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洪迪的头像

徐洪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0
分享

陶山的底色

陶山,水,清冽柔情;山,氤氲仙境;陶,莹润精美。

1

花园底村,陶溪自西而东缓缓流过。

一座石桥,古朴的建筑之美,如琴弦,如笙箫,弹奏天地间的妙曲,那便是名闻遐迩的八卦桥。

踏上八卦桥石板,清风轻轻从面庞拂过,溪水缓缓从桥底下流过。疫情尚未完全退去,戴着口罩的村民不时从桥上与我擦肩而过,疫情,最是检验一个人的品性,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我想起陶山的一则民间传说。有一年陶山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然应验得很,百姓平安无事。后来,为了感恩纪念,陶山先民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每逢端午,民间还用陶公所教的药草煮棕子,防病健身。

陶溪之上是八卦桥,古桥的捐资者传说是陶山的名人张声道(1150一1220),他字声之,花园底张氏第十五世孙。公务在身,多年很未回乡探亲,一次难得回故乡陶山,看到陶山两岸村民往来依然要绕大圈子,极不方便,要么坐木船,一旦暴雨水流湍急,极不安全。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他倾囊2000白银捐资建筑石桥。

你会赞叹古代桥梁建筑者精湛的技艺。古桥“爪”字形竖立于河中,呈南北走向。构造精巧,每一桥墩用5根方形石柱构筑,外2根石柱采用侧脚做法,主墩两侧又立结构相似的副墩柱,并锁以石梁,可有效分散水流,以夯实桥身。桥石板刻有线条、棋盘等图案。4个副墩皆有两个长方形的卯眼,似乎曾有过亭榭,充满着许多谜团。八卦桥不像运河上的广济桥、拱宸桥魁梧粗身,而是婉约纤细,别看她那般柔弱,历经八百年而坚固,台风暴雨冲积而纹丝不乱。古桥有自己的密码,其建筑的力学和美学,具有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

陶溪,每隔一段都有一个河埠头。我下桥,蹲坐河埠头,聆听清水碰到桥墩激起水花的声音……想象之前妇女淘米洗衣的忙碌。我们往上游走三四百米,原来在河道拐弯处,还有一条建于南宋的4墩5间梁式石桥河西桥,形状与八卦桥相似,但没有副墩,至今保存完好,河西桥走过八百年的岁月,依然为现代人唱着乡村的歌谣。

一个地方的浓郁文风,是一个地方长盛不衰的法宝。的确,陶山重学、重读、重德行,历时耕读风气盛极。走进花园底村,你会惊叹,自五代至明,出进士13名,赐进士和特赐明科进士等为官者67名之多,其中宋1184年张声道中进士二甲第一名,被皇帝招为驸马。出生寒门的声道五岁就去放牛了,每次路过宗塾就趴在窗外偷听且那么专心,宗塾师发现,让他进来跟其他孩童一起读圣贤之书,学业日精。南宋淳熙十三年(1184),张声道中进士二甲第一名,殿试钦点为传胪,那一年他23岁。宋孝宗招为驸马。有“张青天”之美誉。

由张声道的励志我想到30公里外的永嘉场张阁老的坚守,年轻的张璁也许会想,温州老乡牛啊,我47岁才进士呢,后来他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后话。仕途上,两人都很清廉。张声道历官朝请郎,知永州(军)州事、蒲田知府、湖南提刑、金部郎中等职。他一生博学多才,勤政爱民,两袖清风。在永州,他听闻一位富绅公子胡雄强抢民间女子,立马派捉拿归案,始终不为富绅贿赂所动,依然将恶贯满盈的胡雄判了死刑,百姓拍手称快。在莆田任知府,一位渔民为了感恩,送来一条深海黄鱼来到太守镇门,把黄鱼放在桌上。张声道对渔民说:“下官无功不受禄,请老伯把黄鱼带回”。

应该去看看“张青天”,我们驱车穿梭几个路口,才歇车。刚探身出来,一阵疾雨袭来,似乎为我们洗尘。赶紧撑伞去瞻仰清官张声道,淅淅沥沥雨中,我们擎伞合影。

2

清清的陶溪默默地穿村而过,滋润千家万户,清泉应该来自自福泉山。

福泉山是名山,名山有名人——陶公,我们慕名而来,蜿蜒而上,驱车而至。

山谷溪涧,绿水潺潺,山路延伸到远处浓浓密密的深处,是松树,一块块松树皮贴在树干上,一束束针叶在秋风中摆动,身处如此氧吧的松树林深处,心也渐渐地宁静下来。

施世琥、孙国安等几位先生的热情引导解说。一阵疾雨袭来,我们不躲不避,驻足凝视古庙门口右侧墙上一方青石石碑 “迹著名山”四个大字,另有小字“道光甲申吉日”。秋雨下碑字愈发显得清晰。

