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网,但从来不用手机上网。
恕我直言,不愿意用手机上网,是因为我不愿意做网络的奴隶,不愿意时时被网络笼罩和捆绑。我知道网络的魔力,一旦深陷其中,就意味着失去很多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快乐,错过更多网络之外的趣事。没有什么好留恋的,干脆提早隔绝,割舍随时登录的便利,斩断上网的路径,才能有效防止被网络牵着鼻子走。一个爱抽烟、爱吃零食的人,如果身边没有烟,没有可吃的东西,就容易根绝那些念想。这样决绝,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总有着做不完的事,人如陀螺,一天一天,忙得滴溜溜转。那个无形的网络,在其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少了它,不知会成什么样子。便利,快捷,隐性,在工作中很难离得开。早上到了办公室,习惯性的,首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脑,把网络链接上——新的一天从加入互联网开始。如果没有网络,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说患有网络依赖综合症,也不为过。年轻的如此,不再年轻的,工作几十年了的,甚至垂垂老者,也概莫能外。
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还有更多不可胜计的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想静下来做些事情都难,怎么会不产生光阴虚度的罪恶感。一时一阵,只当一个小的插曲,或许还不会那么痛苦,日久天长,相沿成习,不知悔改,定会追悔莫及。人生短暂,经不起这样的消磨、耗损。
发文的便利,使网络上诸多冠冕堂皇的文字,总有着似曾相识之感。中国的文字那么丰富,颠来倒去,就难以辨出高下了。读这样的文章,等于受欺骗和浪费时间。好的网文还是有一些,可惜它们淹没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了。
在网上很少闲逛,也只在午饭后的一会儿时间,打开网页粗略浏览,漫无目的地看几眼置顶靠上的题目。而且,几乎都是那一两个固定的网站,避免了与网络产生“无缘对面不相逢”的尴尬。
有人说,再过五六年,电脑上网会自动消失。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强势,已经到了一头独大的地步。这么好的东西,说没有就没有了,还怎么开展工作,怎么与外界交流,怎么查阅资料呢?我不胜唏嘘。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范围内使用有线网络,大概还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把网络的作用发挥更好。尽可能地把要做的事情锁定在办公网络上来处理,而不应该带到正常办公时间之外,工作便工作,生活便生活,二者应有明确的区分。这样,并非否定互联网不能进入生活,而是说生活也包括工作,不应该完全被互联网所左右。于是,我的手机除了通话,没有别的信号进入,其功能仅仅相当于普通电话,不会涉及其他方式的联络。
网络人见人爱,也使人养成了不愿多动脑子思考,动辄就搜索拷贝的恶习,总想着在网上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答案。也确实,千奇百怪,五行八作,网络世界无所不有,小到生僻字读音析意、天气查询,大到投资决策、谈婚论嫁,都能查出一个结果。还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投入进去,作独立深层次的思考,那些充斥着的,几乎都是别人的主义。网络几近魔化的冲击力,就是这么容易使大家鹦鹉学舌般的人云亦云,渐渐失去自我。
网上的东西不是都靠不住,现实情况下,也确有那么一些令人怀疑。上传的人,这样那样地过上几手,难免会有讹误出现,甚至以讹传讹。况且,混迹于网上的,行家又有多少。久而久之,书没人读了,工具书也成了摆设。真知识,大学问,不是这样得来的。
来自网络的东西,不只是不可靠,隐身其中的还有邪恶的,不那么健康的内容。有的甚至大行其道,明目张胆,形成了一股可怕的网络毒瘤,害人不浅。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网络监管,无疑非常必要。
真正高水平的网上策划宣传,那些正能量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安下心去看。在网上浏览、逛荡、消闲,又有哪些不是在寻找新鲜刺激,以满足猎奇的心理。记下的大多是些虎人的,甚至是虚假有害的信息。一些网站,以搏取点击率为目的,不惜将一些不入流的东西无端放大、置顶,误导网民。
老是为网络分心走神,想集中精力做件事,都不容易。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拥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难能可贵,哪怕是安心休息一下也好。手机只是通话联络,无网络信号,自然就避开了网络纠缠,回归书本吧,伴着墨香,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工作之余,我更愿意成为一个脱网的自由人,多快活!那么多人拿着手机,联通世界,将个人时间贡献给社交、网游、影视娱乐,有些无聊,也不值得。
因为受到网络排挤,平面媒体地位逐渐下降。常听人说,报纸上有的,网上肯定都有,而网上有的,报纸上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出现那么快,网络上有大千世界。但不管怎样变化,捧起报纸、书本的那种亲切感,还是点击网页所无法比拟的。既然在工作时段,已经被网络折磨得双目昏花、筋疲力竭,手机真的没必要再入网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一条漏网的鱼,一条幸福的鱼。
当你弄清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要抓紧,哪些可暂缓,就知道把时间和精力,这些最可宝贵的,用在什么地方了。现在,低头一族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走路、吃饭都还在盯着手机屏幕,短信、微信、QQ、网游、网购、定位,还有可能在搜索一首流行歌曲或哪个地方刚爆出的新闻。地铁或公交上,放眼望去,十之八九在专注手机,而无暇其他,那是现代都市中自发而又统一的行为,标志性景致。有一天,报纸上刊登一则消息,说是某饭店宣称,在进餐期间不玩手机,只说话交流的,可享受多少折的价格优惠。我想,这不只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吸引顾客,而是在提倡一种东西,引导大家摆脱手机的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要偏离太远。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比之网上浏览,那种亲切惬意,才真实而有温度,也最熨帖人心。
最近有一次活动,三十人参加,说建个微信群吧,有什么事,群里一招呼,也都知道。一阵忙碌过后,群是有了,该加入的看似都加入了,有人清点了下,发现只有二十九人。呵呵,我依然是漏网之鱼。窃喜。