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4
分享

故乡的歌谣

“订锣锣,订鼓鼓,不捉猴猴捉鼠鼠,红布,绿布,一把挽住……”

记的小时候,小伙伴们常常站在院里或街畔,拉着长长的调子,象唱歌似的扯开嗓子,高声喊着歌谣,空旷的山谷中久久回荡着孩子们的喊声。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岁月里,歌谣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什么戏?红灯记,不要脸的外孙也想去”。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故乡人人会说能唱。这首歌表面意思是唱外孙想到姥姥家看戏,实质是女儿对娘家的想念。在过去,吕梁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缠了小脚的女人回一次娘家谈何容易,一般情况很少回娘家,也只能等到故乡唱社戏时回去。八十的老婆婆想娘家,想娘家,回娘家,是女人们一生的主题,外孙住姥姥家也成了一种奢望。

“点油油,抹油油,油油花,炒芝麻,不是你找,就是他寻”。这是一首玩“藏人人”游戏时的歌谣,一个小伙伴伸开手掌,另外几个小伙伴把自己的食指放入伸开手掌的小伙伴掌中,这个小伙伴用手指点所有小伙伴的食指,歌谣落音时停止点,停在谁的食指上谁就要找藏起来的小伙伴。这首歌谣,儿时的我唱了无数次,伴着我长大。

“倒对、洗硙、一洗洗到冯家会,赶上村里起了会,买的两根丝腰带”。这首童谣到赶集的日子里才唱,这和《白毛女》电影里杨白劳唱的:‘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属于异曲同工,在苦难的岁月里,丝腰带也是奢侈品,拥有一根丝腰带是穷人的念想。

“百军百军 簸 簸箕 ,一簸簸在枣树底,枣树底家吃糕嘞,羡的百军跌跤嘞”。

这首歌谣表面意思是在取笑戏弄百军,实质还是说明了社会穷,劳动人民吃不饱,看见人家吃糕,羡得垂涎三尺,馋涎欲滴。给现在的孩子们讲,他们绝不会相信。

“刘书记来了不要怕,家里穷的没办法,粜了高梁扯迪卡”。这是我村人为一对闹离婚的夫妇编的歌谣,歌谣中的刘书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担任我们安家庄乡的公社书记,七十年代农村走的是农业集体制路线,那时农村家家户户以高梁为主食,但这家女主人爱穿戴打扮,把家里仅有的高梁口粮粜了也要买新衣穿,迪卡是当时挺时髦的一种布料,在故乡人看来,成一座婚姻盖一座庙,成人之美是好事,歌谣中指责她卖了口粮买衣穿做法不对,弦外之音是做法不对还想离婚,这种离婚理由不充分。果然歌谣一出,婚没有离成,看来故乡人还是很有智慧的啊!

故乡的歌谣,映照出生活的万千气象。“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处暑不出头,割的喂了牛”。“秋风糜则寒露谷,熟不熟要收割”。是世世代代故乡人的农事总结。

吟唱着故乡的歌谣,我从小学读到中学,后来教学,再后来成长成为名震乡邦的艺人,我从古老的《诗经》里找到了歌谣的源头,在《红楼梦》《西游记》里发现了歌谣的踪迹。

许多年后,我发现自己小时背过的唐诗,宋词,元曲,热衷过的晋剧,黄梅戏,早已忘得七零八碎,丢三落四,只有故乡的歌谣久久在耳边回响着,如同烙印刻进脑海一般。

我敢说,故乡的歌谣是最原始最动听的歌谣,愿聪明的故乡人多多创作正能量的歌谣,福泽子孙,世代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