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治的头像

肖治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8
分享

在“文化”滋养中一路前行

 

一、


记忆中,第一次接触“文化”敬仰和崇敬“文化”这个词,始于20世纪70年代。

时我生活的小镇,许多家庭的户主是国营巫溪盐厂的制盐工;但是,古镇“七里半边街”而言,镇上知书达理的文化人也不少。镇上的机关,不仅有许多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在宁厂(四段)盐厂生产车间旁,住着一位接受思想改造的大学老师。他成了我们这群孩子茶余饭后的伙伴,从大学老师那里,我们学到了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也知道了文化的重要和知识的价值。

因为年少,我对“文化”这个词有许多特殊的敬爱和想象。从解甲归田的大学老师那里,我知道了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区别,了解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发射的相关信息。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们那代人的普遍愿望。母亲告诉我:宁厂古镇碧绿的山、恬静自然的水,诚实厚道的人和千年流淌的盐泉,在人们心里,都是一种文化表象和历史传承。

带着对文化的憧憬和向往,7岁那年,走进古镇设在“吴王庙”里的学;开始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学习生活。


二、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传情达意的语言表述或各种知识是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种情感释放。

小学期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的出现,带来了红色的繁荣;电影连环画《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奇袭百虎团》成为当时孩子们的最爱。

儿时,我最爱学唱《红灯记》主人公李玉和狱中临危不惧的歌曲选段和《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曲目。

曾经猜测,能编写出一幕幕现代京剧,创作出气势恢弘的音乐旋律、描绘出精美的连环画者,会是怎样的人呢?在我的情感字典里,那些艺术再现当年场景,将英雄人物演绎得维妙维肖的电影艺术家,应该是真正有文化和最了不起的文化人了。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进入了重庆市巫溪县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工作后我才知道:文化是阳光、似空气,如血液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心灵家园。原来,看似平常、简简单单的“文化”字,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认知和学问。

30多年的摸爬滚打,锻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和性格;工作中成就了无数文艺青年。今天,当我回头张望的时候,八十年代乡镇文化工作的艰辛、工作条件的窘迫,文化工作在乡镇可有可无的情形,已被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繁荣、发展、创新、昌盛所代替。


三、


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沉淀。有人说:你今天的模样和气质,包含你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和爱过的人。文化开启了我对美的感知,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让我不由自主地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历史、语言等多个学科,对文化进行一次次探索、认知和心理界定。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传承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包括一定地域人们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人交流、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大众文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习总书记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我们今天宣传文化工作的法宝和行动指南。

遥看神州大地,放眼我生活工作的巫溪《中国梦、巴渝风、宁河情》送戏进村文艺演出历经多年常胜不衰。巫溪县各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如雨后春笋开满大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全民健身文体活动遍布城乡如火如荼;国家每年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滋润着文化这颗生生不息地常青大树。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构建的理论支撑和工作动力。

伴随改革地深入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全国各地一大批乡村文化守望者,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和铁一般的信念,为打造时代特色文化、为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忘初心,在公共文化服务这片肥沃丰厚的土地,一路高歌、豪迈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