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查阅过龙广观音洞的相关资料。但是却没有实地走访过。我决定实地走访做更深入的了解。在走访前我给龙广的十几个朋友打电话了解相关情况好按图索骥,他们都说没有听过观音洞,也不知道观音洞在哪个地方。一个在县政府上班的朋友说自己去年带着中央电视台的去转了一天都没有找到观音洞在何处。嘴是江山脚是路,我决定先从大概位置打听着走。在要动身时有朋友说因为生态环境好转,这段时间蛇虫横行,建议秋冬季节再去,我犹豫了。暂时按下了实地采访的念头。看着手里有限的资料,我最后还是决定实地探访一下。
下午四点过,我和一个朋友开着车来到了龙广七星村。先把位置定在观音洞公交站,在观音洞站口不远处,我们遇到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我们问她观音洞怎么走?她一脸懵地看着我们说:“观音洞?观音洞?没听说过哎!我就是这里长大的人,我只知道有个七星洞,会不会你们说的观音洞就是七星洞哦?”为了更加核实观音洞是不是七星洞,我疑惑地看着她:“七星洞是不是被考古学家采挖过,挖出一些动物和古人类的骨头化石?”她笑了,露出雪白的牙齿:“哪有?七星洞我们小时候经常去,就是七个洞连在一起,我们这个村叫做七星村,地名估计就是来源于这个洞。看吧,七星洞的洞口就在那里。要不你再问问其他人,看看七星洞是不是就是你们说的观音洞。”我朝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口字型的洞口,在几杆翠竹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单看洞口,景物秀美,看上去很有气势。我心想,应该这就是传说中的观音洞吧!会不会是因为官方和民间的称呼不一样产生的误差导致的?洞口不远处有两户人家,我走过去找到一个老人打听,得到的结果是观音洞不是七星洞,观音洞还得朝村子里走,老人指着村子北面青青的山说:“你顺着这个路,一直往里走,观音洞就在平广寨北面尽头的那座小山的半山腰。”
一路打听,一路走。因为路况不熟,好几次我们的车驶入窄窄的乡间小路,真正的进退两难。后来遇到一个年纪大的老人,才告诉我们要一直靠着左面的路行驶,绕一个大圈再到右面的山头去。好不容易到达了右面的山头,导航让我们一直往前,我们一直在山里转圈圈。就是找不到观音洞。后来问了一个在掰玉米的老人,老人说要在有个水塘那里往右拐,我们开着车往右拐了五六十米,前面就没路了。导航上面已经显示这是平广寨北面,还能在哪儿呢?只见道路的尽头有两三户人家。我决定再去问问。
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楼一底的房屋新崭崭的,应该是刚修没几年,院子里种着花草。一个头发花白、身形瘦矍的老人在侍弄花草。我向他打听观音洞,他说:“就在那里。”他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柏香树树林。我一脸的懵,我就是从那里过来的,没有看到有什么标识。老人放下手里的活,说:“我带你去。”我不由得喜上眉梢。老人说完,就迈开脚步走在我前面。我赶紧跟上,一路走,一路交谈,老人名叫程荣品,快六十岁了,穿着拖鞋走山路都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当年考古队来发掘地下的那些“宝物”时,就在程荣品老人家里吃的午饭。程荣品老人说:“考古队的那些老师们好厉害哦!连地下埋得有东西都知道。他们当年来挖掘时,还是我做饭给他们吃的。这些老师们和蔼可亲的。”老人带着我来到柏香树林子边,在一个毫无任何标识地方往上爬,进到柏香树树林,才发现树下没有长杂草,整个林子里除了茂盛的柏香树,地面仿佛被人打扫过一样。老人走在前面,我问:“叔,这地方会不会有蛇?”他说:“不会,这个林子里干净得很。”我亦步亦趋地跟在老人后面。往上爬了大约二十多米,我就看见一块石头上捆着一块红布,那布料一看上去就是新捆上去不久的,一种神秘感浮上心头。洞口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小猪,有的像山羊,还有的像金蟾……老人告诉我,这是一些地方上的老年人在七月半时携着酒肉相约来这里祭拜的。走近了,只见石头前面有好些碗。看来,这应该就是那些来到这里祭拜的人留下的。石头的旁边还立着一块碑,上面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广观音洞遗址,国务院2013年5月13日公布及立碑单位和日期等字样。走到这个地方,就觉得凉风一阵阵袭来,茂密的柏香树枝叶,筛落下斑斑驳驳的光斑在地上摇晃。
向上看去,这是一个槽型的山洞。洞口高十二米,宽约二十米。我在老人的带领下朝里走,山洞斜深约十五米,南向,高出盆地约二十米左右,西侧有一穿洞,亮光照进洞里,使整个山东变得明亮起来,这个穿洞把整个山洞变成了牛鼻子状。偏洞大约高八米,宽在五米左右,向里斜伸五米处有一个小小的孔,从里面传出叮叮咚咚水滴落的声音。洞顶悬挂着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有的像水波纹;有的像悬挂着的蝙蝠;有的像熊;有的像宫室,像器皿……它们奇形怪状,即使不比着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正中间的一组钟乳石,呈梯状排列,一步一梯的往上着,看上去特别像我们上下楼的楼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阶梯上方那个巨大的石笋,仿佛能听到它拔节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发现每一梯的中间都是水槽状,有的里面还有着清清的水。老人说:“若是雨水季节,洞顶会有一股水顺流而下,水就顺着这些天然阶梯一步一步的跳下来,流进下面的阴河里,形成的小瀑布非常好看。”我朝老人指的方向看去,那条阴河,应该就是从那像一扇小窗户一样的地方进去吧!古人类居住在这个地方,或许保证了充足的用水需求。我问陈老人家:“顺着那个小洞进去,里面是不是很深。”老人说:“里面进去最起码有二十多米深,或者更深。”老人面露难色:“都这个时候了,也不敢进去嘛!”我知道很多洞穴只从洞口看去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很多洞都有特殊的入口,进去之后别有洞天。我看了看表,这时候已经快要到下午六点了,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深探洞穴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也就只好作罢。
