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高考,寒假已经不可能再像往年那样充分的享有。儿子照例去学校,主要是完成学校根据备考进程一环套一环布置下来的各科作业。没有了新的课程,班主任老师不在场,也没安排值班的行政人员。有疑惑,先记下,到时集中向老师请教。这正好可以考验他多年学习修炼养成的自觉性,在十七岁的人生中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在学校方,一定认为,都要高考了,如果再要人操心监管,不就是十几年学校教育的失败嘛。
在迎接高考的征途上,家长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角色定位却简单——全职后勤部长,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学校也是这样要求的。过去的一周里,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信心满满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尽一份做父亲的责任,可到头来还是在安排伙食上接连出现三次失手。
第一次失手:炒面炒成了面团。6点起床,迅速进入早餐准备状态,按照昨晚的计划,今早是炒面,因为以前我曾不止一次地做过,觉得简单易行。面条在沸腾的水里浮沉不定地漂泊着,总不见一根根地化开散去,用筷子挑拨几次,仍是一坨。面多了?啊不,是水少了,我立马有了明确的判断。再把面捞出一部分已不可能,就只好加水。没有现成的开水,就接了半碗凉水泼进去,沸腾止了,面条也渐渐丝丝缕缕地分散开了。待再烧至水里翻花,捞出的面,淋去汤汁,迅即又粘连在了一起,而且呈现出无可救药的惨状。
我知道开头不顺,想炒出好面,已不可能。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况且也没时间再从头开始做别的,就继续着下面的动作。
我小心掌控着局势,特意多放了不少油,还是粘锅,锅铲的正反两面,都叮着厚厚的面浆。加大火,多炒了会儿,指望把蓄着的水气焙干,面会自然柔顺地散开,岂知情景并没朝想像中的那样发展,锅里一片狼藉,一个无法挽回的败局。最后出锅的炒面,成了软兮兮粘乎乎的胶状物,面条成了面团,原有的一根根条分缕析的清爽劲消失殆尽,容貌形状惨不忍睹。
因为有事,我要早于平时赶到单位去,就将炒面罩在锅里保温,等儿子起床开饭。
晚上下班回来,大半盘炒面还在那儿。按照他的食量和挑战高考的消耗,盘子见底,才会给他带来吃饱了的感觉。我得到的回答出人意料,说他吃不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呢?儿子迟疑半天,终于道出原委:炒面炒成了浆糊,能贴对联用了,还怎么吃!原来,我前几天才跟他讲了过去乡间贴春联要先制作浆糊的陈年旧事。很容易,抓把好面兑水搅成糊,放在一个地方加热,面糊就成浆糊了。我说,不同,我这是加了油盐和葱姜调料的,而且还有火候的把握,也费了不少心机的。儿子说,还火候?我们都笑了。
第二次失手:汤圆皮开肉绽。这一次仍是早餐。我掀起锅盖,透过氤氲的蒸气,看到汤圆比入锅前大了许多,被施了魔法一般。我吃过很多次的汤圆,也有过不止一次的煮汤圆的经历,怎么这次就异乎寻常的大。疑惑中,鼓起来的汤圆瞬间崩盘塌陷,由圆而扁,像泄了气的皮球。馅料飞溅,汤水被染成酱色,浓度大增,俨然一锅粥。还好,皮只是爆了口,没有碎。我小心地用漏勺捞起,盛在盘子里,就去忙别的,待回过头再看时,发现汤圆就剩一张薄皮,无助地贴在了盘底上。
儿子昨晚睡得早,我把汤圆端上桌,他已经洗漱完毕等着开饭了。看到盘子里盛着的早餐,先就撇了嘴。我说,怎么样,还是尝尝吧,有点儿底气不足。这个时候说尝尝,丝毫没有炫耀手艺的得意,没明说的意思是,就凑合着吃吧。既成这样,儿子也不刁难,若无其事地夹起一片放进嘴里,除了粘牙,相信馅料的味道已经没有了。这一天的早上,幸好我多备了一手,买回了面包,不这样,只有到外面解决肚子的问题了。
上班的路上,我一直在思忖今天的失败原因何在。不是水少,也不是汤圆多,难道汤圆的质量有问题?不是,还是经常吃的那个信得过的品牌。只是汤圆进锅后,粗心走神,注意力分散,忘记还加工着东西,煮过了点。
第三次失手:做鱼没有放调料。回到家里立马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对于一个可能已经饥肠辘辘的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多么重要。这一次是晚饭,儿子一到家,我就饭熟菜香地端了上来,有些小得意。儿子坐下来便吃,其他菜还好,在吃鱼时,很敏感地有了反应:怎么这么腥?鱼是清蒸,下刀时我特别注意,横着在鱼身上切了好几刀,条块不大不小,容易熟,也好入味,算得上是精细化操作。我说,不腥就不叫鱼了。儿子说,以前吃的不这样啊,都刺鼻子!我将信将疑,尝了尝,果然。绝对不正常,一口饭没咽下去,我就回想起来了,是忘记放油和料酒惹的祸。只点了些盐,如此轻描淡写,显然难以镇住浓重的鱼腥味。
鱼是草鱼,鱼档宰杀好了的,从脊背到肚腩足有一拃宽的尺寸上,可以估量出鱼的斤两。也没问价钱,就满心欢喜地买了一块。我逛农贸市场不算不多,这么大的鱼还是少见,一定要做出一道可口的菜,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谁知事与愿违。考虑到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要完成,我说就多吃些别的菜吧,肚子不能亏待。儿子就打开辣椒酱瓶子挖出一团,借着辛辣,才勉强将已经到了碗里的两块鱼肉送进肚子。貌似美味的清蒸鱼,多数还是被我吃下去了。
还好,只是三顿日常茶饭,这要是换作别的,那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