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广川的头像

唐广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2/14
分享

轻轻地说 深深地爱

提起纵马草原,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彪悍粗犷、纵酒豪歌的蒙古人,翻滚腾跃、飘忽来去的骏马,以及唿哨的狂风骤雨、雷鸣闪电……而作家王樵夫的散文集《纵马草原》(作家出版社20191月出版),让我看到的却是轻轻地述说,继而徐徐地展开绿野、蓝天、溪水和壮汉柔情、旷达凄美的画面,并于轻轻地述说中润滋出深深的爱,昭示出作家心系草原、拥抱大自然的历史责任感。舒缓、深情的语言风格带给人的是美丽的草原风情和沉甸甸的绿色历史记忆,读来时而心清气爽,时而酸涩苦痛,进而又看到了希望。

是的,希望总是伴随着苦痛,乃至某些无奈。

“假如草原没有了马,牧民就会忧伤……”老牧民哈斯额尔敦的伤感何尝不是大草原的哀叹!这位一生与马相依为命的《最后的牧马人》,曾经何等的自豪,因为“马是蒙古人的翅膀,马让男人在草原上飞翔!”因此他与马“投影于天空”“投影于大地”,及至“骑着马儿走遍了世界”——那时的草原何其辽阔,马儿驰骋,牛羊自由地觅草,牧民更可以放牧千里。或许正是这种看似原始的游牧生活,使得草原更绿,河水更清,天也更蓝。但当牧场成为某些人逐利的筹码,围栏,开发,汽车、摩托车等等诸一成为草原生活的主流时,偏小的圈子使得植被被反复踢踏,脆弱的、被固定活动范围的草原便露出一片片沙土,“在这片草原上,人要活着,植物要活着,动物要活着……都要和谐相处。”可是,曾经的无边无沿的绿野正在退化,曾经万马奔腾的场景几乎消失殆尽。所以“万物有灵,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作者看似娓娓道来,心里却与哈斯额尔敦一样,是在含泪地诉说)。而哈斯额尔敦的“呓语”似乎也成了一声绝响:“将来有一天,我希望自己的尸体在生我养我的这片草原,变成茂盛的青草,青草被牛羊吃掉了,牛羊被狼或者人吃掉,循环往复,让生命得以永恒。”而这,恰恰又是哈斯额尔敦与黄骠马发出的悲鸣!恰恰又是作家对本真草原——绿色,生态——发出的深切的呼唤!

如果说《最后的牧马人》是主人公哈斯额尔敦和黄骠马“发出了一声悲鸣”,那么《额吉和她的其其格》,则是又一篇撼人心魄的佳作。

额吉是广袤草原上最优秀的儿女,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勤劳并熟谙草原上一切生产生活的技巧、事理。她热爱草原上任何一种动物,从不虐待草原上的生灵;她觉得羊羔,马驹,牛犊,还有狼崽子,都和人类的孩子一样可爱。一个夏天,一窝穴居食草的小旱獭遭遇暴雨的袭击,正在牧羊的额吉发现了瑟瑟发抖、岌岌可危的这群小家伙,便在泥泞里轻轻捏着它们的皮,一只只地救了上来,把它们移到了安全地带。那么其其格呢?则让额吉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其其格是一只小马驹,在那个狂风暴雪的冬夜,它几乎被冻死了,瘦弱的母马生完了小马驹,就在饥寒中走了,撇下了其其格——这是后来额吉为小马驹起的名字。被唿哨的寒风震醒的额吉匆匆跑了出去,把它抱进蒙古包,擦胎液,用蒙古袍为它取暖,又几经周折找到了一匹母马,终于使其其格有了哺养……最终,其其格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它陪伴额吉,它更随着额吉的儿子乌恩奇飞奔在无垠的草原。当看到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蒙古族汉子的乌恩奇和驰骋草原、已然是一匹骏马的其其格由远及近,回到蒙古包前时,作家写道:“额吉猛地扑到地上,亲吻着这片青青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她和阿爸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孕育了儿女们的大草原。”看到这里,不仅“乌恩奇悄悄地哭了”,相信读者也会掉下深情的泪!

