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寄语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西草沟村地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龙家圈街道西南。这个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离沂水县城大约十公里。
要不是沂水县作家协会组织开展红色文学创作采风活动走进龙家圈街道,也许西草沟这个名字和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在我心中还会尘封好久。当然,因为岁月的冲刷,历经此次战斗的人们已经逐渐老去,曾经发生在这个小山村的革命故事,也将慢慢的被人们遗忘。
9月25日,接到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刘振良的电话,9月26日,作家协会将组织一部分精干作家到龙家圈街道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沂水作协红色文学采风”活动,地点是西草沟村和马家旺村。
对于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红色故事,我知道在深居沂蒙山腹地沂水县的诸葛镇、夏蔚镇、院东头镇有很多很多,但对于发生在龙家圈街道(含原柴山乡,已合并至龙家圈街道)的故事知之甚少。25日的晚上,我突然想到我还有几个以前工作过同事尚在龙家圈街道工作,便捞起电话打了过去。“咱们街道的西草沟村你知道吗?那边有什么可以采访的红色故事?”也许是工作年限不够长的缘故,得到的回应是:“西草沟?没听说又什么红色故事,是不是安排你没去崮安那一块采访我们的乡村旅游。”
崮安村,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县内的很多乡村旅游都宣传过,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这个村位于沂水县城西北15公里,北靠瑞云崮,南对太平山,西有跋山水库,东临沂河水,可谓山清水秀之地。特别是国庆节期间作为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乡村文化旅游节重要景点之一,崮安将会给游人带来更多的期待和惊喜。
因为印象中没有西草沟村的影子,对其历史知之甚少,对于这次活动就有慢慢的期待,也怕无功而返。
26日上午8:30,准时来到县文化馆楼前集合。在楼前停车场,魏然森主席、刘海洲教授、杜纪明老师等,还有几名文学大家已在楼前等候。一看这阵势,参加的人员都是沂水的文学精英、先辈泰斗,一下子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和不闻世事感到内疚和羞愧。
简单的寒暄后,大家一起乘车赶往今天的第一站西草沟村。由于对情况的不明,我专门和熟悉的杜纪明老师、刘建青老师同行。杜纪明老师曾经在原柴山乡长期工作,虽已退休,但是还是对那边的情况了解甚多。经过交谈,知道在1944年9月发生在诸葛镇葛庄伏击战的同时,在西草沟村还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斗,战斗规模几乎与当时的葛庄伏击战同样宏大。
在西草沟村,村干部杨西武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同时邀请到杨培安、杨培连两位近80岁高龄的老人家来为我们讲述那段抗战峥嵘岁月。两位老人虽然没有参加当时的战斗,但他们的童年却在老人们的津津乐道中深受感染,讲起那段过往也是激动澎湃。
杨培安老人告诉我们,在1944年的7、8月份(老人们的记述往往以农历记述),西草沟战斗打响。后经我们查证,实际日期应为1944年的9月3日打响。
194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当时沂蒙地区的农村已经大部分解放了。l944年 8月15日,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配合,解放了沂水城。同时,城北的武家洼村、凤凰头村,城西的匡庄、黄山铺,城南的斜屋村,城东的四十里堡等鬼子汉奸据点也被同时拔除,整个沂水县都解放了。
敌人虽是秋后的蚂蚱,但还作垂死挣扎。欲对刚刚解放的沂水一带进行反扑。听老人们说,西草沟这次战斗是和葛沟伏击战同期打响的。
当时,鲁中军区首长情报得知,敌人共有2500余人,在滨海地区一直分成两股,互相照应着进行活动。一股是有鬼子兵和汉奸的主力大队,他们有山炮等重武器;另一股是新投靠过去的吴化文部队。敌人扫荡滨海地区后,又在尚未解放的莒县县城聚集,然后扑向沂水。分析认为,敌人反扑到沂水后,不会重新安据点,而会分成两路继续向西行,返回淄博地区。沂水到博山的公路上,不久前还有敌人的葛庄、东里店等据点,这是新连片的北沂蒙解放区,附近没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敌人有炮车的主力大队,一定会沿这条公路走。为次的汉奸大队,只能走左侧老沂博大路。因而鲁中军区首长就下了决心,要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伏歼灭他们。
