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 】 写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新圣女公墓坐落在莫斯科西南。这里安放着无数俄国,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战斗英雄的英灵。功勋卓越的科学家,人民艺术家,作家和许多政治家去世后也安葬在这里。
2016年8月25日,莫斯科时间上午十一点左右,我到了新圣女公墓门前。人不多,也不收门票。进去以后我就看墓碑上刻着的字,一心想找奥斯特洛夫斯基。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我就去找工作人员。在我问询后,管理员一直把我我带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旁。我谢过后他就离开了。
眼前是我至今依然熟记的形象,几十年过去了,他还在我的脑海里。
墓碑的设计者选取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以病患之身坚持写作的卧床半身像。我久久的站着,看着墓碑:还是那尖顶的红军帽,鲜艳的红领巾,那把军刀,还是那一头卷曲漂亮的头发, 还是那消瘦的身材——但更重要的还是那果敢坚毅的目光和百折不挠的精气神。从少时起,这些特点就作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独特的个人形象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这个形象不仅出现在他的小说里,还出现在连环画、出现在电影里。我长久地望着眼前的景物,想象着他跃马挥刀,东奔西突,奋勇杀敌的情景,想象着他受伤瘫痪以后如何克服病痛在病床上写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工人的儿子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懵懂少年投身革命后,成长为一个红军战士、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一个身残志坚的革命作家的壮丽人生……
我长久地伫立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前,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个伟大的英雄成为当时苏维埃精神的象征。不但鼓舞着当时的苏联人民,而且也成为后来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的偶像。
(就在最近,当我整理图片准备插图,放大图片时我惊讶的发现,墓地上花束上的挽联竟然是中文!虽经风吹雨打但那汉字都还看得分明,如果我没看错,应该是中国人熟知的一位文化人,当代名门之后,显然是不久前有备而来。联想到公墓里先后出现的几拨中国旅游团,我想,和这位献花者一样,许多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把缅怀这位苏联英雄作为莫斯科的首选之旅。无数的人怀着同样的情感隔着时空汇聚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前。这位苏联英雄依然活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心里,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太多的中国人!想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的夺眶而出。)
这里还有卓雅和舒拉,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多么熟悉的名字!在卫国战争中,一位母亲把两个孩子都送上了抗击法西斯的战场。两个孩子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绞架,卓雅毫不畏惧,慷慨赴死!卓雅和卓舒拉的故事在中国建国初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敬佩两个年轻英雄的同时,更敬佩为了祖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母亲。这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的精神和同时代的许多中国英模一样深深影响着我们那一代中国青年,成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的精神追求。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那是一个精神富有的多么充实的年代!
公墓里肃穆宁静。但由于经常有人来凭吊,这个墓地很有生气。每个墓碑上都摆放着鲜花,还有人在墓碑周围拔草,培土。但永远鲜活的是英雄们的精神。
看到一个人,对着一个墓碑反复的拍照,久久流连不肯离去。后来,他请我为他和墓碑一起拍照,我才问问清楚他是土耳其人,这是他的同胞的墓地。俄罗斯人民纪念他,就有纪念他的理由,正如中国人民纪念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一样,因为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我非常惊讶的发现,这里的每一个墓碑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在我们这里,墓碑的事交给没有文化的石匠去完成。但是在这儿,每一个墓碑都是由艺术家去设计,设计中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匠心,还融入了对英雄们的崇敬,也有社会和国家对逝去英雄的缅怀,同时寄托着亲朋好友的无限的哀思与深情。这里每一个墓碑不仅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而且还彰显着逝者栩栩如生的个性。因此走在这个公墓里,感觉不到一般公墓的肃杀凄冷的气氛,相反,由于一个个墓碑设计的非常精致,在对这些逝者肃然默哀的同时,不由得令我长时间驻足、欣赏。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之旅使我从少时起就对奥斯特洛夫斯基,卓雅和舒拉等苏
联英雄发自心底的崇敬与感动得到了面对面的直接的宣泄。我静静的坐在圣女公
墓纪念碑旁的长椅上,边休息边完成了这篇日记。
2016年8月25日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2020年4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