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敢想过与清华有交集。
有生以来我去过清华大学两次,上一次还是2007年女儿7岁的时候。
那年夏天,在燥热的北京蝉鸣声声中顶着大太阳。我带着婆婆,女儿,6岁小侄子笛子,从居住的的国防大学院里去清华园。路程并不远,坐公交车几站地就来到了清华西门。
十多年前的清华大学校园是开放的,不需要预约,也不限流。还不流行所谓的旅游研学。游客虽一样络绎不绝但没有如今的游客如织如稠。那时女儿只是一个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只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下清华大学里美丽的风景和殿堂级别大学古朴的书卷气息。那是个晴朗的夏天,孩子和年迈的奶奶在偌大的园子里走累了,把老人和孩子安顿在翠色葱茏树下的木椅坐下,走到文汇店给家族的三个孩子买了清华T恤衫。期许孩子们能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并无其他奢望。那天我拉着女儿的小手站在路旁,望着园内林荫大道川流不息的清华学子,羡慕不已。在想是怎样优秀的学子才能坐在这里读书。女儿小小的心智懵懵懂懂,更是不懂这个阔大的园子与她有何深意。不知是不是那一刻起清华印象在她幼小的心田烙下了印记。
当2024年初秋踏进清华园这一刻,心潮澎湃。这一次我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园区的而是清华学子的妈妈来到这里。我环顾着高大的梧桐树,故地重游,犹如做梦般。望着黑色繁体的清华大学四个字,晚清历史的厚重感铺陈而来,熟悉而又滚烫的感觉让人热泪盈眶。令人仰慕的清华,敞开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包容接纳我的孩子,而女儿拼劲毕生所学历经阻隔,用整整15年才走进这里,叩开清华的大门。
怎能忘记女儿站在清华六教室外石阶仰望清华,满眼期盼让人心疼的眼神,怎能忘记她第一次铩羽而归折戟沉沙的失落,跌入谷底的心情。是啊,清华北大就像夜空最璀璨的星,高不可攀。也许是她的至诚与执着用毕生积累的闪光点打动了清华。终开启了与清华的交集。
8月22日是研究生报道的日子,早8:30分我们开车拉着女儿的行李,进入指定地点卸下行李包裹,刷身份证进入清华园。一个笑容可掬的车夫用清华园的三轮车把我们连行李拉到37栋研究生公寓楼下。举目望去,明亮的日光笼罩着的清华园,宁静祥和。墨绿的绿植叶子泛着油亮的光泽。草坪与花丛在教学楼,公寓间点缀密布,生态极好,高树蓊蓊郁郁枝叶扶疏,花香鸟语碧草青青。每栋楼前自行车棚停放着各种自行车,是清华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课后学堂路熙熙攘攘的自行车队,飞扬着一张张青春睿智的脸庞,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踯躅痴望欣赏这一美好画面。
很快,女儿先在宿管阿姨登记,中年三轮车夫帮我们把重的行李提到公寓四楼。
欣喜的发现37号公寓虽然是旧公寓,但女儿选的寝室是在阳面,还有一个小阳台,三个女孩子可以晒晒太阳,晒被子。暑期里大学给更换了崭新家具,上床 下桌柜子,散发着木质的清气。擦洗收拾停当,女儿去办手续。我抽空参观下女寝室的洗澡间,顺着走廊看见一个贴着无体育不清华的示范牌的寝室。推开灰色的门就是洗漱间明亮整洁,左间是洗澡间右间是卫生间,棚顶晾衣架上整齐晾晒洗好的衣服。窗外阳光闪亮,弥漫一室暖光。不禁想起一个网友说;我的孩子若考上清北,宿舍装修我全包了都愿意。以女儿对清华的热爱,此刻的心情能来清华读书,住草屋都心甘情愿。我站在阳台上拍一张俯视图,透过青绿色玻璃的车棚顶,学子的自行车静静停在那里。路上三五骑车的,还是走路的,没有人喧哗,一切那么安静。树木高大挺拔,叶绿苍翠,北京常见的美丽的多头十姊妹月季花在花坛里,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朵朵开着。进了清华园,不禁赞叹清华园的静美,哪里都好。
中午女儿带我们就近去了清芬园吃饭,体验清华餐。清芬园外观上红砖本色的楼体造型,属于现代简约建筑,宏大艺术的建筑设计不说是餐厅还以为是图书馆。没来之前清华餐的优惠和美味多样性早已声名远播。据说共有23个。女儿陆续排队买来了烤鸭,卤牛肉,蒜薹炒肉,小炒肉,饺子,西瓜,清华大学的特供酸奶。和传说中的一样好吃优惠,强烈感受到国家对清北学子方方面面的关怀,主打精心培养,补贴费用之大。强烈推荐清华餐厅的烤鸭,那叫一个酥脆香,味道绝绝子。
吃过午饭,初秋的北京中午日头正烈,我们开启了游清华园模式。扫一个小黄车,随走随停,仿佛进了大观园,看哪里都新奇。首先一站来大礼堂的绿草坪,石碑上篆刻了“行胜于言”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代表着清华校风之一。这一理念是由梅贻琦先生认为行动比言语更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而这一理念在清华得到广泛的实践。在24届新生入学欢迎的牌匾前,都有送学子的亲友团在这里拍照纪念。我一样欣喜,笑意盈盈地挽着女儿手臂站在青青的草坪边上,背后映衬着蓝天白云,绿油油的草坪和白色清华大学堂,犹如置身画中,仿佛到了民国时期。
二校门永远是喧闹的,游客不止。这两天是学子报道的日子,是不开放的,只有亲友团可以进入。即使是这样,因白色的二校门寄托了多少人的期许和仰慕,还是拥挤排起一长队的人,于是我站在边缘地带让家人给抢拍几张,留作珍贵的纪念。留住可回首的女儿入学的日子。
二校门往前走几百米就到清华文汇店。时隔多年,我又一次给家族孙一辈的孩子买了清华衫。这一次我也买一件,又挑选了一顶帽子。轻轻触摸着清华大学四个字指尖瞬间温暖,内心百感交集。
来了清华怎能不去自清亭看荷花呢?作为一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怎能错过?一路打听骑着小黄车,慢悠悠的到池塘边已近黄昏。暮色微笼,我站在青石上,回想着当年大文人朱自清的心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时的战火连天,温饱难以慰藉。对国家对民族存亡的担忧,他食不果腹忧心忡忡却写出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留给后人回味无穷遐想万千。经典的文字千古传颂可以鲜活在人间。文人朱自清不在了,池塘还在,月亮还在,他的文章还在,荷花还在幽幽地开着,是不是也在怀念着那个在战乱年代早早陨落的大文豪?敬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节。清华大学在落日余晖下镀上一层金色光芒,清韵的荷花在荷塘里渐渐隐没在夜色里,夜色里……
11月6日于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