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巧莲的头像

王巧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8
分享

油糕

一提到油糕,人们的脑海里就迸发出这些词汇:“甜蜜密、香馥馥、香扑扑、甜津津,香喷喷……”油糕与这些词汇如同孪生的姐妹兄弟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食的大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加工油糕的原材料故乡人叫“糜子”。提到糜子,想起了故乡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糜子经,倒如:播种方面——干种糜子湿种谷,芒种糜子急种谷;锄苗方面——糜除点点谷锄叶,除糜糜,溜皮皮”;收割方面——秋风糜子寒露谷,湿打糜子干打谷等等。这些农谚知识,在我家种植糜子时都能派上用场。只有种植下足够多的糜子,吃油糕才有保证。

刚收进瓮里的糜子有水分,难去皮壳。为了容易去皮壳,在艳阳高照的晴天,把糜子摊在干净的场地上暴晒,让水分蒸发,把糜子晒干。

或者把糜子摊在热炕上,吕梁一带做饭时的烟火通炕头,让烟火气把糜子烘干。

晒干或烘干的糜子装入袋子,扛到碾子上碾,经过碾压加工去皮。

去皮后的糜子叫“大软米”,一粒粒大软米滚圆滚圆的,金黄金黄的看着耀眼。

想做油糕吃,必须把大软米加工成面粉,加工之前,首先要淘米,淘米还是用冷水好,这样可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冷水浸泡后的米捞出后滤水,放入簸箩中,簸箩中的大软米放上一两天后,水分已渗入米粒内,再把这些米装入袋子,放在碾子上碾压,成为做油糕用的糕面。

蒸糕之前,面盆内舀入适量的糕面,用凉过大气的开水拌糕面,开水拌过的糕面变湿结成小疙瘩。

    给锅内放入适量的冷水,往火炉上坐锅,锅内放入蒸篦子,蒸篦上铺上用水湿过的笼布,给锅加热,锅内水开后,把拌起的糕面往蒸蓖上洒上一层,盖住锅盖蒸,蒸上一会儿,估计锅内的糕面被蒸熟了,揭开锅盖再洒上一层层后再蒸,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盆内的糕面用完为止。

蒸熟的糕出笼放在案板上,冒着热气,金黄金黄,发着亮光。趁着热度进行踩糕(把小疙瘩压碎),往这团糕上洒上面粉,再往面粉上倒入油,用擀面杖使劲擀,擀后再用手和,这样加工后的糕更加精细了,又软又光滑,踩糕完成。

踩好的糕用热笼布盖住,用刀切上一块,搓成一棒形切段,一小段一小段的糕揉成团待捏,捏糕要包馅儿,馅儿分两种,红糖馅和豆馅,把包糖馅的捏成圆形的,豆馅的捏成长形的,捏糕要趁热,凉了发硬不好捏了。捏成的糕一个个小巧玲珑,精致好看。

糕捏好后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一一炸糕。把油倒进炒瓢加热,待油滚开后放入糕,糕在热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响声,炸糕要用筷子翻,看见糕的表面吹起泡泡赶紧翻,等糕变黄了,我拿起锅铲轻轻地把它们翻个遍继续炸。翻过几次后,看见糕变成深黄色的了,再一个个夹到盘中,如此反复几次,捏下的糕全部炸完。不管有多热,我迫不及待地吃起来。

啊!真香,自己做的糕就是不一样呀! 说它色香味俱全,一点也没夸张,走近一闻,一股甜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被泡在这油糕的香气里,吃了一个,再吃一个,百吃不厌,好吃的油糕让人回味无穷。

故乡人给油糕起了很多雅称,过年时吃的油糕叫“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古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如金”。

生下孩子过满月时吃油糕,俗称“满月糕”,寓意孩子茁壮成长,长大成人成才,人生顺顺利利。

老人们祝寿时要吃油糕,此糕俗称“寿糕”,寓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孩子们中考高考时更要吃油糕,因“糕”和“高”谐音,寓意“高中及第,高中夺魁”。

青年男女举行结婚典礼仪式时必须吃油糕,美其名曰:“喜糕”,寓意婚后生活如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宾朋满座高高兴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饮食文化的不断提高,油糕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特殊的保护和传承。

为什么要传承“油糕”这一非遗呢?因为油糕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员,在民间的“婚丧事宴”中占了主要地位。人们喜欢吃油糕,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油糕好吃,而且因为油糕有很多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吃了油糕将会收获喜庆,幸福,吉祥如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