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5
分享

儿时的破棉衣

2022的冬天来得太早,进入深秋的重阳节那天气温突然下降很多,室内温度在十八度左右,室外寒风凛冽,街上的行人穿着羽绒服,戴着口罩,双手插入裤兜里,骑电动车的头戴头盔,手戴手套,匆匆忙忙穿梭于街道上,由于受疫情影响,平日热闹的广场几乎没人……这天寒地冻的一幕,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冬天。童年的寒冬,妈妈用她那勤劳灵巧的双手给我们姐弟五人每人缝制一身棉衣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还很贫穷,中国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走的是农业社集体制路线,全民上下计划经济,买棉花用棉票,买布用布票,买饼子之类的食物用粮票,布票粮票棉花票按人口供应,想买布和棉花,有时凑够钱没有布票棉票,有时候有布票棉票却没钱,平日里大人小孩都穿补丁衣服,只有过年时仅给孩子们扯布缝新衣。缝制棉衣的棉花用旧的时候多,旧棉花日久时长变得瓷实,妈妈经常抽空撕棉花,用手撕过的棉花既软和又保暖。

棉袄三年絮一件,穿小了拆洗再穿,或者把小的拆洗后絮好让老二和老三穿,老三穿小了让老四和老五穿。棉袄没有棉裤费,袖口前襟破了拆洗时打补丁。棉裤比棉袄费多了,棉裤年年深秋或初冬都要絮。

小时候,我仅有两条裤,春秋两季妈妈把两条裤缝合在一起就成了“夹裤”,到了夏季把夹裤拆开就变成了两条单裤,冬天到了,这两条单裤就变成了棉裤的里子和面子,补丁多的做里子,补丁少的做面子。我穿着这两条由单变成夹,再由夹变成棉的裤子度过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假如一年有五季,我的裤也不会添成三条。用一句俗话总结我的穿戴叫:“老虎下山一张皮”!

妈妈疼爱我,每年一到九月深秋,就会给我缝棉裤,由于我只有两条裤, 缝棉裤这天,我大白天钻进被窝里坐在炕头。妈妈把夹裤拆开,捡了碎线线,洗干净两裤子,待干后把裤子上开的窟窿眼儿打补丁。然后将其中一条的里子朝外,铺开平整,开始絮棉花,絮完这面絮那面;挨腿的一面先絮上一层层新棉花,新棉花上再盖上一层旧棉花,裤腰边和裤腿边上絮得薄,中间絮得厚点,覆盖上另外那条裤片,翻折下口;翻折时絮棉花的一面要放上一块大报纸,让报纸护着棉花,避免棉花翻折时弄团,把裤子卷起,先卷两裤腿,卷至裤腰时翻折,然后上引线,缝棉裤完成。

缝制棉裤絮棉花是个技术活,棉花要放均匀,不能薄厚不匀,絮棉花忌太厚太薄,太厚了穿上棉裤走不动,太薄了穿上冷得不行。引线不能太稠或太稀,引线稀了棉花易团,引线多了把棉花压实了,所以每间隔二寸缝一道道引线正合适。一条棉裤,妈妈要缝制一天,天黑就缝好了。我穿上妈妈缝制的棉裤,高兴的连蹦带跳合不拢嘴。

到了换季的时候,往往棉絮外露,窟窿眼睛惨不忍睹,从上小学到初中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能穿到一身得体的棉衣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奢望,那个时候想着,日子很可能就会这么一直紧紧巴巴地过下去,出头之日渺茫!

我儿时穿的破棉衣,她一直紧贴着我,一直温暖着我,也一直惆怅着我。她伴随着我成长,她和我不离不弃,一起走过了我童年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

我怀念母亲给我缝补的破棉衣!更怀念充满母爱的温馨岁月!

抚今思昔,让我感慨万千,拉开衣柜的一橱,里面挂满了女儿的冬衣,有打底厚绒裤,有紧身巴比裤,有羽绒服,有棉校服,有红昵子大衣,有皮草……如今的孩子过着丰衣足食的优裕生活!比我们这一代的童年生活富裕百倍。

我们一定要告诫孩子们:“时尚美丽得体的服装不是人人都有,现在俄乌战争还在继续,可想而知当地的孩子们肯定穿得破破烂烂,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让孩子们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谢改革开放的成果,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