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有“上古盐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镇(宁厂古镇),有一位多才多艺、类似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兄长。一个热爱生活、有情趣的盲人。因为传统乐器“二胡”拉得好,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胡哥”。
胡哥,本名李世和,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苏和平友好时期。取名世和,即“世界和平”有好之意。这位身高1.68米,满面红光、精力充沛的男子,不仅将阿炳《二泉映月》表现的伤痛怆然之感和昂扬愤慨,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还会传唱和演奏当时流行的《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名曲;因此,有人称他是古镇“七里半边街”的民间音乐家,有人则干脆称胡哥为“宁河阿炳”。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 ”
《二泉映月》是阿炳失明后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人的命运交响曲。儿时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常识,源于胡哥的讲授。我和小伙伴对音乐地欣赏,对《二泉映月》凄切哀婉的韵律地认识,很大程度源于胡哥的影响和启蒙。
我们古镇“阿炳”(胡哥)不仅歌声优扬,二胡、笛子演奏熟练,而且记性力特别强。一些音乐歌词或优美的文章,你只要给他念上2至3遍,他就会很快地记住了。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将学校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读给他听,把老师讲给我们的知识内容转述给胡哥,要不了多久,胡哥就记住了。他还从当时一位在古镇接受思想改造的右派知识分子那里,学会了唐诗《卖炭翁》、《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夜深人静的大宁河边,坐在小船上的胡哥和我们一起探讨,愉快交流;成了年龄虽不相称,却有共同情趣和没有代沟的朋友。
二、
胡哥不仅二胡拉得好、而且笛子和歌唱都很棒,是宁厂古镇人人称赞的“阿炳”;为此,他很高兴也很骄傲。好几次,胡哥高兴地对我们讲,阿炳有生活底蕴和真才实学,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和阿炳相比,他可真是差远了。但是,胡哥一再表示,他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很多方面,他和我们一样,比阿炳强多了。
2015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担任《魅力山城》主编的我,在县城一家古色古香的饭店遇见了胡哥。席间柔美的灯光,构画出胡哥白里透红的肤色和一头乌黑茂盛的头发;他依旧那样精神、那样健谈。历史逸闻、小镇趣事;依旧充满着他的记忆。我们举杯对饮,淳香的米酒让他信心满满地唱起了我们儿时熟悉的歌声。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矫健的海燕在暴风雨里成长,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把我们锻练得无比坚强 ......”。
雄浑激越的歌唱,经过时间的洗礼,穿越在小城上空,比当年更加悦耳、清新和动听 ......
三、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胡哥“阿炳”定居千里之外的万州城已经40多年了。 40年间,他上过盲人大学、学过人体按摩;也经历过当下时尚地婚变。现在,他孤身一人地安居万州,时常来电询问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古镇的变迁。他多次往返穿梭在万州、巫溪县城和宁厂古镇之间,情牵“宁河夕阳红”广场乐队友情演出;成了人在他乡,情系巫溪的游子和传递城市信息、讲述家乡变化、青春不老的幸福“阿炳”;一个热爱家乡、内心阳光潇洒的义务宣传员。
2016年春节,宁厂镇60年代出生的许多朋友,收到了胡哥通过快递寄来的奉节脐橙。他告诉我:因为快递公司造成积压或部分物品丢失;一些朋友没有收到。节后,他到快递公司核对、查询,对没有收到礼品的朋友进行重新补寄。后来,我收到的脐橙,就是他春节后联系快递公司重新寄发的。听了胡哥的讲述,我为他的情义感动。他那红红甘甜的脐橙,温暖、延续着我儿时的友谊;千里飘香的脐橙,成为那年新春 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