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曾在南齐任诸王侍读及太医,愤于朝政腐败,弃官归隐于江苏句容的句曲山。“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能有什么呢?在迷恋富贵利禄的人看来,既无华轩高马,更无钟鸣鼎食,唯有那飘飘渺渺的白云,过着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句曲山靠近帝都,他担心被朝中发现劝其出山。于是又准备行囊,心向江南的名山大川,不知不觉到了浙南,辗转瑞安飞云江畔,隐居屿山、福泉山。

我们驾车走高速,不到半小时即到陶山,感受的是现代气息的风光,而对千年前的陶山,也只能从古诗里去想象。宋名臣赵阅有诗《游陶山湖》:“十里平湖一画船,短篙慢桨恰相宜。”有山有湖,棹声欸乃。

屿山又称木鱼山、市山、寺山,你多少猜出一点历史。福泉山上有白云岭、真诰岩、花岩潭、龙迹潭、青障峰、种玉畦、龙耕潭、系龙岩等,合称福泉八景。唐宪宗元和年间登进士、温州刺史张又新(约780-850),游历江心屿、百里坊、华盖山、吹台山,也登临游览了陶山福泉山,诗兴大发,《青障峰》喷口而出:“一派远光澄碧月,万株耸翠猎金飚。陶仙漫学长生术,暑往寒来更寂寥。”福泉寺东首幽深的竹林里有一条小山泉,名为福泉。这就是陶弘景疫情期间把所研制的丹药倒入山泉,百姓饮用后瘟疫即止的那条山泉。

那时,大罗山与福泉山遥相呼应,大罗山西麓已由“深谷”成“陵”,温瑞平原告成。张又新写有《帆游山》,诗曰:“碧海曾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君看深谷成陵后,翻复人间几时休。” 的确,我们从龙湾到瑞安,翻复人间几时休。

如今,我们驱车温州绕城高速,钻岙岭隧道,便是“弘景大桥”。陶公留在百姓心底,是一个绵长的记忆和一份浓浓的情愫。

3

丽水龙泉有青瓷和宝剑,柔情和刚强;陶山有福泉和陶瓷,有清丽和莹润。我们领略了福泉寺,急不可耐地想去看陶山陶瓷窑。低矮的山冈就在前方,可是导航却一直让我们的车在水稻田间迂回,找不到路,可望而不可即。

《景德镇陶录》“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陶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亦越地,‘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发矣。”史册有记载。千年后的陶山,有多处古窑遗迹。那些低矮的山冈斜坡适合建窑炉,山下江域,便于运输,这一带陶瓷原料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当地人叫做“白泥”,真是得天独厚。群山还提供充足的木柴,先民就地取材。如今,随处挖掘就有许多陶碎片展现在你眼前。据说,曾多次出土壶、坛、瓮、盘、罐、灯盏等瓯窑器物,现保留多处瓯窑青瓷窑址,如上瓷窑青瓷窑址、大团山青瓷窑址等,郑宅村周边的瓯窑遗址更具代表性。

山坡下,路的延伸处一片鲜嫩嫩的黄土,青草映衬下格外醒目。温州瓯窑传人娄林峰先生,是温州著名的汉臣广告策划人和创办者,钟情于青瓷,转让了已做得顺风顺水的广告生意,只身来到龙泉八都,拜青瓷大师王传斌为师学艺。回来就在陶山瓯窑古镇,在青山环绕的郑宅村里,营造他的“陶瓷帝国”。楼上就是他的接待客人的茶室和住所,陶瓷窑上方“汉臣陶艺”,楼下是他研习青瓷的工作坊。

娄林峰先生经常接待陶瓷爱好者,其中包括中小学生,他们实地参观了他的柴窑,许多学校有开设瓯窑文化课程,请娄林峰来上课,传承文化。潘伟光先生是第二次来看陶山的“汉臣陶艺”,上次带瓯塑艺者青弘来,烧制许多了陶瓷精品。这次是带我们去看看,也得到娄先生的接待,一次难得的出行。

匆匆走了陶山精粹的几个点,触摸了陶山文化的轮廓,更多内涵的文化历史需要有待以后去品读。陶山有一群年轻的乡村文化的呵护者和传承者,施世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著作颇丰,《陶山居笔记》《福泉百咏》《陶山文化史》《一打七廉吏张声道》等十余册书。文笔优美,富有哲思。许多企业者对本地文化如数家珍,也乐于为文化传承捐资出力。

陶山一日,陶瓷千年。来自泥土,由水而幻影,因火而凝神,时光洗涤,更为璀璨。

陶山,因诗社聚拢一批年轻人,从他们的谈吐中真切感受到,他们对陶山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真乃一派远光澄碧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