鲁中军区王建安司令员和罗舜初政委基于形势分析,于1944年8月底,通知住在沂北县马站的三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去接受任务。孙到达后,王司令向他分析了形势和敌情,并命令他们以三军分区为主,在葛庄地区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歼灭敌人主力部队。这路敌人大约有l300余人,其中有鬼子兵450余人,其战斗力较强,因此调用的部队,除三军分区直属的第一团、第十二团外,又将鲁中军区直属的第二团,也临时调去参战,由孙继先统一指挥。与此同时,军区又调直属四团团长周长胜和政委杜明,命令以他们四团为主,并把军区特务营临时调归他们指挥,在葛庄以南老沂博路上,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歼灭左路之敌。这是一股以土匪为骨干组成的伪军,其装备一般化,战斗力较差。四团接受了任务后,马上组织部队向作战地区运动。
果然,9月2日,日伪军从莒县县城分两路出发。9月3日上午11点左右,右路敌人进入了我葛庄伏击圈,我军英勇奋战,大获全胜。左路敌人同时也进入了沂水城西二十里的草沟村伏击圈。敌人是有1200人的伪军独立旅。旅长是土匪头子陈三坎。
在战斗打响之前,这里的群众已经全部撤出。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熟悉的地形“关门打狗”,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当地群众将衣柜等全部搬出来,各户之间拆墙全部打通,村内形成一张密织的“网”。
战斗打的相当惨烈,参加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一比一。迎击他们的鲁中军区主力部队第四团,群众俗称“老四团”。时任团长周长胜,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政委杜明也是因带兵有方而提拔起来的。他们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挥员。由钢铁般的“老四团”对付陈三坎杂牌旅,显然胜利那是必定的事。
由于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我军埋伏圈,机枪、步枪、手榴弹同时响成了一片。敌人被打懵了,慌忙退回到岭下河沟中,他们在河沟里稍事整顿后又向西岭冲,人数由少而多,连续三次都被打了回去。敌人知道自己钻进了口袋,就慌忙将队伍拉进了西草沟村,经调整后,向三面出击。首先是有多人向北边大荆山子进攻,几次进攻,都被半路上的我军伏兵打回去了。敌人向西也连连发起进攻,草沟西岭上的火力特别强,下午敌人可能换上了第二梯队,火力更猛,但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后来,敌人看着向北向西进攻无望了,就加大了向南进攻的力量。上午由三十几人向上攻,十二点左右就加到了一百多人,但攻了数次都被打回去了。
下午,敌人出动三分之一的兵力,约有三四百人强攻,欲打开一道逃窜的口子。敌人就和羊群一样,集团式从北面向山上冲,当他们进入了我们的火力圈后,远处就用枪打,近了就用手榴弹轰,一次次进攻都被打退了。直到快黑天了,敌人对攻山无望了,就开始撤退。我们的战士则纷纷跃出战壕进行追击,直追得他们都进了村。天黑前,我军形成了对敌人所占西草沟村的严密包围。临天黑之前,整个战场处于极静状态,没了枪声炮声,也没有人喊马叫,村上的鸡狗也没有吱声的。天完全黑下来后,我军利用夜幕的掩护,迅速向村周围运动部队,据说有的农民也主动跑去,要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条件,带领部队前进。
战斗打了一夜一天。据说,当时西草沟村内和整个下河,遍地都是敌人的尸体,汉奸头子陈三坎也在柳泉西北角自尽(也有史料记载为:当场击毙伪旅长陈三坎)。多名受伤的汉奸在村民帮助清理战场时被现场打死。战后,草沟战役牺牲的烈士最终都转入我县的跋山烈士陵园。当时最难办的是敌人的尸体,数量很多,老百姓坚决不准就地掩埋,玷污地皮,对他们暴尸荒野、喂狼喂狗。据村里老人回忆,敌人在逃跑前掩埋的多数伙伴都被挖出来,统统用铁抓钩抓着拉去了村下河。汉奸尸体成了周围村狗们的“美食”。
西草沟战斗是一次迅速而漂亮的歼灭战,以我方很少的牺牲,消灭了1000多敌人,打死了汉奸头子陈三坎,歼敌总数和解放沂水城歼敌总数很接近,在当时也称得起是很大的胜利。但其战果未得到很好的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也未得到很好的宣扬。当时的文字记录很少,只有1944年9月17日《大众日报》以“鲁中军区发表葛庄歼灭战役公报”为题,在讲述葛庄战斗时,有一段讲到了草沟战斗歼敌1000余人。
另外,据老人家回忆,焦裕禄也曾参加过本次战斗,但是经查相关史料,无法印证。《苦难中成长的焦裕禄》中有这么一段记述:1943年,焦裕禄逃荒到江苏,在宿迁城东的一个村庄内,给一户胡姓人家当工。“直到1945年,新四军北上,宿迁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才真正认识了八路军共产党真是为人民办事的,才真正相信共产党能胜利。”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裕禄也日渐成熟......
对于这场发生在80年前的战斗,今天终能系统的了解。这次红色之行让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沉重,80年前的腥风血雨,今天的太平盛世,历史已走远,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特别是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70后基层干部,历史需要我们铭记,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发扬光大。
(本文由作者夏君栋查阅了《红色沂水》等史料,并摘录了一部分阎文征老人的回忆,于2024年10月1日撰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