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8
分享

搂柴

  “淼淼炊烟起,柴禾饭菜香”。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是故乡人的口头禅。在以前艰苦的岁月里,柴禾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重要,“民以食为天”不假,但“食燃柴方熟”是公理啊!必竞食物不能生吃,要煮熟,蒸熟,炒熟方可入口,这期间让食材熟的过程离不开燃料,当年农村的主要燃料是炭和柴,炭要花钱买,农家缺钱买不起。因此农户的燃料都是“就地取柴”。这个取柴的过程乡人叫“搂柴”。

每年春天节假日,我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相跟上去地里搂柴,说是搂柴,实质是搂草。

星期日的早晨,天刚麻麻亮,奶奶就叫我起床,我匆忙穿好衣服,奶奶塞给我两块窝头,我把窝头装入口袋出门,拿着绳子和小撅头,为防止背柴时脏了上衣后背,还要拿个烂马甲。现在想起来,那叫:“魏虎上阵——家具一楞”。出了大门又叫上玩伴改娥和卫平,我们三人相跟上山搂柴。

来到山上,发现妈妈喜欢的蒿柴大都长在崖上,由于人小个低,高崖上长的蒿探不着,只能用小镢头刨崖底的,为了搂到足够多的柴禾,我只能这个崖底跑到那个崖底,刨下的一棵棵蒿草用力拉着聚在一块,把绳子放在坡地,摆成n型,把集中到一块的蒿草一棵接一棵放在n型的绳子上,为了便于捆绑,蒿柴往绳子上放时根部和稍部必须错开,放好后用绳子把蒿草使劲束住。

由于相跟三个小伙伴,人多力量大,我和改娥一人拽着绳子的一头,使劲往上拉,卫平是男娃劲大,两手托住柴草捆往上推,我们三人费了好大劲把三捆柴草运到路上,这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响,我从口袋掬出奶奶给的窝窝头三人平分,吃完窝头背上蒿柴,上坡坡,过弯弯,再下两个陡坡回家了。奶奶看见我背着柴回来了,高兴地夸我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我家女娃也不吃十年闲饭啊”!

打那以后,星期天早上我搂柴如同吃茶饭习以为常了,每次给家背回柴,把柴往院子中间一甩,然后大声喊:‘妈妈:“我又搂回柴来了”,那张扬的架势,如同给家背回了一座“金山”!

自古节气不饶人,树到霜降落叶子,又到了初秋搂柴的好季节,乡间的小路上铺满了金黄的树叶,家家的灶膛都要吞噬柴草,乡人看见这些树叶,眼睛都变绿了,老人小孩都加入了搂柴的队伍。

 十二岁那年的秋天,又是一个星期天早上,公鸡打鸣三遍刚完,奶奶就叫醒我,我担上用藤条编的笸篮,奶奶拿上扫帚和铁锹,奶孙俩相跟来到村里的小道上搂柴,说是搂柴,实质是楼树叶,真没想到,村里的一个赖皮比我们来得还早,他用扫帚划出一大块地皮,声音提到高八度,对着我们霸道地吼叫:“我划住的地方谁也不许动”!奶奶为息事宁人,带着我离开那条道,又到村里另一条街上,还好这里没人,奶奶把树叶扫成一堆堆,我把一堆堆树叶铲入笸篮中,天刚大亮,我就担着满满两笸篮树叶,奶奶拿着铁锹和扫帚满载而归!

十月天气,秋收刚完,生产队种过玉米和高梁的田里还有根,乡人叫它玉米茬和高梁茬。这些茬子也是我搂柴的目标,当年我和父亲相跟在一起,父亲刨茬子,我捡茬子,担荐子……且不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饭以燃柴为本,担回一担担玉米茬子,如同担回一担担希望!

民间关于搂柴的俗语也不少,阳曲县的俗语云:“男人是那搂柴的筢筢,女人是那放柴的匣匣”,形容夫妻一心一意勤俭度日。还有,吕梁的新媳妇过门,老婆婆们往往攥住手细瞅,见粗指大掌的,就说:“穷命,搂柴的手”。

数十年的变化天翻地覆,现在农村也烧上了沼气和天燃气,烧水做饭,“啪”地就点着了,连火柴都不用,蓝色火苗就在炉灶上跳跃。收割后的柴草堆在田地里碍事儿,人们用打火机点燃了,弄得狼烟四起。飞机停飞,高速封闭,人畜窒息,成为一大公害。这就叫时代不同了,价值观更替。

现如今,打开手机,网上寻图片,看到镢头铁锹,既熟悉又亲切,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是它锻造了我孩童时代坚韧、坚毅、坚强的品质;也是它在时时提醒我,别忘了过去的苦难,要珍惜今天的甜蜜。是啊!怎能忘记呢?我魂牵梦萦的柴筐、大筢、麻绳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