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光成的头像

罗光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002/03
分享

年是一部生活期待与诗意的总集

1

对年,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概括表述呢?

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这样一时兴起的概括表述,当然算不得最精确的,但肯定属于比较接近真相的一类。

这种盛大,究竟盛大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是盛大到不能再盛大的程度!如果,挑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我想,那就是“无以复加”。

不错,年就是一个盛大到无以复加的盛大节日!

这样无以复加的盛大,直接盛大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真心实意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不愿处于局外,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有着最好的展现,每一个人都尽力把喜悦与欢笑和盘托出,每一个人都以谦恭的姿态出现人前、以最真诚的心思面对乡邻,个体的意识汇入群体、群体的意识取代个体,每一个人精神的步履都高度一致,袭沿商周、模仿春秋、承传汉唐、连接明清,旧符换新桃,新对替旧联,路人相见,拱手折腰,恭贺恭贺、恭贺新春、如意如意、万事如意!

而且这样的盛大,没有谁策划,也无须谁来策划;没有谁来导演,也不必谁来导演,一千年,又一千年;一千年,又一千年,任由时光流逝,总是会在某一个被定义为除夕的夜晚,被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集体推向盛大之中的峰巅。

如同日月星辰,遥应守时。

如同江海潮汐,起落有恒。

 

2

贴春联,是年的重头戏,也是千年又千年最为浓墨重彩的盛大一笔。

杀猪宰羊,打糕做糖,对于天下苍黎,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但春联,却万万不可以没有!

春联,是年的印记,是年的符号。

有了春联,贴了春联,就足以证明,年就要到了,年马上就真的要开始过了。

春联贴在居家之门上。贴在大门、贴在后门、贴在房门,这叫对联;贴在门楣,这叫横披,或叫福“倒”。除此,讲究些的人家,灶上要贴、牛栏要贴、猪圈要贴、鸡舍要贴、柴堆要贴、树上要贴……你看,“风来花自舞 春至鸟能言”“上天言好事 下界报平安”“人勤一世千川绿 牛奋四蹄万顷黄”“朝佛难行西天路 安身莫如高老庄”“鸡可为凤 劳能进金”“成荫乔木天然爽 过雨春花自在香”满眼旺红香墨,到处喜气飘荡,心在心中擂起咚咚战鼓,与年的欢欣始终节奏在应合的频点。

喜儿们的红头绳,当然也是年很重要的情愫与点缀,但与这春联的戏份,显然已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了。

于是,新时代的文艺家们也纷纷瞄准这份重头戏,挺进这份重头戏,与广大民众百姓,共同担当起这份重头戏,同演这份重头戏。送春联,成为文艺家与民众百姓携手的欢乐,成为年又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文艺大观。

距年那个预定的除夕,还有些时日。可村子里已忙碌起年的身影,响动起年的声音。闭上眼,嗅一嗅,年的味道,如栀子花般,有一阵没一阵地隐约浮漾了。市文联韩主席,一早就带着书法家们,来到距市区90公里的村里,村叫海井村,大海的海,古井的井,与中国几乎所有古老的村庄一样,海井村名的背后,同样有着值得与诸君慢慢道来的故事,只是现在还顾不上细述。这些平日埋头雅室,揣测研摹,郁郁勤勤,点横必较的城里的书法家们,一来到村里,一见到满村的笑脸,久裹在身的文质彬彬的文艺高蹈,立马被活力激情草根地气所感染。从堂前搬出八仙桌,从碗柜拿出蓝边碗,从墨瓶里倒出半碗香墨,用毛笔蘸一蘸、舔一舔,铺开红宣纸,“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这个我要,这个我要!这幅是我的,这幅是我的!群众百姓的喜欢,更是让书法家们发起了“人来疯”。雪花飘落脸上,只一瞬,就化为汗珠;寒风幽幽袭来,早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百姓滤热。三个小时过去,一千多幅对联,五百多个福字,挂在晾衣绳上,摊在水泥场上,捏在村民手中,都是“名联有主”。但一长排八仙桌,还有头都顾不上抬一下的书法家们,依然被闻风而来的村民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有位村民说,我们不写不要紧,给我们周书记写一个。一位清秀的年轻人,被村民群众让推到桌前。一个说,这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我们村的脱贫致富,多亏了他!另一个说,他是市里下派干部,在我们村扶贫当第一书记已经三年多了!书记在村里条件艰苦,他不愿让爱人看见他的艰苦,让爱人在家把孩子老人照顾好,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还有一位村民抢着补充说,书记爱人从市里来过一次,他没让爱人来村里,赶到镇上,陪爱人转了转,在小饭店里请爱人吃了碗牛肉面,就把爱人支回市里了。村民百姓七嘴八舌,被叫做周书记的年轻人,腼腆地摆着手,不能这么说,不能这么说,要写,就给我们村部写一副吧。书法家们却感动了,挑出特大对联纸“决胜扶贫 不忘初心担使命;逐梦小康,众志成城写春风”好!海井的场院上,村民们的掌声,给年的氛围,增添了另一层时代的韵律。

 

3

年的到来,还有一个日子,或说节点,颇具里程碑意义。

这是就小年。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这天,习俗很多,扫尘土,剪窗花,洗浴。但最重要的,就是祭灶王。

灶对人类的意义,不亚于又一次创世纪。灶是人类学会用火后,从茹毛饮血迈向现代文明的又一起点。

黎民百姓,在小年这天,家家都要送灶王。灶王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管着黎民百姓的灶,管着灶里的火,守护着黎民百姓的平安。送灶王,实质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物质极端匮乏、土墙草屋极易失火、人们面对大自然只能心生无奈的境况下,人们心中的一种对物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面对心中假想的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自家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评判赏罚的灶王爷,黎民百姓,除了在灶王爷像前虔诚地供放糖果,并为即将去往天上禀报的灶王爷准备好坐骑纸马,并为纸马准备清水、料豆、秣草,并把融化的糖料涂在灶王爷的嘴上,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不在玉帝那里讲自家的坏话,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然而今天,古老的送灶王,正被我们赋予新时代全新的意义。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我以一名作家的责任情怀,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结合过小年送灶王的民间传统,创作了一部《过小年,送灶王》剧本,指导霭里村六位村民长老出演送灶王仪式,将原来民间送灶王对神的敬拜甚至无奈,转化为中华民族烙印基因中的对天、对地、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大爱。对过小年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深挖与提升,让霭里村以“送灶王”为文化内核的“村长有约过小年”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连续四年成为央视新闻联播或晚间新闻过小年传统文化成功转化的报道亮点。

 

4

除夕,是年的高潮。而元宵节,更是年的狂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用解读,这不是狂欢又是什么!那年元宵,我的那篇《今夜,等着你的千百度》,就是被一个叫峨岭的村子“高铁小镇闹元宵”的狂欢澎湃激情催生。当然,元宵,也是年这部生活期待与诗意的总集最后一个篇章。经过元宵夜天下无尽的狂欢,我们的年,才依依不舍地暂时安静下来,吮吸日月星光,积蓄精神能量,等待又一个新年的到来,又一场年的盛大狂欢!

                     2020.2.3《大江晚报》整版刊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