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4
分享

故乡的井

纯真的童年时代,我与故乡的三口古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记忆的深处难以抹去,生活在以农耕为主的故乡,心中的那三口古井成了重要的亲切的温馨的印记,古井是生命之源,它与乡亲们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我的童年从八岁开始,星期日和放学后经常担水,春夏秋三季家里的吃水一半靠我担。

我村一共有三口井,分别座落在后村,中村和前村。由于村中村民居住分散,前村与后村相距一里。想当年,村民们都就近取水吃。住在后村的村民都在后面的一口老井上担水。

后村老井井沿的四周铺几块石板,井沿外是土地面,井口东南面是一条小溪,井口距离小河一丈远,小溪边栽满了柳树。井口呈圆形,此井足够三丈深,井边常竖放着吊水用的圆柱形长吊棒,吊棒直径二三寸长,一头钉有铁钩。供村民们吊水用。受小河边的柳树影响,这口井里流出的水有柳树根的味道,水微苦不甜,所以我很少光顾这口井。

居于村中的一口井是辘轳井,这口井不算老井,年代不长,是七十年代初期打开的,此井建在一个正方形的石台上,石台清一色用青石头垒起。水桶通过辘轳的转动就能把水打起,此井水质一般。居于村中的居民为了省力气,大部分人家取此井水。我家住在村中西山上,去中井担水虽近但坡陡,我嫌费力,因此这口井也与我缘浅。

前村头的井最古老,此井井沿井口井壁铺满了石板,井口呈大大的正口形,井深两米,井壁上有一层厚厚的绿苔,到了夏天,有时候能看见井壁上爬着的壁虎和青蛙。由于是老井开了多年,泉眼冒水虽然不旺但井水甜,熬出的稀饭好吃,自然用户最多。我常常来这口井担水,老井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我看见她格外亲切,我与老井缘份最深。

全村虽然有三口井,但每逢夏天遇上干旱,小溪早早干涸,人们要担井水浇菜园,井水自然供不应求,村民们为了取到水,天不亮就起床了,刚开始担回的水很清澈,后担的是井底的水,里面含有泥沙,变得浑浊不清了。无奈之下,后井头的人常常走上二里路,去前井头担水吃,这种缺水的状况困扰了乡亲们很多年。

上个世纪1997年春天,扶贫攻坚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山西省委派遣了两支扶贫工作队进驻我村。工作队的同志们看到乡亲们吃水有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村民们发现距离后村半里地的北头马河滩(我村地名)有两股清澈见底的山泉,或高或低,时缓时急,发出不同的声响,一会儿如铁马奔驰,一会儿如雷声大作。泉水慢慢露出来,如螃蟹吐泡。

工作队员听到这个好消息后,连夜召开了党员会议,会上决定把马河滩的泉水引至村中井中。说干就干,全村男女老少拿着铁锹齐上阵,个个信心满满,人人劲头十足,全村八百人排起了长队,献身于挖渠的战斗中。

人心齐,泰山移,没过几天,渠已挖开,省农科园出资五千元买了水管,剩下的钱请工匠筑了蓄水池,把马河滩的泉水和中井里的井水合二为一。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实事。

再后来,乡亲们在党的关怀下家家安上自来水,户户水瓮上接有水龙头,乡亲们彻底和担水拜拜了。

如今,乡亲们都说:“吃水不忘工作队,时刻想念共产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