可额吉毕竟老了,她的“脸上沟壑纵横,头发几乎全白了,背也驼了。”但其其格一直跟着她,跟到了贡格尔河边,“河水漾起一圈圈次第扩展的波纹,在波光潋滟的河水里,荡出一条条闪光的弧线,一直密集地向对岸荡去。”

——无疑,这是一曲献给额吉及其所有伟大母亲的赞歌!是献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交响曲!

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只会取悦于个别人,只会迎合某种“时尚”。而王樵夫却是一位责任感、使命感系于一身的作家,他关注人生,关注马背民族,关注草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读《纵马草原》,读者看不到华丽的辞藻,看不到故弄玄虚的“文采摆摊”,其字里行间都满溢着平朴的笔调、厚重的生活底蕴和真挚的民族感情。

“歌声是蒙古人的翅膀,马儿是蒙古人的安答(兄弟)”。在《蒙根其其格的歌声》里,“蒙古包前面的空场上,几匹母马被拴在那儿,蒙根其其格正提着桶,蹲在马的左侧熟练地挤马奶。粉色的蒙古袍衬托着碧绿的草地,宛如盛开的萨日朗(山丹花)”,于是,在这幅恬淡、素雅而美丽的水墨画中,这位蒙古姑娘舒缓、婉转的歌声像清泉般汩汩流出:

 

春天里的百灵鸟啊妈妈,

沿着山岗来回鸣叫。

春三月的女儿呀妈妈,

我想念妈妈心如刀绞……

 

看到这里,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上,沐浴在清风中,凉爽、惆怅、向往等诸多心绪都揉进了这歌声里。有风吹来,柔柔的,痒痒的。远处,传来牛哞哞的声音和羊咩咩的叫声。

但是,这天籁般的歌声与天赐的美丽画面还会持续多久?蒙根其其格会长久生活在草原上吗?那些住进城里的蒙根其其格们以及她们的孩子们熟悉这些声音吗?还会热爱这些声音吗?

有情的生活是在怎样无情地改变着人生!

“可是,没有了蒙根其其格歌声的草原,却会让人心碎。”作家落笔至此,蒙根其其格的歌声却再次回荡起来,且不绝于耳——人们多么希望蒙根其其格这朵萨日朗永远在草原上绽放啊。

同在草原上绽放的,还有《兄弟赛马手》。这篇散文不仅延续了作家朴实的写作风格,还展示了其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和心系马背民族文化的耿耿情怀。

好马配好鞍。记述勇猛无畏的赛马手,作家很自然地写到了马鞍。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善于制作马鞍,而且善于装饰马鞍。草原匠人能制造出十分得体的马鞍,不但主人骑着舒服,连马也会感到舒服。”马鞍有各种各样,“有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蓝马鞍。除此之外,在马鞍其他部位,还要镶嵌骨雕或贝雕,雕镂出各式各样的花纹。”作家的细致描写,再现了草原马鞍文化的独特魅力。

好鞍配好马,好马配英雄。兄弟赛马手塔拉和朝鲁爱马,爱马鞍,更爱顽强地去拼搏夺取冠军。他们也的确多次夺冠。但当一次大赛临近时,爱马的腿却肿了起来。兄弟俩找来兽医,为爱马输液,精心护理,昼夜陪伴。马似乎理解兄弟俩的心事,也深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打着响鼻,表示着自己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累死也不肯认输的决心。比赛当天,兄弟俩与爱马来到赛场,看到这里宏大的场面,赛马手和马心旌摇荡。可是比赛前一刻,兄弟俩拥抱着爱马,最后还是离开了赛场,因为马的腿仍然在肿着啊。但人们深信:这铁汉柔情的兄弟俩,分明就是冠军啊!

前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而文学创作,每个人都可为之,但难得的是出精品。《纵马草原》就是一部真正的草原文学精品。作家务实的创作态度,扎实的生活功底,倾情于草原文化的心怀,为读者一次次地展现着马背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展示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过目不忘。人们永远记得“额吉和她的其其格”“最后的牧马人哈斯额尔敦”,还有“悲天悯人的阿爸”“女赛马手阿茹娜”“兄弟赛马手塔拉和朝鲁”,更忘不了“蒙根其其格的歌声”。那是绿水青山的回响!那是金山银山——生态,绿色——的永远的呼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