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荷的头像

萧荷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2/29
分享

紫荆藤

                       文/萧荷

 


初识“茅庐”

 

    头天下午接到部里打来的紧急电话,说是要在第二天之内把考察的相关材料送到,火急火燎中,我把这几天准备的材料装了袋,带了点简单的洗漱用品,第二天大早便出发了。

    这几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远在家乡300多公里,好在一路高速,所以赶起路来不怎么费力,只是一路的高低限速令人着实有些烦躁,到目的地时已近午时,还好部里的同事没有下班,我连忙把车停好,抱着材料往楼上送,一步一步小心谨慎地踩着嘎吱作响的楼板,有些心慌,尽管步履轻健。几分钟,终于走完这段“如履薄冰”的楼板“长征”,大袋小袋用羊皮纸袋装好的材料被我气喘吁吁放到了干部股办公室的桌上,等待查验,同去交材料的同事早已在我先到,验完他的材料便紧跟着验我的,工作人员招呼我们在一旁坐下等候,那位先到的同事轻声细语地与我聊了几句,便都保持起沉默,约么过了二十分钟,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偏瘦的男人走了进来,他问工作人员材料看得怎么样,将成为同事的T答了他,他转过头打量了下我们,紧接着对我们说让我们赶快到部办公室上班,语气有些严肃,表情还算和谒,目光亲切带着犀利,我有些紧张,又有些震惊,心想,应该是查验合格了吧,这位对着我们说话的人应该就是我未来的领导吧。

    没有任何防备,也没有任何准备,我灰头土脸的开始在部里上了十来天的班,诚惶诚恐的我作为一位新人,不敢提任何往开一面的请求,在这座开始渐渐熟悉的城市孑然一身地住了十来天的大酒店,接受来自绵绵阴雨的洗礼,时而在一个人单独呆在办公室的时刻望着楼下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发呆,细数它们的袅娜姿态,也正是此时,一株别样的植物映入眼帘,它枝干很细,枝条很长,叶片不大,呈椭圆状,密密的叶片附着在细细的枝条,整株植物就这样在周围大树的空隙里婉转生长,在枝与枝的缝隙间寻找阳光,从此,我看上了这株名叫紫荆花的植物,并开始默默观察它,欣赏它,研究它,爱上它。

   “茅庐”成为我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办公场所,三层的土木结构保持着伟大而壮丽的红色“本色”,红色的大五角星在房顶瓦片上坚强矗立,饱经风霜。虽不能与三国孔明的茅庐相题并论,某种意义上,也有相通之处,风雨飘摇中,于我或于这座城市更或有它特殊的意义。

 

 

“北国春光

 

来了大半年,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地处滇东北乌蒙腹地的气候就是这样。雾蒙蒙的天气笼罩着这座城市,霓虹与高楼在雾气里若隐若现,湿气与忙碌的到来,短暂的春节也随之远去,白雪皑皑的大院也在开年的第一缕阳光中活灵活现。

经过几个月的雨雪风霜,我最挂念的还是那株躲藏在大树中间的紫荆藤,透过老旧的窗户,看着它光秃而又弱细的身子,我忧心忡忡起来,它会不会死了?我的疑问里有些悲伤,生怕坐我对面的同事觉察到我这无味的异样,佯装着面带微笑。谁让我一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它?又是谁让它恰好长在我的眼前呢?

又过了十来天的时间,大院里的树木花草都抽出了嫩芽,紫荆藤还是没有任何动静,我很心痛,很失望,开始厌倦这里的寒冷,若是没有这些无情的寒冷,小小的紫荆藤怎会悄无声息地离我远去。周围的大树继续带着傲慢的叶片在寒风中招摇。紫荆藤啊!紫荆藤!……

办公桌上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夹杂着下乡回来的泥土味,疲倦已不知所以然,埋头苦干在我的心里已然根深蒂固。这座楼的灯算是大院里最寻常不过的长明灯,它不分白天黑夜的点着,仿佛是在为芸芸众生们照亮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疲倦里,我寻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真谛,在一个不起眼的灿烂春日里,紫荆藤上爬满了它紫云般热烈的花。

这些碎碎的小花沿着它弱细的藤儿慢慢攀爬,密密麻麻,直到藤梢的最前沿,真是藤到哪里,花就开到哪里,在仓然林立的大树间,在枝繁叶茂的密林里,在浓厚无趣的叶片上,在愁云惨淡的玉兰间,褐色的藤条勾勒出它曼妙的身姿,紫色的花朵是春天为它添上的最炫色彩,一簇簇,一丛丛,跌宕起伏,仿佛盛开在地平线上的浪花,又仿佛是漂浮在天边的云霞,它无需绿叶陪衬的盛开无疑是这片花园里最明亮的春华。

我欣喜若狂,激动的泪花在眼眶中翻江倒海,原来“北国"也有灿烂春光!