我高高举起手机,顺着那天然的“阶梯”向上爬。我用手触摸那巨大的钟乳石,摸上去凉凉的略显粗糙。我把手探进阶梯状的水槽里试试里面有没有水,水冰凉冰凉的从指尖传遍全身。中间的这组石钟乳,形状尤为独特,像垂幔,像一座座小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像神话里送子的观音大士,像悟空,像八戒,像一个个黄发垂髫的孩童……一切全凭自己的想象罢了,这组奇异的“壁挂”把整个洞穴分成了两室。这些石钟乳或石笋,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洞穴内经过长期的地质条件所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碳酸钙沉淀物。石钟乳是一种碳酸岩石,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分解之后,就会形成碳酸氢钙溶液,顺着岩石向下流淌直至边缘,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形乳。一些岩石在洞穴顶部水滴到地上,在跟空气接触之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碳酸钙沉淀出来,形成钟乳石,钟乳石每年就只能增长0.1毫米左右。由于形成时间太过于漫长,石钟乳对远古地质考察,也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最起码也是几万年的成长史,它们见证了在这片土地上古人类是怎样走出这个洞穴,从野蛮落后走向文明先进的今天的艰辛历程。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难怪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古人类会选择在观音洞生存繁衍。
站在“阶梯”上,老人指着洞口的两个人工采挖过得深坑对我说:“这些是当时的考古学家们采挖的留下的坑。在这之前这里是平的,人们在附近的山地里劳动累了还常常到这里歇凉,遇到下雨天还到这里避雨。”
我看了看那些差不多一人高的坑,想象着当初考古队挖掘的情景。据文献记载,贵州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现场挖掘出土遗物有石制品四百余件,石制品依加工技术的差异分打制和磨制两类。打制石器主要含有疤砾石、石核、石片和石器等,磨制石器仅发现几件,分石斧和石锛两类,以石斧居多,局部磨制,器体长四到九厘米,宽三到六厘米,厚零点四到三厘米。骨制品数十件,多利用动物骨块加工而成,少量为动物角加工成器,有打制、刮制和磨制三种。器类有锥、铲等,以骨锥为最多。陶片较少。遗址内除发现石制品和骨制品之外,在上层堆积中发现的人类遗骸也是其重要发现,从头骨片、肢骨和牙齿等形态特征观测,其应属晚期智人范畴。而遗址内所出土数以万计的动物遗骸。种类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涉二十余个种属,有螺、蚌、鱼、鸟、竹鼠、豪猪、蝙蝠、猕猴獾、熊、猪、鹿、牛、羊等。除此,在遗址内还发现一定数量的植物籽;用火遗迹有灰堆、炭屑、烧石、烧土和大量烧骨及炭屑大量的灰烬遗存等,证明当时人类不但会用火,也会保留火种;而螺壳化石数量之多,在贵州同期遗址中为罕见,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观音洞的人类,在进行狩猎与采集的同时,也向水域捕食。考古学家们从而认定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的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安龙县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月,安龙县人民政府在观音洞立有青石刻碑载文。2013年5月,龙广观音洞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于“国保”之列。2013年11月,安龙县人民政府在观音洞洞口立下了这块纪念碑。
据观音洞附近村子里的老人们讲,在很久很久以前,观音洞里有“俫子”(又称俫人)居住。后来,这些“俫人”渐渐出洞下山,寻找平坝地带,依山傍水修房造屋。“俫人”开荒除草,耕地造田,种植庄稼,驯养牲口,由住山洞的野人生活进步到居房屋有耕种食熟物的人类生活,同时成了龙广地方的土著人,人们称为“老户”,又称“拜饶”,是龙广布依族的先祖。龙广这一地名的本身,其实是布依语谐音“弄晃”衍变而来,弄为田坝,晃为宽阔,意为宽阔的田坝。观音洞的遗迹证明,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古老的人类从观音洞里走出,祖祖辈辈都从不曾放下前进的脚步。又过了若干年,这些“拜饶”不忘先人们创业的艰辛,每逢当年阴历七月间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大家带上过“七月半”的大米、糍粑、米酒、鸡、猪头、豆腐和香纸,携儿带女,扶老唤幼,到观音洞集会游玩。人们首先在洞门口点香烧纸祭祀,然后在洞里乘凉唠嗑,妇女吃糍粑和豆腐,男人啃着鸡腿夹着猪头肉下酒,缅怀先祖创业不易。这也许是我进洞前看到的那匹红和那些碗的最好的解释了。
夕阳褪去灼热,把半边脸懒洋洋地斜靠在山头。洞里的光线开始变暗,林子里都是归巢鸟儿的鸣叫声。我们不得不下山。辞别程立荣老人,顺着原路,踏上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