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映红了整个定西城,天空一片瓦蓝,夕阳残照里,点将台一身古铜色,生生摆出英雄的气势,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脚下是沈儿峪古战场,如今已兴建为定西市新城公园。此刻,正值傍晚,我一人漫步于古战场,历史的悲凉心境,笼罩天地、浸入人心。当我踩着夕阳登上将台,凭栏远眺,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油然而生。将军台,西依七台山,南临关川河,东望老城,背靠巉口,制险之地,台上徐达铜像矗立,霸气侧漏,前面树木枝桠交错,远处青山若隐若现,犹如一幅沧桑的历史画卷。 清风徐徐来,点将台上,登临送目,我不禁浮想联翩。
凝望祖国的地图,陇坂以西,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古蜀道以北,就是广阔的陇原大地。通疆蒙而扼青藏,挽河西而望川陕,此地易守难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在陇原腹地,就是定西市,锁钥秦陇,俯瞰左右,此乃定西地理概绪。南有鸟鼠山大禹胜迹,北有马家窑先民遗址,这是定西人文的开端。盛唐时代,一条深入西域的国家生命线出长安,逶迤向西,这条拓展华夏文明、关联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之路就是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飘然向西,经过盛唐时代的古定西大地,继而商旅辐辏,车马云集,人类繁衍生息,终于在广阔的西岩山下、关川河畔,逐渐发展成了一座城。
这座城就是定西城。
思绪停滞片刻,我缓缓走过将台四周,细细打量着此台。一辆战车,四马并立,似有长啸奔走之状,一方高台,两兽蹲守,台上有大明统帅徐达将军的铜像,怒目圆睁,右手前指,似在作战前总动员,使人领略到将帅的威武霸气。安定州志记载:中山垒(点将台)“高三丈,阔六丈,广八丈,周一里余。上可坐千人,下可屯万骑”。定西属于交通要冲,文人墨客经常登临将台,我问徐达将军:“您接受过多少人的咏叹呢?”徐帅不语,坚毅的眼神依然注目着曾经的战场,此刻,只有我一人,可以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遥望古事,洪武三年(1370),元军兵袭兰州,继而南侵定西,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征西大将军领兵荡平残元势力,兵锋所指所向无敌,当徐达领兵定西后,两军隔沟对垒,明军在此筑台以号令三军,等待决战。对阵数日,元军士气渐落,此刻,明军统帅徐达下令决战,然后明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发起总攻。经过大小数次战斗,元军惨败,这次战役,歼灭元朝残兵8.6万余人,元将扩廓帖木儿只带少量随从向北逃窜,遁入大漠,后为流沙所吞。此役意义重大,为大明王朝平定西部,至此西边无战事。
如今定西新城新建,300万父老乡亲以纪念与定西大有渊源、功盖山河的英雄——徐达将军,于是政府传承文化传统,重新修葺中山垒。我仔细凝望点将台,夕阳下,古铜色的砖墙显露出坚毅与肃杀,徐达铜像依然铿锵威武。容不得遐想,我眼前立刻浮现这样一幅画面:6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大将身披战袍,神情决然,登临将台作战前总动员,眼下,旌旗猎猎,战鼓隆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队队誓死如归的威武之师利剑在手,士气高涨,数天后,全歼元军,足下是广阔的定西大地。
正是伟大统帅的伟大业绩,才赋予了这巍峨将台以英雄的灵魂。
往事悠悠,岁月见证了沧桑,山川依旧,点将台见证了定西儿女一代又一代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如今,徐达将军铜像所面对的定西大地,已经发展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西部边城。正是勤劳的定西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才铸就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定西城。
适逢盛世,远去了刀光剑影,沈儿峪的战事已被岁月湮没,登临此台,揭开历史的面纱,怀古抒情,使人不无慨叹!此刻,我脑海里恍恍惚惚,残阳、呐喊、士兵、利剑、黄沙……
点将台上,远望一片层层叠叠的山峦,我心潮澎湃,俯瞰大地,我不能确定眼下是否是古代丝路商旅走过的古道及大明将士征战的沙场,只能放飞思绪去想像去捕捉:将帅戎马倥偬沙场点兵的霸气!山川绵延,默默诉说着无尽的历史沧桑。
我走下将台,放眼望去,山峦绵延不绝,落日为黄土地涂上了一抹淡淡的红,散发出一种意味悠长难以言表的柔和。几千年的边城往事,几千年的烽火狼烟、几千年的沧桑世事,都溶进了这梦幻般的红色之中。
清风徐来,掠过六百年前的沈儿峪战场,一转身,徐达将军依旧伫立将台之上,此刻,天色将晚,点将台上多了文人学者一次又一次的喟叹,我依然可以面对崇敬的您,感怀历史,思考未来。
------原文首发于2018年《陇中文学》第二期。作者简介:
金锐 男,生于1987年2月,甘肃省通渭县什川镇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通渭县华家岭镇人民政府。甘肃省青年音乐家协会会员,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陇中文学》、《散文在线》、《通渭文艺》等纸质版刊物或网络平台。曾荣获甘肃省青少年才艺大赛决赛器乐类一等奖,首届“乌拉特奇石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通渭县第二届秦嘉徐淑文艺奖音乐舞蹈类二等奖,通渭县第一届“华岭雾凇冰雪”征文诗词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