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九年秋天,我们国家刚刚解放二十年,那时候的中国农村走的是农业集体制路线,家家生活贫困,户户缺衣少食,我的童年生活在半学半农中度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话不假!八九岁的我已是小大人了,在奶奶的督促下,我早早学会了干活,拾粪是我干过的农活之一。
那时农家买不起化肥,地力跟不上,庄稼产量低,有时候把翻盖房子的土墙土坯、翻修的土灶也都弄烂撒地里做肥料,要想给贫瘠的土地增加点营养,多打粮食,只有去拾粪。
那时的家禽都是散养,街外或乡间的小路旁到处有家禽拉下的便便,拾这些便便有什么用呢?就是种庄稼时当肥料用。而这些家禽拉下的便便是不用花钱的好肥料。把这些粪撒在田里,庄稼才能长得茂盛,秋天粮食丰收不用饿肚子。所以拾粪如同担水一样,是关系到生存的一件大事。
初冬的早晨,村庄笼罩在薄雾中,犹如一幅水墨画卷。公鸡的啼鸣声打破了宁静,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远处的群山在晨曦中显出朦胧的身影,仿佛还披着昨夜的梦境 。宁静的村庄,村子里的人仍在酣睡中,而我早已被奶奶叫醒了,一手拿着笸篮,一手拿着铁锹,迈着自信的步伐出发了,开始了我一上午的拾粪劳作。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里盘算去哪拾?我常常光顾杜家湾(我村地名),杜家湾养猪的人家多,还有两三户人家养有母猪,母猪生下一窝一窝的小猪,拉下的粪便真多,我把这些粪便统统铲入笸篮中。回家途中还要经过贺家圪垛(我村地名),贺家圪垛有两户人家喂着两圈羊,所以此处拾的都是羊粪。再向下走两个坡坡,就到了我家脑畔上,这里有生产队的牛和驴经过,这里能拾到圆旋形的牛粪和羊粪蛋蛋。说到羊粪,想起了一句歇后语“羊粪蛋蛋一面面光”。时至上午九点半左右,我已拾到满满一笸篮粪,由于人小力气小,走上十几步歇一歇,扛着一笸篮粪,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回家了。迎接我的是爸爸的夸赞,奶奶的笑脸,妈妈的热饭。
每年的春、秋、冬、节假日三季,拾粪是我常常做的营生,那时候农村响应:“多拾粪,广种田,多打粮”。
拾来的粪和柴灰混合在一起,是上等的肥料,粪是庄稼的奶水,我拾到的粪都被父亲担到我家宅基地了,宅基地长出的南瓜又大又圆,奶奶说至少有我一半的功劳。
再后来,我村小学兴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要求每个学生每年交回学校三十斤粪。为了有上学用的书书本本,我别无选择继续拾粪。故乡谚语说得好:
“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
它是好肥料
种出大西瓜”
我的童年在劳动中度过,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我深深地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早早地爱上了劳动。
劳动啊!只有劳动,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推动着人类进步,勤劳的中国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