 

星辰伴月

 

来回的路总是很远,很长,每一次归家,总有述之不完的感慨,还好,黑夜中的路途有星辰相伴,黑夜中的我不孤单。

又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原本年初二就应该到岗上班,疫情原因,早早出发的我被卡在了返岗的高速路上,各省都在封路,我只好费劲全力找了个最近的出口,转回了家,家乡的大街小巷也都在一片奔忙中做好了防护,口罩、体温计、防护服、登记簿成了疫情防控人员的标配。家里人看到“早出晚归”的我很奇怪,都一副吃惊的表情问到:“你怎么回事,还没一天的时间又回来了。”沿着高速路绕了一天,头晕脑胀的我也只能用三个字应付:“封路了。”就这样,又在家里呆了七八天,那儿也去不了,那儿也不敢去,单位正是缺乏人手时期,职工没到位,很着急,我在家里呆着也心慌,整天背着手垫着脚在客厅转来转去,电视里疫情播报不断更新,一遍又一遍,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还好,有一天突然听到高速路放行的消息,在家窝囊的日子终于到头了,激动得我连夜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出发,母亲担心我这段时间找不到饭吃,于是放了些大米、腊肉、蔬菜、水果在我的行李袋里,出门前还不忘叮嘱:“记得自己做了吃,别饿着。”

蜿蜒而又漫长的高速路感觉越走越远,驱车行驶了一百多公里,一辆车也没见到,孤独感尤然心生,天渐渐黑下来,身体单薄的我在如长蛇般的公路上休息了两次,服务区里喝了点热水,吃了点自带的泡面,继续前行,蓝天白云似乎并不在乎夜的黑,依旧在高高的天空飘摇自在。出发时我给朋友们发了信息,F甚是热情,回了我一个“666”的大红包,祝我一路顺利,L一直关注我路上的安全还好是一路晴天,没有寒冷的阴霾,打开车窗,透透气,消解一路的困倦,浩瀚的蓝空中繁星点点。星辰相伴,月光如水照进副驾驶,温暖,柔软,像一位志趣相投的贴心同伴,融化了一路的孤单。星光映衬着皎洁如盘的月亮,向赶路的人儿昭示着前行的勇敢和担当。这些晶莹剔透在头顶闪烁的眼睛,注视着我一路前行。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漂泊在外的漫漫长路,也许每条漫漫长路上都会有不同的艰难险阻,然而,心中有了光,就有了照亮长路的星辰,这些点点星光会一直与你做伴,直到人生的终点。

赶了一天路,终于挣脱黑夜,步入繁华,晚上9点多钟回到寝室。晨钟暮鼓,周而复始的轮回里,继续往后的征途。

 

故里他乡

 

两年后,由于照顾家人的缘故,辗转回到了故,现已经一年多,回头想想那些岁月终身难忘。

那时刚到单位工作不久,人生地不熟,除了同事外,几乎不认识其他人,家乡熟识的两位同道好友对于我的远行表示较为担心,推荐我认识了几位当地的老师,老师们对于我的到来也很欢迎,安排了我在那里的第一次聚会,也算是见面会,聚会中结实了谦虚亲和、才华横溢的Y主席,执于小说写作的G老师和善于评论的X老师及其他几位颇有才华的老师们。

Y主席是有名的诗人、作家,鲁39届学员,在写作方面给了我很多引导,我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文学和写作,Y主张文艺爱好应撇弃功利性,这一点,我们持有共同的观点,每每与Y讨教后,他总会从自己的书架上挑出一堆书让我拿回去“欣赏”,每每临别时他也总会习惯性的对我嘱咐道:“多看书!”Y就是这样一位有名而谦和的导师!

