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夕,一位在外打拚、不曾谋面的山里姑娘,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幅热汽腾腾的水饺图片,并附上了“冬季吃饺子,一年不怕冷”的文字注释。读罢图文,因打听到姑娘而立之年,依就单身,于是写下了:“冬季吃饺子,开春做嫂子”的幽默调侃,祝福姑娘华丽转身,来年开始新的生活。
记忆里:冬至又称“冬节”或“贺冬”,是中华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从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它揭开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是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以后,黑夜渐短、白天渐长。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远离故乡的游子,尊重乡村民俗晒饺子的暖心之举,让我有了一种无法平静的感动。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日,遵循天象和器物之光的时间刻度,就像巴黎圣母院那个善良的敲钟人,从不爽约地信守对大地的承诺。人间,因它们的精准赴任而流金溢彩、人们也因此安享24节气带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的故乡是“峡似长廊、天如玉带”的盐泉古镇。小镇的人们以制盐为业,他们对“冬至大如年”的民间习俗,没有太多的感悟。70年代,从乡村纷至沓来的临时制盐工人(俗称乡工),每年冬至,都要将家乡带来的一些白菜叶或萝卜缨子,加上少许瘦肉,坚持包上一顿丰盛的饺子;作为对自己的奖赏和未来岁月的馈赠。
因为生长在盐泉古镇,我的全部有关24节气的知识,大多源于书本,源于参加工作后的乡村生活体验。上世纪8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于什么是冬至以及有关冬至的知识知道得很少。乡村生活实践和后天的学习,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耘,让我懂得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生产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福气。《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这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安身静体度冬至,快快乐乐过节日。
历史告诉我们: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历经岁月的磨砺经久不衰。改革开放四十年日渐富裕的乡村,无论是立足土地耕耘的农户,还是逐梦他乡、在外打拚的农村青年,他们对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日更加看重。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生产、生活的指导和引领,成为维系亲情、依恋故土的情感纽带和精神财富。愿天下同胞冬至快乐,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