人总要抽出一些时间,找一个天气睛朗的日子打袼褙,那时候,妈妈打袼褙时我也帮忙。早饭后,妈妈翻箱倒柜找出碎布包袱,我把案板刷洗干净,二妹用面箩子筛出一些细细的玉米面,伴着早饭吃剩的米汤或面汤在火炉上制成稀稠适宜的浆糊。为什么要用玉米面?母亲说玉米面浆糊制成的袼褙做出的鞋底很软和,软和的鞋底纳时易穿针。做好这些后,母亲把选好的布搬到院子里,这些布大部分是自家穿旧的衣服,铺破了的床单褥单,母亲平时把它们洗干净收拾好,现在派上用场了。

布以棉布为上,若有旧床单是最好的。我们帮母亲把浆糊均匀地在案板上抹开,母亲挑一大块布料整齐地铺在浆糊上,拍平。然后抹浆糊铺第二层,第二层可以用一些碎布头了。零七八碎拼凑好,如此二至五层就可以了。最上面的一层最好用整块或大一些的碎布,据说这样不容易掉。在贴好每一层布后要用手掌使劲拍结实,我喜欢干这个,跟玩耍一样,常常拍打的满脸溅满浆糊,一张袼褙弄好后,我和母亲各提住案板的两个角,把沾有袼褙的案板贴在墙上晒,袼褙在温暖的阳光下晒上一两天后就干了。这时,母亲把整块袼褙从案板上撕下,存放在柜子顶上,农闲时做鞋用。

做鞋之前,首先要沓上鞋样剪鞋底和鞋面,那时候的农村妇女都有许多鞋样,有男人穿的、女人穿的、小孩穿的、肥的、瘦的……用旧报纸或旧年画剪成的,平时夹在旧书里,我家的鞋样压在火炕上铺着的席子底。这些鞋样不光可以自家用,全村人互相借用。

春夏上地歇下,冬日农闲,都是女人们做鞋的时侯,女人把存的袼褙拿出来,厚袼褙做鞋底,薄的做鞋面。做鞋底需用两层袼褙,沓着鞋样剪下两层,剪下来的袼褙碎料一层一层撕开铺在两层鞋底中间,这样做出来的鞋厚而耐穿。鞋底剪好以后,还要用两指宽的白布条包裹住鞋底边,用浆糊把两层鞋底沾在一起,再把沾好的鞋底用一块完整的好白布包在上面,这叫裹鞋底。鞋底裹好以后,用大石头压在上面,压上几小时鞋底瓷实就收拾起来,有空的时候再纳。

纳鞋底不是个容易事,用针线不用说,纳前要用麻搓好几根绳绳,还要准备顶针,锥子和钳子。鞋底厚,用针扎不透,先用锥子捅,后用针线穿,顶针戴在中指上用力往里顶,小钳子用力往外拉,这边顶进去,那边拉出来,这一针才算完成。看一个女人手巧不巧,要看她纳的鞋底好不好,鞋底好的标准是针脚密,行距匀,勒进去的绳子痕迹够深,勒进去的绳深说明用的力气大,纳的鞋底结实。

在我的记忆里,我村的女人几乎是一年四季手不离鞋底,鞋底永远也纳不完,到街外唠嗑也要纳,到别人家串门还要纳,到生产队打场歇下也是边聊天边纳鞋底,我仔细看见她们纳鞋底时的样子,头微微垂下来,稍弯,戳,扎,顶,拔,一气呵成,碎发随着动作微微晃动着,真是一幅美丽的画!是啊,劳动的女人最美丽!

鞋底做好再做鞋帮,鞋帮也是用袼褙沓上鞋样子剪下,用浆糊沾上一层条绒布做鞋面,等到浆糊干后,缝住鞋后跟再裹鞋口子,鞋口子先裹里口后裹外口。

鞋底鞋帮都做好后开始合二为一,鞋底鞋帮缝合在一起鞋才算做好。上鞋扳鞋帮又是个技术活,扳不好了会歪,做成的鞋穿上不舒服,我婆婆告我说我公公上鞋很麻利,婆婆做好鞋,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公公完成的。婆婆心中偷着乐!

布鞋底透气性强,穿着不打滑很舒服,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换上新衣服,穿上新布鞋,脚底生风。

现代人不穿布鞋了,乡村城市都不见布鞋了,冬天买的旅游暖鞋里面,鞋壁四周又白又软的人造毛挡风增暖,穿上站在冰天雪地里也不冬脚,舒服而美观! 每个季节的时尚鞋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再也没人做鞋了。

布鞋的消失,让妇女们消停了,消停就好,幸福多了!活了这么些年,穿了那么多布鞋,我始终觉着布鞋好穿,由此赞叹,中国妇女的勤劳与智慧,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