两个多月很快过去了,单位的同事们都已相互熟识,在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指点下,我也找到了适宜自己居住的寝室,也算是安了家,某天单位开会时,也终于见到了我们的“老大”,他也见到了我们,后来得知是他身体不好的缘故。“老大”走路很轻很轻,轻到他站到你身边时你一点察觉都没有,好几次,我都被他这种“诡秘”的行踪吓到,每每转过头发现时,他已经进入我们办公室呆了好久。不仅仅是走路很轻,他说话也很轻,让人有种很“温柔”的感觉,但对于我们这些“听众”来说,心里还是充满着敬畏。虽然他个子不高,但对大家的期望很高,我心里也时常牢记:多炼出本事,别给单位丢脸。

单位里的兄弟姐妹们大多时候都是很辛苦,“长官”们也和我们一样,一起加班、吃盒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会来上几个段子,开上几个玩笑,尽管平时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很严很高,但完全感觉不到上下级的差别,在没来到此地之前听说这里的种种,但亲身所经后,发现与他人说的很有区别。很多时候,只要自己愿意学,他们都会很耐心的传教,甚至有时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们也会乐意的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每每出任务时,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感触也最深。想到这里,我内心无比感慨,风风雨雨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看了人生百态,由衷感谢那些悉心教导过我、培养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新冠病毒肆掠整个国家,连所在的这样一个小县城也没放过,所有的人都在与疫情抗争,在疫情里实现价值,用行动抒发情怀,也正是这场疫情,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了L,L在疫情还没蔓延到小城时左腿就受了伤,一直杵着拐杖,做着理疗,年三十又回了趟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没等三天年过完,就匆匆赶回处理疫情事务,对于疫情这种关乎民生安危的重大事项,L总是要亲自上场,尽管腿上的伤不方便,但似乎对于他的工作毫无丝毫影响,他总是这样亲民务实而又勤奋学习,每天晚上坚持学习到很晚,涉猎的东西也很广。不过,L其实也很文艺范,这可能与他过去所学的专业有关。第一次引起我关注的是一次他在会上引用某位诗人的诗,恰好我也很喜欢这位诗人,从那时,突然感觉我们很像,尤其是看到他与一位农村小孩的照片时,这种感觉更是让我必信无疑。能力很多人都有,但情怀却不是人人都有。他喜欢看我那些“瞎扯”的诗,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我有没有在“瞎扯”,很多时候,对于一个较为自恋的我来说,慢慢对他有了些好感和敬仰,也因此成为了朋友。

老百姓们很淳朴,淳朴到让人感动,每次到村里入户,都会在他们家里逗留,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对于我们的到来也很热情。记得一次,我到了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已年过50,家里的两个儿子外省打工去了,带着儿媳和两个孙子在家里,老妇人看到我,很高兴的,连忙招呼我进家里坐下,还没等我开口向她了解情况,她就笑着对我说:张同志又来看我们了,辛苦了!……边说边就拿起锅给我煮起吃的来,见她们生活这样拮据还要为我准备吃的,很是过意不去,我把给他们带来的一些日用品放到桌上,连忙抽身想要逃走,却被她一把抓住,硬是把我留了下来吃了一大碗她给我煮的糖水鸡蛋。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有一次,是到了村里另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是四口之家,前些年男人在外打工,没有赚到什么钱,索性回来搞起了蘑菇养殖,蘑菇养殖的规模不大,但也算是有模有样,应付这个家庭的开支没问题,到这户人家也就主要是了解他家蘑菇的收成情况,两口子看到我来,连忙拉我坐进屋,村子里冬天寒冷,女主人赶紧把家里的火炉生好,让我在火边取着暖,男主人则拿了袋子到蘑菇棚里给我摘了一大袋子蘑菇,临走时非要我带走,拿回去吃,我把带来的学习用具分给他们的两个孩子,想要“逃走”,没想还是被他们“抓住”,留下吃了晚饭后才放我离去。现在想起这些老百姓的面容来,真是为他们的淳朴善良而感动,尽管大山的山很大,大山的路很陡,但是内心却是无限的平坦喜悦。

在那座充满热情的小山村里,同时也结识了当时的驻村书记好大哥C,C对老百姓很热心,很善良,在村里很务实,对待老百姓们的事就像对待他自己的事一样,对于老百姓们的诉求,只要自己能做的就尽力去做,从不推诿。一次,C看到村里很多老百姓家里缺少必要的家庭用具,于是,他就想尽千方百计到处去协调资金为老百姓解决燃眉之急。他总是很热心很耐心的对待每一件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在他近两年的驻村帮扶下,老百姓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好大哥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人,在与他接触的期间,我们被单位派下去的几位同志都是与他们一同在一桌吃饭,一同工作,一同开玩笑,有时加班到深夜时,还会带着我们一起夜宵,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样,虽然村里的条件很艰苦,但干起活来有劲,吃起饭来很开心。就是在这样一个有山有水的村庄里,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他乡的日子很快结束了,这些如阳光洒下的岁月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在这些难忘的时刻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很多。人生就是一场经过,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回忆将成为最宝贵的东西。春秋更替间,不知那如紫云般绚烂的紫荆藤是否还依然生机勃勃、娇艳动人,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那些山山水水,即便身在故里,也感念他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